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和卫生技术数据库:2016年度报告》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niexiuping
  • 发布时间:2017-08-28
  • 这份年度报告分析了来自生物科学和卫生技术数据库的最新2016数据集。这些数据涉及在健康生命科学领域活跃在英国的公司:医疗技术生物制药服务与供应链这份报告显示了英国生命科学产业:在英国雇用了233400人产生综合估计营业额640亿英镑。

相关报告
  • 《Plan S 2024年度报告》

    • 来源专题:科技出版市场动态监测
    • 编译者:崔颖
    • 发布时间:2025-07-02
    • 一、引言 S计划(Plan S)是一项由资助机构主导、旨在推动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出版的倡议。支持Plan S的资助方联合组成了S联盟(cOAlition S),要求从2021年起,由其资助的研究产生的科学出版物必须在符合要求的开放获取期刊或平台上发表。 在S联盟,我们致力于加速向开放获取的转型。作为一个由研究资助和执行机构组成的国际联盟,我们与欧盟委员会合作,自2018年以来一直在推行符合S计划所制定原则的政策和工具。 本年度报告概述了2024年的活动以及政策的最新进展。此外,还展示了将显著影响未来举措的持续计划。此报告也揭示了S联盟各组织在学术传播领域采取的具体行动。 二、从原则到实施 (1)数据解读的一年 2024年开放获取文章数量为177,237,占已发表文章总数的82%。 为了衡量S联盟各组织内部的开放获取水平,我们使用Dimensions数据库作为基准。该数据库提供了一个专用的S联盟筛选器,并且作为我们连续4年的数据源,能够进行一致的逐年比较。 然而,Dimensions数据库无法让我们确定一篇文章除了可以免费阅读且在出版时即可获取外,是否还具有开放许可,以上两者都是S计划的关键属性。 为了弥补这一局限,我们也提供了一些特定资助机构的数据,这些数据在评估是否符合S计划时考虑了上述因素。 注:以下图表中呈现的数据来源于在2021年12月16日、2022年12月17日、2024年1月2日和2025年1月8日进行的Dimensions数据库检索,覆盖年份为2021年至2024年。 (2)开放获取与付费阅读 表 1列出了归属于S联盟资助机构的文章总数,以及其中有多少篇是以开放获取形式提供的。数据持续显示,在过去4年中,OA水平持续上升,2024年超过五分之四的归属S联盟资助机构的文章以OA形式提供。这突显了S联盟各组织对OA的坚定承诺,致力于在研究中实现广泛的开放获取。 表1 cOAlition S资助的研究开放获取文章与付费文章 (3)全球开放获取水平 将S联盟的开放获取数据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考察全球层面的OA水平。 在此背景下,表2展示了2022-2024年包括S联盟在内的全球OA水平。关键观察结果为:在过去3年中,S联盟资助机构的OA率持续维持在接近或超过80%的高位,而全球OA平均水平则约为56%。 表2 2024年、2023年及2022年全球开放获取文章数量比较 (4)开放获取的实现路径 为了进一步了解S联盟成员如何实现开放获取,Dimensions数据库为每篇OA文章分配了以下四种状态之一。 金色开放获取(Gold):出版物发表在完全开放获取期刊上,包括Unpaywall中所有标记为Gold OA状态的出版物,以及Dimensions自身完全OA期刊列表中的出版物。 混合开放获取(Hybrid):出版物在付费访问期刊中以开放许可形式免费提供,Unpaywall OA状态为Hybrid。 绿色开放获取(Green):出版物在开放获取知识库中免费提供,Unpaywall OA状态为Green或Dimensions中的出版物类型为Preprint/预印本。 青铜开放获取(Bronze):出版物可在出版商网站上免费获取,但没有开放许可,Unpaywall OA状态为Bronze。 如图1所示,金色开放获取路径仍然是S联盟资助的研究人员实现OA最广泛使用的方法,2024年所有以OA形式发表的文章中有41%是通过这种方式提供的。 通过混合开放获取路径提供的文章数量有所增加,这很可能是由于“阅读与出版协议”和“转换期刊”等转换协议的推动。 未来值得关注的是,在S联盟声明将于2024年后不再为此提供财政支持之后,这一数字是否会下降。 图1 2021-2024年S联盟资助文章的开放获取类型比例构成及总开放获取率 金色开放获取(Gold):87,275篇开放获取文章,占2024年cOAlitionS资助所有文章的41%; 混合开放获取(Hybrid):75,842篇开放获取文章,占2024年cOAlitionS资助所有文章的35%; 绿色开放获取(Green):12,514篇开放获取文章,占2024年cOAlitionS资助所有文章的6%。 三、战略举措 (1)衡量我们的影响:S计划五年历程 通过在整个学术出版生态系统内进行广泛的定量分析和深入的利益相关者访谈,这项影响研究揭示了几项关键成就。最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报告的作者强调,S计划成功地将开放获取提升为政策制定者的优先事项,促使出版商与机构坐到谈判桌前,并为实现研究成果的全面即时开放获取开辟了新途径。 研究强调了权利保留策略潜在的变革性效应,该策略已获得显著关注,众多机构通过制定自己的权利保留政策采纳并扩展了这一方法。此外,研究还指出了我们对当前钻石开放获取发展势头的贡献,以及我们在提高人们对基于文章的收费出版模式不公平性认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尽管全面的定量影响分析需要更长的评估期(因为许多政策直到2021年才生效),但作者观察到在推进全面即时开放获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他们提出的“在2025年后继续维持S联盟”的建议,肯定了我们的愿景以及资助机构协同行动的重要性。研究强调,向更可持续、更可负担、更公平的出版模式转型,需要该生态系统中所有参与者的协作。 (2)迈向负责任出版——倾听研究界的声音 咨询显示,研究界广泛支持TRP提案中与预印本发布、开放同行评审和开放许可相关的原则,S联盟各组织可能希望通过支持性政策来推进这些实践。此外,研究结果强调了全球协作的必要性,以改革认可和奖励机制(特别是在研究资助机构、研究执行机构和大学之间),从而将更广泛的研究成果纳入其中。利益相关者还表达了将学术传播系统内的支出转向更负责任的做法的愿望。 (3)公平开放获取出版 S联盟坚信,不应有任何研究人员因其无力支付文章处理费而被排除在开放获取出版其研究成果之外。 虽然摆脱这种商业模式需要时间,但我们正在积极支持两项关键举措,以使OA出版更加公平。 (4)S联盟与钻石开放获取 2024年,S联盟在推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钻石开放获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欧洲的行动 S联盟参与的、由欧盟委员会资助的DIAMAS和CRAFT-OA项目的成果,已被整合到发展中的欧洲钻石能力中心(European Diamond Capacity Hub,EDCH)结构中。EDCH由法国国家研究署(French National Research Agency,ANR)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CNRS)提供初始资金建立。 EDCH的使命是通过支持参与钻石OA学术出版的欧洲机构、国家和学科能力中心、钻石出版商以及服务提供商,来加强欧洲的钻石OA社群。它将为钻石OA出版社群提供:技术服务、质量协调、培训与技能、最佳实践以及可持续性建议。EDCH将推广出版前后同行评审模式、开放科学实践和开放获取图书。2024年9月26日,EDCH举行了非正式启动会,汇集了来自欧洲开放获取社群的60位关键利益相关者,共同讨论该中心的初步规划。 图2 EDCH提供的服务 在EDCH开发的服务中,有两项尤为值得关注: ·钻石开放获取标准(Diamond Open Access Standard,DOAS):由西班牙资助机构FECYT牵头制定,是一项基于社群的、具有抱负性的钻石学术期刊出版质量标准。该标准直接建立在DIAMAS项目的一项成果之上,代表了欧洲钻石OA出版商自下而上的努力,旨在支持质量协调,将其作为构建强大分布式学术出版系统的重要工具。 ·钻石发现中心(Diamond Discovery Hub,DDH):作为CRAFT-OA项目的成果,它将作为一个全面且权威的钻石OA期刊注册库,收录符合六项钻石OA基本运营标准的期刊。该注册库旨在提高这些期刊的可见度,同时帮助钻石OA出版商和服务提供商协调、改进和统一其期刊数据。聚合服务商将能够利用该注册库检索符合其要求的钻石OA期刊数据。DDH也将成为政策制定和进一步改进出版领域的钻石出版渠道的可靠观察站。 2)欧洲之外的行动 S联盟与ANR、Science Europe及其他组织合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共同致力于建立一个全球钻石OA网络。UNESCO目前正在就其具体实施进行全球咨询。 2024年12月8-14日在开普敦举行的第二届全球钻石OA峰会,强化了社会正义、公平与包容性是钻石开放获取基本原则的理念。 (5)未来展望 自2018年S计划启动以来,我们为实现全面即时开放获取所做的努力,始终与学术传播格局的动态变化同步发展。 与S计划一致的开放获取政策的增多,加上诸如OA2020主导的举措,共同推动了OA出版物的显著增长。 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Dimensions数据库的数据表明,2023年发表的付费墙文章数量比2017年还要多,见图3。 图3 2017-2023年开放获取文章与付费墙文章对比 数据来源:Dimensions数据库,检索日期:2025年2月26日。 除了付费墙文章的增长外,人们普遍担忧基于文章处理费或转换协议的OA出版模式存在不公平性,并阻碍了知识共享的参与。 这些发展是在一种激励机制的背景下发生的,该机制奖励研究人员关注期刊的水平和发表论文的数量,可能影响研究的优先顺序。这种关注为同行评审系统带来了额外的挑战,因为它需要评估日益复杂和数据密集型的研究成果。 在这些趋势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开放科学实践的重要性,其范围已超越单纯的出版物开放获取。利益相关者正越来越多地倡导整个研究过程的开放性,包括预印本、研究方案、研究数据、研究软件、代码以及同行评审报告的开放获取。 S联盟的新兴战略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并更广泛地推动可持续和公平的开放科学实践,S 联盟一直在积极制定下一阶段的战略。可能指导我们战略方向的关键领域聚焦于: · 继续推行现行的S计划政策,实现同行评审文章的全面即时开放获取。 ·增加或支持更公平、更具创新性的出版模式,以确保所有研究人员都能无障碍地参与学术讨论。 ·拓展S计划政策的覆盖范围,将研究文章相关的所有研究成果纳入开放获取范畴,即包括预印本、数据、代码和同行评审报告。 我们提出的前进方向,旨在通过创建一个开放科学成为常态的学术传播系统,来加速科学发现并最大化研究成果的影响力,造福社会。
