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21
  • 今年是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目前,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怎样,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下一个5年,科技创新又该如何布局谋篇?

      5月19日,国新办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举办新闻发布会,针对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科技部部长王志刚逐一回应。

      数据亮出创新型国家建设新进展

      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9%;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估显示,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

      王志刚说,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科技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研发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不仅是主要指标稳步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也大幅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

      “过去一年,科技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在支撑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王志刚举例说,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涌现一批创新成果,包括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

      同时,科技创新更加贴近生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生态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

      值得关注的是,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攻关,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集成电路实现14纳米工艺产业化,5G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全面推进。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169个高新区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1万家。

      创新型国家怎么衡量

      那么,目前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如何?王志刚从创新能力指数、综合性指标和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方面摆出了案例和数据。

      王志刚说,一般而言,创新能力指数进入世界前15位的国家可被称为创新型国家。今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估,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这是进入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与此同时,综合性指标基本完成规划任务,2019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位居世界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有望在今年实现60%的目标。此外,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世界前列,比如高铁、5G移动通信、新能源等。

      王志刚透露,科技部正在组织编制面向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技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主要思路为:一是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二是要紧跟研判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征,研判新阶段的特点,要坚持中国特色,制定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依靠科技人员,围绕他们做好服务,让他们能够投身并安心做好科研,在科技领域作出一番事业;三是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科技体制改革要面向新时代新要求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全方位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改革措施不到位、任务落实不均衡的问题,今后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还有哪些考虑?

      针对记者提问,王志刚回应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任务要求。如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更好的政策环境,能让他们在科技创新的平台上、岗位上体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尊重、体面地生活,是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不仅如此,围绕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也是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此外,搭建好的平台、营造好的环境,让来自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其他一切愿意参加到科研活动中的人,都能够依靠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参与其中。

      王志刚表示,科技体制改革要面向新时代新要求,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需求结合在一起。“坚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向,把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当中一些需要科技解决的问题,这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他强调,要发挥好科技的颠覆性、扩散性、渗透性作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改善作出贡献。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5/20/content_445132.htm?div=-1
相关报告
  • 《我国天然铀产业多个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14
    • 近日,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2024年度理事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出席会议。联合体年度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多家单位积极融入天然铀产业多渠道科研项目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了多项新进展。 会议强调 联合体要落实推进新型举国体制建设,落实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实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落实提升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落实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一要持续深化顶层设计,精心谋划天然铀产业美好未来;二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加快构建联合攻关新模式;三要聚焦攻克卡点技术,引领发展天然铀产业新质生产力;四要一体化推进天然铀产业高水平人才培养,构筑天然铀产业发展人才竞争优势。 1 成矿理论创新发展支撑铀矿“攻深找盲” 针对“砂岩型铀矿矿体形态及形成机制”、“红色建造成矿机理与识别”、“热液型铀成矿构造体系与深部预测”等关键问题,中核地质科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南大学、辽河油田、东华理工大学联合攻关,深化了砂岩“渗出”铀成矿作用对红杂色建造中铀矿找矿的理论指导;梳理了南方花岗岩型铀矿构造、蚀变等关键成矿要素,深化创新了热液型铀成矿理论,完善了南方热液型矿床深部成矿模式。以成矿理论为指导,结合野外勘探工作,支撑四大盆地圈定成矿靶区,落实一批砂岩型铀资源量。 2 高效智能铀矿勘查装备初具规模 针对“无人机地球物理探测”、“自动化安全作业钻探技术装备”和“高精度直接测铀测井系统”等关键问题,由中核地质科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陕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协同攻关,成功研制了砂岩型铀矿自动化钻机、无岩心随钻测井车、野外岩心扫描系统等一批先进的高效低成本铀矿勘查装备,构建了高效、智能的铀矿勘查装备体系。该项目实现铀矿勘查技术装备国产化,野外测量效率显著提升,较现有方法提高2-3倍。 3 先进地浸采铀技术支撑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建设 针对“基于铀煤同时开采地下水位调控技术”“地浸生产智能化装备”等关键问题,中核内蒙古矿业联合中核矿业科技、安徽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铀煤同采多场耦合模型,开发出Umine地浸全流程协同系统。研发的数据建模-流场模拟-井场设计-二次成井的四步法数字建井技术,解决了纳岭沟矿床全生命周期采、冶、退可视化设计与调控技术难题;研制了CUP1000全球最大通量铀水冶装备,有力支撑了“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 4 智能矿山建设迈向新阶段 针对“井下遥控采矿、露天采矿智能装备”等关键问题,中核广东矿业联合中核矿业科技、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同方软件、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5G+WiFi6井上井下融合系统,实现井下采矿装备无人操控、人员厘米级精准定位、地面选冶远程控制和无人机巡检,基本建成硬岩井下开采智能矿山,生产本质安全度大幅提高。理事会还审议通过了联合体变更理事等事项,为新加入的华北电力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大学两家理事单位授牌,发布2024年度“揭榜挂帅”十大项目清单,与会理事和代表就联合体的工作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交流。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成立于2022年8月25日,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起,依托中核铀业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联合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优势企业等50家单位深度参与。该联合体旨在通过联合体公共平台,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国际领先技术创新体系,共同开展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攻关,加快前沿引领技术和成果创新突破,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队,共同引领天然铀产业高质量发展。
  • 《Nature子刊重磅:我国石墨烯纳米电子器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10
    • 电子元器件的多功能化是应用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因而非硅基材料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2016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鄢勇课题组与韩国蔚山科技大学的Bartosz Grzybowski教授等人合作,采用金属纳米颗粒构建了双层结构的二极管、电阻等电子元器件,并与各种金纳米颗粒构建的传感器件集成,实现了环境信号的采集、处理和报告,相关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 2016, 11, 603-608)上。其中,最重要的二极管的设计受到了传统半导体pn结的启发,将两层带有相反电荷的金纳米颗粒薄膜面对面接触,可迁移的对离子在熵驱动下由于浓度梯度相互扩散,从而在界面处建立内建电场,调控电子的不对称输运。 最近,鄢勇课题组将类似的设计理念推广到无能隙的石墨烯材料,采用带相反电荷的氧化石墨烯作为活性层,高导电率的单壁碳纳米管作为电极,实现了全碳材料pn二极管的构筑。该二极管具有一定的透光性,可以集成实现逻辑输出,并且可以制备在柔性基底上等优点,相关成果以“All carbon materials pn diode”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 2018, 9, 3750)上。 另外,通过器件结构的创新,实现了单种带电金属纳米颗粒二极管的构建。即采用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薄膜与金薄膜作为不对称电极对,带电金纳米颗粒作为活性层,利用两个电极特征电容值的差别,创造偏压下的不对称电荷分布,从而实现整流效应。同时,该课题组将其集成到矿石收音机的检波电路中,基于自制的发射、传送装置,实现了音频信号的解调。 相关成果将以“Switchable counterion gradients around charged metallic nanoparticles enable reception of radio waves” 为题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 (2018, 4, eaau3546)上。这些工作为新型电子器件的设计、开发以及电子器件的多功能化提供了一些思路,也丰富了电子器件材料的可选性。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571039)和中国科学院经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