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相容的半导体聚合物纳米粒子作为坚固的光声和光热剂,揭示了化学结构对高光热转换效率的影响。》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张虎
  • 发布时间:2018-12-06
  • 所制备的水分散性SPN1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使其成为未来生物医学应用的有希望的候选者。 考虑到大量可用的近红外吸收半导体聚合物,我们的工作为合理设计和制备用于癌症治疗诊断的高效SPN-PAI / PTT试剂提供了基本见解。

  • 原文来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0081305
相关报告
  • 《聚合物纳米粒子清除及体内分布的影响因素》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4-12-18
    • 纳米颗粒药物传递系统 (5-250nm) 因其能克服多个生物屏障并且可缓解最佳剂量范围内治疗负荷而在改善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纳米颗粒的快速清除是药物传递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因此了解纳米颗粒分布及半衰期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会讨论影响纳米颗粒血液滞留时间和器官特异性积累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与生物屏障的相互作用和可调节的纳米颗粒参数,如成分、 尺寸、 核心性能、 表面修饰 (聚乙二醇化和表面电荷) ,还有靶向配体的官能团化。所有这些因素均可从根本上影响纳米颗粒的生物分布和半衰期,它们是通过降低循环纳米颗粒的非特异性吸收,延缓调理作用,并增加组织特异性积累而发挥作用的。
  • 《表面缺陷对上转换纳米粒子光学特性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04
    • 由于具有核壳结构的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可以显著增强光致发光效率,所以其在光学 成像引导生物成像、治疗学、防伪和太阳能电池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一般都是外壳涂层消除了淬灭点,并从周围的去活化剂(配体、溶剂)中分离出核,从而有效抑制表面相关的去活化。研究证明,掺杂离子的表面捕获可以抑制激发能量的淬灭,可以通过核壳结构来抑制。    成果简介   近日,中国昆明理工大学的邱建备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的 Yu Siu Fung教授(共同通讯作者)采用了湿化学退火工艺,从表面缺陷(即无序、空位和间隙缺陷)中恢复镧系掺杂的KLu2F7裸露核心的UCNPs。制备出的UCNPs只有几个原子层的均匀厚度,利用像差校正的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 - STEM)在原子尺度上识别表面缺陷。通过热退火方法恢复UCNPs表面缺陷,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的相应的上转换光致发光强度,使其有很好的潜在应用前景。研究成果以题为 “Direct Identification of Surface Defec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发布在国际著名期刊 ACS Nano 上。 研究采用了HAADF-STEM直接观察了薄的均匀厚度的KLu2F7: 38%Yb3+, 2%Er3+ UCNPs的聚集结构。利用湿化学反应方法和结构中镧离子的排列,在Lu3+的结晶位点上找到的活化剂在没有带来不需要的缺陷情况下得到了明显的证明。制备的KLu2F7: 38%Yb3+, 2%Er3+ UCNPs在980 nm连续波激光激发下,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的上转换光致发光强度的变化。表面热退火工艺,在制备UCNPs时,克服其表面缺陷是一种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