  •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公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1-03-11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奋斗者”号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等10项重大科学进展,从31项候选进展中脱颖而出。 根据得票高低,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 我国科学家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突出进展 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 “奋斗者”号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揭示人类遗传物质传递的关键步骤 研发出具有超高压电性能的透明铁电单晶 2020珠峰高程测定 古基因组揭示近万年来中国人群的演化与迁徙历史 大数据刻画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演变历史 深度解析多器官衰老的标记物和干预靶标 实验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干涉现象 下面就跟随我们,逐一了解一下这十大进展。 1. 我国科学家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突出进展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科学家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筹下,团结协作,争分夺秒,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在病原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新冠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诊断技术的快速推进和药物疫苗开发奠定基础;阐明了新冠病毒入侵细胞的关键机制;持续深化病毒传播途径研究,为防控策略的优化提供科技支撑;定量评估了我国防控措施的效果。 在检测试剂研发和动物模型方面,在疫情之初迅速研发了新冠核酸诊断试剂,并研发了免疫检测试剂,为病原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构建了小鼠、猴感染新冠病毒的动物模型,为药物筛选、疫苗研发以及病毒传播机制的研究提供支撑。 在药物和临床救治方面,揭示了新冠临床特征,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解析了新冠病毒及关键蛋白质的结构,揭示了一批中西药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建立方舱医院、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等科学防控方案,提高了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了感染率和病亡率。 在疫苗和中和性抗体研发方面,同时开展了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等的研发,腺病毒载体疫苗在全球率先开展1期临床试验,灭活疫苗在全球率先开展3期临床试验,并获批附条件上市;鉴定并创制靶向新冠刺突蛋白S和受体结合域RBD的一系列中和单克隆抗体,形成抗病毒“鸡尾酒”中国抗体组合方案。 我国科学家通过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通过严谨高效的科研工作,为我国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提供了强大科学支撑。 2. 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 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着陆、月面采样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月地入射、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飞行阶段,历时23天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祝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首次完成了地外天体采样与封装、首次地外天体表面起飞、首次无人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首次月地入射并携带月球样品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等我国航天史上多个重大技术突破,最终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嫦娥五号月面自动采样返回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圆满收官,是中国航天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做出贡献。 3. “奋斗者”号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研制是我国“十三五”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领域的重大攻关任务,于2016年立项启动。2020年6月,“奋斗者”号完成总装集成与水池试验。2020年7月,“奋斗者”号完成第一阶段海试,共计下潜17次,最大下潜深度4548米。2020年10月10日,“奋斗者”号启航赴马里亚纳海沟开展第二阶段海试,期间共计完成13次下潜,其中11人24人次参与了8个超过万米深度的深潜试验。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深度纪录。 