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与塑料废弃物共热解制备环境应用碳材料》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 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6-19
  • 全球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塑料污染问题,推动了生物质与塑料废弃物共热解研究的发展。研究全面考察了生物质热解和各种塑料废弃物的反应过程与机制,分析了共处理参数对产物组成、含量及特性的影响。这些研究为共热解技术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质与塑料废弃物的共热解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处理塑料污染,还能生成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燃料。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类型,可以优化产物的质量和产量。此外,研究还表明,不同的塑料类型和生物质材料的组合,对共热解过程和产物有显著影响。因此,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对于提高技术效率和产物的经济价值至关重要。 该领域研究的持续推进,有助于实现废物资源化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也为解决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政策的支持,生物质与塑料废弃物共热解技术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nengyuan.com/tech/228047.html
相关报告
  • 《废弃生物质制成新型类PET塑料》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27
    • 摆脱化石燃料和避免塑料在环境中堆积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关键。近日,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基础科学学院杰里米·卢特巴赫教授的领导下,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类似于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生物质衍生塑料,它符合取代几种现有塑料的标准,同时也更环保。 传统塑料之所以如此广泛,是因为它们结合了低成本、热稳定性、机械强度、加工性和兼容性等诸多优点。任何塑料替代品都必须赶上或超过这些优点,一直以来,这项任务非常具有挑战性。 卢特巴赫说:“我们基本上只是用廉价的化学品‘烹制’木材或其他不可食用的植物材料,比如农业废弃物,一步就能生产出塑料前体。”通过在塑料的分子结构中保持糖结构的完整性,该化学方法比目前塑料替代品的生产方式要简单得多。 这项技术基于卢特巴赫和同事在2016年的一项发现:添加一种醛可以稳定植物材料的某些部分,并避免在提取过程中破坏它们。通过重新利用这种化学物质,研究人员能够重建一种新的有用的生物基化学物质作为塑料前体。 研究论文第一作者洛伦茨·曼克说:“通过使用一种不同的醛——乙醛酸而非甲醛——我们可以简单地用‘黏性’基团将糖分子夹在中间,这样它们就可以充当塑料的构件。”这种简单的技术能够将高达25%的农业废弃物或95%的纯糖转化为塑料。 新型塑料的全能特性使它们可用于包装、纺织品、医药、电子产品等各种应用。研究人员已经制造了包装薄膜、可以制成衣服或其他纺织品的纤维,以及用于3D打印的细丝。 “这种塑料具有非常令人兴奋的特性,特别是在食品包装等应用方面。”卢特巴赫表示,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存在完整的糖结构,使这种塑料非常易于制造,也很容易降解。
  • 《“绿电”催化技术做媒,废弃塑料变高附加值资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15
    • 研究团队使用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等产生的“绿电”,让PET废塑料回收利用升级,不仅产出了高附加值的工业化学品和燃料,还能实现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资源化转化。 阳光、风、二氧化碳,用这些自然界中随手可得的材料,就能让矿泉水瓶、一次性包装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废塑料高效转化成工业中常用的甲酸资源和氢气燃料。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研团队在废弃塑料回收研究领域收获多项成果。 PET废塑料和二氧化碳“负负得正”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一新研究团队使用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等产生的“绿电”,让PET废塑料回收利用升级,不仅产出了高附加值的工业化学品和燃料,还能实现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资源化转化。 PET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常见的饮料瓶、电视机外壳、灯罩等,很多都是用PET塑料制成的。大量用后即弃的PET废塑料如果不能被合理、有效地回收,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也是对碳资源的一种浪费。近年来,基于光伏技术、风电技术“绿电”产能的提升,2021年以来,赵一新团队就率先开展了“绿电”催化重整PET废塑料联产甲酸和氢气的研究。 “最初的研究中,我们用可再生‘绿电’催化技术,把PET转化成了甲酸材料和氢气,降低了传统电解水制氢的能耗。”赵一新表示,近期,团队联合北京大学教授马丁对PET回收利用进行了升级,通过“绿电”催化氧化PET废塑料与二氧化碳还原反应,PET废塑料可以只转化为甲酸材料,不仅增加了甲酸的产出效率,也促进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资源化转化。据估算,利用升级版回收策略,每回收1吨PET废塑料可以创造约557美元的经济收益,表现出较高的商业化经济价值。 同时,赵一新也表示,“绿电”催化升级回收废塑料的研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还需要克服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在回收过程中,需要使用一定的催化剂。低成本、高性能的催化剂能节约成本、降低能耗、增加有用材料的产出率,这类催化剂材料还亟待开发和研究。此外,要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工艺和设备的开发研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虽然面临很多难题,但这种废塑料转化技术,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低碳型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仍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低碳硬核成果让废塑料变成“宝”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在废弃塑料领域已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废弃塑料能够破碎形成纳米塑料并在环境中持久累积,了解纳米尺度塑料颗粒的环境行为是精准评估废弃塑料生态健康风险以及低碳回收的关键。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仇浩结合室外采样及室内模拟,明确了影响纳米塑料水环境行为的主控因子,揭示了蛋白冠调控纳米塑料胶体稳定性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了在水处理中通过添加溶菌酶促进纳米塑料絮凝沉降高效回收的新思路,同时量化了塑料颗粒尺寸依赖的环境健康风险,推动了塑料废弃物精细化风险管控与低碳回收体系的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金放鸣团队围绕废塑料的环境危害、无害化处理难、资源化利用率低的问题,开展了废塑料的水热资源化研究,并创新提出了利用聚氯乙烯、PVC等废塑料作为还原剂水热还原二氧化碳,实现了废塑料与二氧化碳协同资源化。团队成功将PVC废塑料百分百脱氯无害化转化为清洁燃料的同时,还将二氧化碳还原为高附加值有机物甲酸,该技术无添加催化剂,工艺简单,展现了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此外,针对化石燃料基塑料的不可持续性与难降解问题,以及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乳酸粮食作为原料的瓶颈,金放鸣团队早期率先探索了生物质废物水热转化制备乳酸技术,近期将水热技术扩展到光催化,将生物质原料扩展到湿垃圾转化,该研究正积极与企业合作,推进工业化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