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型动物的灭绝导致的功能多样性损失可能超过预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5-15
  • 英国斯旺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海洋大型动物灭绝导致功能多样性的损失可能超过预期。研究人员对海洋大型动物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它们在未来不同情景下灭绝后可能带来的潜在的生态后果。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研究人员将海洋巨型动物定义为体重至少为45公斤,栖息于海洋和海岸的大型生物,包括鲨鱼、鲸鱼、海豹和海龟等。这些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消耗大量的生物量,跨生境输送营养物质,连接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对栖息地进行物理改造。它们的大小、饮食结构和移动距离等特征决定了物种的生态功能。因此,通过测量这些特征的多样性,研究人员可以量化海洋大型动物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并评估它们灭绝的潜在后果。

    斯旺西大学的Catalina Pimiento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首先为所有已知的滨海巨型动物编制了物种特征数据集,以了解它们在海洋系统中发挥的生态功能的程度。然后,在模拟未来的物种灭绝情景并量化物种丧失对功能多样性的潜在影响之后,他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索引(FUSE)以明确保护优先权。结果表明,海洋大型动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特征,以及当前的灭绝危机如何影响它们的功能多样性。

    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在未来100年里,我们平均会失去18%的海洋大型动物物种,这意味着我们将失去11%的生态功能。然而,如果目前所有受到威胁的物种都灭绝,我们可能会失去40%的物种和48%的生态功能。据预测,鲨鱼受到的影响最大,其功能丰富度的损失远远超出随机灭绝的预期。

    Catalina Pimiento博士提到,先前的研究表明,数百万年前,随着海平面的波动,海洋大型动物经历了一段异常强烈的灭绝期。如今新研究表明,它们独特而多样的生态作用正面临着来自人类更大压力的威胁。考虑到全球物种灭绝危机,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大自然在多大程度上拥有一个后备系统。在物种灭绝的情况下,还会有其他物种扮演类似的生态角色吗?合作者斯旺西大学John Griffin博士补充道,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失去了物种,就会失去独特的生态功能。这警告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减少人类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海洋大型动物日益增长的压力,同时促进物种复苏。

    新引入的保护标准FUSE确定了对功能多样性特别重要的濒危物种。FUSE得分最高的物种包括绿海龟、儒艮和水獭。重新关注这些以及其他得分较高的FUSE物种,将有助于确保维持海洋巨型动物提供的生态功能。

    (张灿影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swansea.ac.uk/press-office/news-events/news/2020/04/extinction-of-threatened-marine-megafauna-would-lead-to-huge-loss-in-functional-diversity.php
相关报告
  • 《未经控制的全球排放可能会引发海洋生物的大规模灭绝》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5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除非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控制,否则海洋生物多样性可能会直线下降,达到恐龙灭绝以来从未有过的水平。研究人员在不同的预测气候情景下模拟了未来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他们发现,如果排放得不到控制,到2100年左右,单单是气候变暖和氧气消耗造成的物种损失就可能反映出人类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巨大影响。热带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损失最大,而极地物种的灭绝风险最大。研究发现,逆转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将物种灭绝的风险降低70%以上。 研究人员指出,积极迅速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避免海洋物种大规模灭绝至关重要。他们发现的物种灭绝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继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还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二氧化碳排放轨迹,以缓解导致这种大规模物种灭绝的变暖程度。 研究人员将现有的海洋物种生理数据与气候变化模型相结合,预测未来几个世纪栖息地条件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全球海洋动物的生存。他们将模型与化石样本中记录的过去的大规模灭绝进行了比较,并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将大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物种灭绝事件的地理格局与其潜在驱动因素联系起来:气候变暖和海洋缺氧。 研究人员发现,他们预测未来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模型、二叠纪末灭绝的化石记录以及目前看到的物种分布都遵循类似的模式:随着海洋温度的升高和氧气供应量的下降,海洋生物丰度骤降。随着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水温和氧气可用性是两个关键因素,它们将发生变化。对于适应较冷气候的物种来说,温暖的水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因素。温水中的氧气含量也比冷水少,这导致海洋循环更加缓慢,从而减少了氧气供应。此外,物种的代谢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对氧气的需求随着供应的减少而增加。一旦氧气供应不足物种所需,物种预计会大量减少。 海洋动物有应对环境变化的生理机制,但这种机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气候变暖,极地物种更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灭绝,因为它们将没有合适的栖息地迁移。热带海洋物种可能会过得更好,因为它们具有能够应对热带温暖、低氧水域的特性。随着热带北部和南部水域的变暖,这些物种可能会迁徙到新的合适栖息地。然而,赤道海洋已经非常温暖,氧气含量也很低,温度的进一步升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氧气含量下降可能会使许多物种在当地无法栖息生存。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Deutsch和Penn于2018年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代谢需氧量对温度的依赖性增加,再加上火山爆发导致可用的氧气减少,可以解释二叠纪末期物种灭绝的地理模式,这种灭绝杀死了81%的海洋物种。而这篇论文使用了类似的模型来表明,如果变暖程度足够强,人为的变暖可能会在类似的规模上由同样的生理机制造成灭绝。他们认为化石记录中的纬度模式揭示了由温度和氧气变化驱动的预测的灭绝原因。 该模型还有助于解决海洋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中的一个持续难题。海洋生物多样性从两极向热带稳步增加,但在赤道则有所下降。这种赤道倾斜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研究人员一直不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Deutsch和Penn的模型为赤道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些温暖水域的氧气供应太低,一些物种无法忍受。 为了量化气候在造成物种灭绝方面的相对重要性,研究人员将气候变暖带来的未来灭绝风险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关于各种海洋动物当前面临的威胁的数据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气候变化目前影响着45%面临灭绝风险的海洋物种,但仅是继过度捕捞、运输、城市发展和污染之后的第五大压力源。因此,他们强调,气候变化可能很快就会使所有这些压力源的重要性消失。极端变暖将导致的灭绝,在本世纪末,将与目前所有的人类压力因素的总和相抗衡。(王琳 编译)
  • 《世界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正处于危险之中》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4-20
    • 斯旺西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心正面临着失去海草床这一重要海洋资源的普遍威胁,该成果发表在《Total Environment journal》上。该研究预测了印度尼西亚群岛上海草牧场的风险,这片区域位于西太平洋的一个海区,构成著名的珊瑚三角,被广泛认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中心。海草床由海洋植物组成的高生产力的浅海和沿海栖息地组成,这些受到威胁的地区为海洋动物提供重要的食物和栖息地。研究表明,在过去的五年里,印度尼西亚检测过的海草床超过90%被破坏并退化。 该研究首次记录了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心正在迅速失去一种关键的海洋资源。这种海草床的损失很可怕,因为作为印尼人栖息地它对日常食物供应和一般生计都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海草作为渔业栖息地,许多印尼人将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海草床的生态价值是无可辩驳的,但是印尼的这些系统的损失正在加速,而对其保护往往被忽略。海草床减少主要是由于沿海开发、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以及海藻养殖、过度捕捞和垃圾倾倒造成的。印尼海草床减少将会损害当地居民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导致他们失去控制二氧化碳的能力和重要的渔业栖息地,因此该研究呼吁人们制定更多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来保护该地区的海草床。 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洋科学快报》201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