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是“奋斗者”号研制的牵头单位,在潜水器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建造及试验验证等工作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创建了独立自主的全海深载人深潜装备设计技术体系,构建了稳定可靠的高标准、规范化的试验、检测与应用体系,进一步在潜水器总体设计与优化、系统调试与仿真、深海作业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国际上首次攻克高强高韧钛合金材料制备和焊接技术,实现万米级浮力材料固化成型新工艺自主可控,潜水器动力、推进器、水声通信、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奋斗者”号作为当前国际唯一能同时携带3人多次往返全海深作业的载人深潜装备,其研制及海试的成功,显著提升了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自主创新水平,使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是我国深海科技探索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4. 揭示人类遗传物质传递的关键步骤 DNA复制是人类遗传物质在细胞之间得以精确传递的基础,人们对高等生物中识别DNA复制起始位点的具体过程并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人们对癌症发生发展机制的理解。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国红团队及其合作者揭示了一种精细的DNA复制起始位点的识别调控机制。该研究发现,组蛋白变体H2A.Z能够通过结合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SUV420H1,促进组蛋白H4的第二十位氨基酸发生二甲基化修饰。而带有二甲基化修饰的H2A.Z核小体能进一步招募复制起始位点识别蛋白,从而帮助DNA复制起始位点的识别。该研究进一步发现,被H2A.Z-SUV420H1-H4K20me2通路调控的复制起始位点具有很强的复制活性,并偏向在复制期早期被激活使用。在癌细胞中破坏该调控机制后,癌细胞的DNA复制和细胞生长都受到了抑制。在T细胞中破坏该调控机制后,T细胞的免疫激活也受到了抑制。 该研究阐述了一个新颖的由H2A.Z介导的DNA复制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理解高等生物DNA复制起始位点的识别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解决长期存在的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点选择启动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5. 研发出具有超高压电性能的透明铁电单晶 弛豫铁电单晶[Pb(Mg1/3Nb2/3)O3-PbTiO3, PMN-PT](注:数字均为下标)具有优异的压电效应,已广泛应用于超声成像、声呐装备和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等领域。然而,自其发现20多年以来,压电性能就再没有新的突破,并且由于铁电畴壁的存在,导致其透光率低,无法满足当前压电器件多功能、高灵敏度的发展需求,急需新的理论和设计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徐卓教授研究团队揭示了弛豫铁电单晶高压电效应的起源,研发出了钐掺杂的PMN-PT单晶,其压电性能超过4000 pC/N,相比未掺杂单晶提高了一倍。在此基础上,利用电畴结构调控,消除了单晶中对光起散射作用的铁电畴壁,首次在PMN-PT单晶中同时获得了高压电性和高透光性,突破了长期以来二者难以共存的国际难题。其压电系数比现有的透明压电单晶LiNbO3(注:3为下标)提高了100倍,电光系数最大可提高40倍,同时还具有更高的抗光损伤阈值和非线性光学效应。这种透明铁电单晶可大幅提升光声成像系统在乳腺癌、黑色素瘤和血液疾病诊断中的成像分辨率,也为研制高性能电光调制器、光学相控阵和量子光学器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关键材料。这种具有优异电光、声光和声-光-电耦合效应的单晶材料,有望进一步开辟更多新的应用领域。 6. 2020珠峰高程测定 珠峰高度长期以来受到全世界关注,精确测定珠峰高度并向全世界公布,彰显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2020珠峰高程测量,中国科学家团队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测绘技术,实现多个重大技术创新突破,获取了历史上最高精度的珠峰高程成果。 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和国产测量装备首次全面担纲主力,国产测量装备应用实现重大突破。首次完成了峰顶地面重力测量,获取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珠峰峰顶的重力测量结果,有助于提升珠峰高程测量精度。科学家团队克服珠峰地区极端气象和恶劣环境,首次实现珠峰峰顶及周边区域1.27万平方千米的航空重力、光学和激光遥感测量的历史性突破,填补了珠峰地区重力资料空白,大幅提升了珠峰高程测量的精度。与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相比,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精度提升幅度达300%。中国和尼泊尔科学家团队开展科技合作,首次建立了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历史上首次共同确定了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峰雪面高程8848.86米,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除此之外,珠峰测量获取的丰富观测数据成果,将为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自然资源管理、地质研究与调查、地壳运动监测、气候变化和冰川冻土研究等领域提供宝贵、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7. 