《炎症性肌成纤维细胞肿瘤: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和前景》

  • 来源专题:生物医药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23-07-17
  • 炎症性肌纤维瘤是骨和软组织肉瘤的一个罕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病理特征,是一种淋巴细胞炎症浸润。与其他非小圆细胞肉瘤的情况一样,手术切除仍然是炎性肌纤维瘤的标准治疗策略,但易复发。关于系统性治疗,传统化疗(如以多柔比星为基础的方案)的现有数据是有限的,而抗炎性炎性肌成纤维细胞瘤治疗的案例报告描述了一定程度的症状缓解和对肿瘤进展的疗效。然而,随着更多的癌症基因组学信息的积累,炎症性肌纤维细胞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的潜力变得更有希望。大约一半的炎症性肌成纤维细胞瘤携带无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另外一半可能有潜在的可瞄准的融合基因或突变,如ROS1、NTRK和RET;证明针对炎症性肌成纤维细胞瘤的治疗的临床效果的案例报告已经发表,还有一些前瞻性的临床试验。很少有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炎症性肌成纤维细胞瘤,其中大部分被批准用于肿瘤诊断性治疗。可用于儿科适应症的药物和炎症性肌成纤维细胞瘤的剂量也还没有确定。为了给炎症性肌成纤维细胞瘤等罕见疾病提供有效的靶向治疗,有必要通过设计和进行临床试验来获得临床证据,并找到一条通往监管部门批准的道路。
  • 原文来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394916/
相关报告
  • 《Nature | 肺泡成纤维细胞调控炎症和纤维化》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12
    • 2024年7月10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Dean Sheppard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Alveolar fibroblast lineage orchestrates lung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的文章,在理解肺泡成纤维细胞与肺部炎症和纤维化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的发现揭示了肺泡成纤维细胞在维持肺稳态和协调损伤反应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这些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重要性。 在肺稳态的背景下,研究表明,肺泡成纤维细胞是肺泡干细胞的关键小生境,确保了肺泡区域的正常功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因工具Scube2 creER小鼠,使其能够特异性靶向和标记肺泡成纤维细胞。通过这种方法,他们证明了这些小生境的丧失会导致对急性肺损伤的过度反应,强调了肺泡成纤维细胞在维持肺健康中的保护作用。当面临损伤时,肺泡成纤维细胞会发生动态转变,产生多种分子状态,在促进对纤维化肺损伤的反应中发挥不同作用。该研究采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来追踪肺泡成纤维细胞损伤后的命运,识别出对炎症和促纤维化信号依次出现的不同亚群。这些新兴的亚群包括炎性成纤维细胞(inflammatory fibroblast)、应激激活的成纤维细胞(stress-activated fibroblast)和纤维化成纤维细胞(fibrotic fibroblast),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基因表达谱和功能意义。 研究人员还探索了肺泡成纤维细胞在人类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发现与小鼠模型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他们确定TGFβ是一种关键的调节因子,对促进分化为纤维化成纤维细胞的早期炎症成纤维细胞亚群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导致肺泡内纤维化。阻断肺泡成纤维细胞谱系中纤维化成纤维细胞的诱导被证明可以消除纤维化,但会加剧肺部炎症,强调了肺病中纤维化和炎症之间的微妙平衡。对肺损伤后独特出现的CTHRC1+成纤维细胞的促纤维化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它们与新生纤维形成密切相关。该研究产生了特异性靶向这些细胞的Cthrc1-creER小鼠,证明Cthrc1+成纤维细胞通过定位在纤维化发生的前沿,在解剖学上远离外膜袖带间隙(adventitial cuff space),从而促进纤维化。最后,研究人员从肺泡成纤维细胞中敲除Tgfbr2,以评估TGFβ信号在纤维化成纤维细胞出现中的作用。他们发现,虽然Tgfbr2缺失几乎完全抑制了肺纤维化,但它也加剧了肺部炎症,这表明成纤维细胞中的TGFβ信号传导对纤维化和炎症的解决都至关重要。 总之,这些发现强调了肺泡成纤维细胞在维持正常肺泡稳态和协调对肺损伤的顺序反应中的多方面作用。这项研究全面了解了肺泡成纤维细胞如何对肺修复的有益和有害方面做出贡献,为肺纤维化和其他以组织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纤维化疾病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见解。
