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研制新材料 有望助力“双碳”和太空探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20
  • 白天可比环境温度高170摄氏度,夜晚可比环境温度低20摄氏度,无需外部能源消耗……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裴刚、研究员邹崇文等人研制出一种分别以太阳、太空为热源、冷源的“冷热双吸”材料,可24小时捕获利用能量,有望在改善地球温室效应、供应太空基地能源等方面发挥作用。

    人类利用阳光已开发出不少应用,比如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等。而利用太空辐射制冷,近年来成为国际新兴科研热点。

    裴刚、邹崇文团队研制出一种基于二氧化钒的涂层材料,其表现出“智能自适应性”:白天在太阳辐照下为金属态,吸收热能;夜晚则处于绝缘态,将热量辐射到外太空,从而吸收冷能。

    实测发现,该材料表面温度白天可比环境温度高170摄氏度,夜晚可比环境温度低20摄氏度,24小时全天候运行,为高效捕获利用太阳热能和太空冷能开辟新途径。

    日前,国际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这项成果。

    “我们主要的技术突破,是解决了光热转换和辐射制冷存在的红外光谱冲突,并分别强化其性能,在同一个材料上实现‘冷热同体’,优化空间和成本。”裴刚说。

    据悉,“冷热双吸”材料的技术特点使其应用前景广阔,对实现“双碳”目标、缓解地球温室效应等具有积极意义。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15869.s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仿天然珍珠母研制出太空防护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02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受天然珍珠母“砖-泥”层状结构启发,近期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航天器外层防护材料——聚酰亚胺-纳米云母复合膜。由于采用了独特的仿生设计,其力学性能和空间极端环境耐受性均得到显著提升。 聚酰亚胺薄膜因其较好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化学性,成为制作太空探测器“防护服”的重要材料。但这种材料在太空环境中也容易受到原子氧攻击,导致物理和力学性能下降。此外,宇宙射线辐射,以及空间碎片撞击等极端情况,也对其稳定性形成威胁。 俞书宏院士团队受天然珍珠母的“砖-泥”层状结构启发,通过改变组分配比,借助喷涂与热固化联用法,构筑了聚酰亚胺-纳米云母复合膜,使其顶层具有更致密的纳米云母片。这种设计策略实现了材料力学性能的提升,而且使其上表面对原子氧、紫外辐射和空间碎片等具有更好的防护能力。 日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发表了该成果。据介绍,这项研究提出的独特双层仿珍珠母结构设计策略,也为设计构筑其他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 《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超高含能材料金属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3
    • 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固体物理研究所采用超快探测方法与极端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将普通氮气成功合成为超高含能材料聚合氮和金属氮,揭示了金属氮合成的极端条件范围、转变机制和光电特征等关键问题,将金属氮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该项目由固体物理研究所的极端环境量子物质中心科研团队完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子刊上。 氮材料聚合物是五种常规超高含能材料之一,蕴含大量可释放化学能。在极端高温高压条件下,氮分子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结构和性质变化,从而形成聚合氮和金属氮,这两种氮材料都是典型的超高含能材料,是目前常用炸药TNT能量密度的十倍以上,具有含能密度高、绿色无污染和可循环利用等优点,如果能作为燃料应用于载人火箭一、二级推进器,有望将目前火箭起飞重量提升数倍以上。 鉴于传统的高温高压实验方法和探测手段的局限性,此前的研究仅仅部分地反映了氮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未能全面揭示由绝缘态的氮分子向金属氮转变的压力、温度和物性的全息相图。 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在原有的金刚石对顶砧装置的基础上,引入了脉冲激光加热技术和超快光谱探测方法,建成了集高温高压产生及物性测量的原位综合实验系统。研究人员获取了高温高压极端条件,并在此条件下原位研究了氮分子在转变过程中的光学吸收特性和反射特性,确定了氮分子解离的相边界及金属氮合成的极端压力温度条件范围,原位光谱分析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实验中确实合成了具有半金属性质的聚合氮和具有完美金属特性的“金属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