古基因组揭示近万年来中国人群的演化与迁徙历史 在国际古基因组学领域,有关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非常匮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团队首次针对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群展开时间跨度最大、规模性、系统性的古基因组研究,通过前沿实验方法成功获取我国南北方11个遗址25个9500-4200年前的个体和1个300年前个体的基因组,揭示中国人群自9500年以来的南北分化格局、主体连续性与迁徙融合史。 研究发现中国南北方主体人群9500年前已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连续的,没有受到明显的外来人群的影响,迁徙互动主要发生在东亚区域内各人群间;此外明确以台湾岛原住民为代表、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岛屿的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且可追溯至8400年前。该项成果填补了东方尤其是中国地区史前人类遗传、演化、适应的重要信息缺环,为阐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及修正东亚南方人群演化模式做出重要科学贡献。 8. 大数据刻画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演变历史 生命起源与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学之谜之一。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99%以上已经灭绝,通过化石记录重建地球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是认识当今生物多样性现状与未来趋势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的时间分辨率低、生物分类粗,无法精确识别突发性重大生物演变事件,也不能为近代地球生态系统演变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南京大学沈树忠、樊隽轩团队联合国内外专家创建国际大型数据库,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天河二号”超算取得突破,获得了全球第一条高精度的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曲线,时间分辨率较国际同类研究提高400多倍。新曲线精准刻画出地球生物多样性演变过程中的多次重大生物灭绝、复苏和辐射事件,揭示了当时生物多样性变化与大气CO2(注:2为下标)含量以及全球性气候剧变的协同关系。该研究将推动整个演化古生物学研究的变革。 9. 深度解析多器官衰老的标记物和干预靶标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深入研究衰老、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新时代的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衰老的机制和干预等核心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组,同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联合攻关,利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在系统水平上揭示了哺乳动物多器官衰老的新型生物学标记物和可调控靶标。 在衰老机制解析方面,发现氧化还原通路稳态失衡是灵长类卵巢衰老的主要分子特征,为评价卵巢衰老及女性生殖力下降提供了新型生物学标志物,也为寻找延缓卵巢衰老的措施及开发相关疾病的干预策略提供了新思路。在衰老干预方面,阐明热量限制(“七分饱”)可通过调节机体各组织的免疫炎症通路,延缓多器官衰老的新型分子机制,揭示了代谢干预、免疫反应与健康寿命之间的科学联系。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器官衰老异质性和复杂性的理解,为建立针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科学应对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10. 实验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干涉现象 化学反应的进程伴随着复杂的量子力学现象,但其通常难以被直接观测到,因而化学反应的本质亦难以得到透彻的理解。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张东辉院士、孙志刚和肖春雷研究团队提供了一个研究范例。他们研究发现,在H + HD→H2 + D反应中,在碰撞能量为1.9~2.2电子伏的范围内,产物H2(v'= 2,j'= 3)的后向散射呈现显著的振荡(其中v'是振动量子数,j'是转动量子数)。通过拓扑理论分析,发现该反应存在两条迥然不同的反应路径,振荡是由这两条路径之间的量子力学干涉所产生的。该研究揭示了该反应在较低能量处,量子几何相位效应仍然存在,并可以被观测到。这非常类似于众所周知的Aharonov-Bohm效应,清晰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量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