  • 《宁波材料所在荧光探针靶向炎症和肿瘤成像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27
    • 光学探针成像具有高选择性、高分辨率、无创实时等优点,是一个重要且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它鼓励化学家、生物学家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持续合作,以进一步完善这些工具,用于疾病诊断、治疗以及介入手术等。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爱国团队一直致力于癌症等疾病的分子影像探针开发及应用,前期已经基于荧光上转换纳米颗粒在不同类型乳腺癌成像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近期,该团队又基于小分子荧光团设计探针在炎症和肿瘤的靶向成像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1)炎症反应是指生物体对内外损伤因子做出的保护性响应,在许多疾病中,炎症反应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炎症反应涉及免疫细胞、血管以及分子的介导,目前有大量的关于炎症相关分子的研究报道。对炎症相关分子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炎症反应的机理,监控炎症反应的发生程度,从而对炎症相关的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针对性的治疗。该团队设计出一种新的焦谷氨酸肽酶(PGP-1)近红外荧光探针,其结构基于一般探针设计策略:一种近红外荧光染料作为荧光信号发生部分,一个可被PGP-1特异性识别水解的封端肽作为靶向部分,酰胺键作为二者的连接部分形成一个PGP-1特异性响应的近红外荧光探针。该探针可在小鼠关节炎、肝炎模型中对PGP-1多寡产生相应荧光信号响应性变化。重要的是利用该探针结合传统分子生物学手段,证明了焦谷氨酸肽酶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炎性因子。因此,这种靶向PGP-1的探针可应用于炎症疾病的体内外可视化成像监测。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期刊Adv.Sci., 2018,5,1700664。   2)美国于2015年1月推出精准医学计划(PMI),在癌症治疗方面,精准医学计划旨在利用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来开发选择性靶向和杀死癌细胞的疗法。   ①人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是一个分子量Mr=95KD的细胞表面抗原,主要选择性表达在上皮类型癌症的反应性基质成纤维细胞中。成人正常组织细胞一般不表达FAP。据报道,FAP可促进肿瘤生长和侵袭,由于其在肿瘤基质中近乎独有的表达,它可以作为一种肿瘤组织成像和治疗的潜在靶标。吴爱国团队基于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识别并水解甘氨酸-脯氨酸(GP)二肽的性质,设计合成了一种靶向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的近红外荧光探针。该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其功能体现在能够体外检测表达FAP的癌细胞,体内进行肿瘤组织特异性荧光成像。该工作被选作封面发表于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8,6,1449-1451。   ②二肽基肽酶IV(Dipeptidyl peptidase IV, DPP IV)是一种多功能丝氨酸蛋白酶,在控制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细胞代谢、生长和粘附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除了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著名治疗靶点之外,DPP IV还可作为一种新的分子标记物和潜在的癌症治疗靶标。此前,几乎所有DPP IV探针都是基于其水解功能设计的探针,但二肽基肽酶家族成员众多,利用水解方式设计探针势必存在同工酶的干扰。因此研究团队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非酶水解方式的DPP IV设计思路,采用DPP IV的抑制剂作为识别基团,提高探针的抗干扰性。结果表明,利用该思路合成的探针可极大地抗DPP IV其他家族成员的干扰。此外,该探针利用其识别部分与细胞表面的DPP IV蛋白亲和性,可有效靶向表达DPP IV的癌细胞成像。相关结果已被学术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9/C8CC05048A)接收。   上述系列性工作,对于基于小分子荧光探针在炎症与肿瘤之间的相关机制研究和利用相关分子进行靶向成像与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基金等的支持,并已申请相关专利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