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妙用替代石墨烯制备气凝胶实现高效率海水淡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06
  • 水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自然资源。但是,由于分布不均,大量安全和清洁水资源的储备有限,目前有超过10亿人遭受饮用水短缺的困扰。太阳能蒸汽发电技术可能是目前使用可持续太阳能缓解饮用水短缺问题的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光热气凝胶(PTMs),通过将太阳能转换成热量集中在其表面,快速地加热和蒸发薄层水,从而实现高蒸汽速率和能量转换效率。其中,三维(3D)的石墨烯气凝胶是目前研究最广泛和最接近实际应用的,其在太阳能产生蒸汽具有独特优点,如重量轻,柔性高,蒸发速率和能量效率高等特性。然而,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石墨烯的价格相对昂贵,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大规模应用该类PTM在经济合理性上任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因此,如果要让3D气凝胶PTM被市场所接受,就必须制定一种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减少此类材料中石墨烯含量的策略。其中,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理想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生物质材料作为3D气凝胶的骨架载体,替代所用的部分石墨烯。

    【研究成果】

    针对以上难题,近日,南澳大利亚大学徐浩兰研究员(通讯作者),Daniel Peter Storer(第一作者)采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纳米片,海藻酸钠(SA)以及从稻草中提取的纤维素作为原料制备了3D光热气凝胶,用于太阳能水蒸发获取纯净水。

    研究结果表明,稻草纤维素作为支撑骨架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减少了RGO的使用量,并且提高了所得光热气凝胶的机械稳定性和柔韧性。在RGO和SA含量相同的情况下,RGO-SA气凝胶的体积为4.92 cm 3,远小于RGO-SA-纤维素气凝胶(7.06 cm 3)的体积,这表明稻草纤维素至少可以减少RGO 43.5%的使用量。与RGO-SA-纤维素相比,RGO-SA气凝胶在被负荷(500 g)压缩后无法恢复其原始形状。此外,所制备的光热RGO-SA-纤维素气凝胶具有明显的吸水能力,由于其多孔结构和超亲水性,能够吸收约自身重量20倍的水。并且,光热气凝胶显示出96-97%的强宽带光吸收率。在产生太阳蒸汽期间,3D光热气凝胶不仅有效地减少了辐射和对流能量损失,同时也增强了从环境中收集能量的能力,从而实现了2.25 kg m-2 h-1的极高蒸发速率,相当于在1.0阳光照射下的88.9% 能量转换效率。

    离子测试结果显示,实际海水蒸发过程中收集到的净水盐度仅为0.37 ppm。因此,生物质纤维素部分替代还原石墨烯使得该类光热气凝胶材料不仅环保且具有成本效益,在现实世界的海水淡化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和实际应用前景。 该研究成果以题为“Graphene and Rice-Straw-Fiber-Based 3D Photothermal Aerogels for Highly Efficient Solar Evaporation”的论文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上。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成功制备柔性、自清洁的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相变纤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20
    • 智能纤维,通常指可感知环境变化或刺激(如光、电、温度、湿度、pH、机械等)并能够做出反应的纤维,是智能可穿戴织物中重要的基本组成单元。智能纤维可通过智能织物形式,整合到臂带、袖套、服装、头盔、腰带等部位之中,并作为可穿戴传感器、制动器、能源器件、调温织物及加热器等功能器件的核心单元应用于柔性可穿戴智能系统中。然而,目前大多数织物纤维以天然高分子或合成高分子为主。这些高分子具有本征的热绝缘及电绝缘性能,使其难以与微型化电路进行有机整合,因而不仅限制织物纤维在传统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还束缚着新型可穿戴电子器件及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此外,如何实现智能纤维在面对复杂环境及人机交互中多重刺激响应的功能集成,依旧是一个重大挑战,也是未来新型多功能智能可穿戴系统发展的重要机遇。 基于智能纤维多重刺激响应的功能集成这一需求,中国科学院气凝胶团队将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相变材料及超疏水涂层巧妙复合,得到一种柔性、自清洁的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相变纤维,实现了复合纤维的能源转换与存储、自清洁、智能调温、加热等多重刺激响应功能于一身。具体制备工艺如下:首先通过湿法纺丝工艺,将氧化石墨烯液晶纺入特定凝固浴中,经化学还原-超临界干燥等技术手段制备得到具有规整、连续、多孔的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然后通过浸渍填充,将有机相变材料(如石蜡、聚乙二醇、高级脂肪酸等)引入到气凝胶纤维的多孔网络结构中,获得石墨烯气凝胶相变复合纤维;最后在复合纤维上包裹氟碳疏水涂层,获得具有自清洁功能、多重刺激响应行为的柔性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纤维。 研究表明,这种新型的智能纤维具有可调的相变焓值(0-186 J/g)、优异的力学/电学性能、自清洁及多重刺激响应(光、电、温度)的热能转换与存储/释放功能,且纤维可被加捻、编织。针对单根纤维、纤维束及织物等形式,分析并探究了复杂环境下的刺激响应行为:当纤维弯曲或打结时,纤维的电热响应行为不受影响,当纤维集结成束时,纤维之间发生热交换,能够减少纤维向环境的热流失,从而表现出更为快速的电热响应及更高的响应温度;纤维织物在室温及低温环境下均具有光-热响应行为,且随着纤维织物的密集程度的增加,光热响应具有更快、更高的温度响应。进一步地,通过热电偶及数据记录仪,详细分析了单根纤维、纤维织物的电热、光热响应历程,并详细研究了纤维种类(不同相变材料的纤维混编织物)、纤维织物的密集程度、外部环境(温度、湿度及应力)对热能捕获及释放的影响,实现智能织物的多温度区间的热能存储、释放及调温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纤维的多重刺激响应示意图(a)、其编织图案的光学照片(b, c,)与光-热响应时的红外照片(b1, c1)、及其智能织物(d内插图)在光/电刺激响应下的热能转换与存储/释放的历程(d)。 通过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相变材料及氟碳树脂巧妙复合得到的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纤维实现了多重刺激响应下的多功能集成,且可再现于纤维加捻而成的纱线及编织成的织物之中,在新一代智能可穿戴织物及便携式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以“Multiresponsive Graphene-Aerogel–Directed Phase-Change Smart Fibers”为题,已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Advanced Materials(2018, 30, DOI: 10.1002/adma.201801754)上。 博士生李广勇(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联合培养)为论文第一作者,张学同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澳门大学洪果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宋文辉教授。该论文工作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203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2285)、英国牛顿高级学者基金(NA170184)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70428)的共同资助下完成。
  • 《我国实现米级单晶石墨烯的制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23
    • 石墨烯是典型的二维轻元素量子材料体系,具有优越的量子特性。科学界在石墨烯体系中观察到了许多量子现象和量子效应,石墨烯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的重要量子体系,在未来量子信息、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何获得大尺寸单晶石墨烯是石墨烯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是实现石墨烯工业化应用的基础。虽然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CVD)方法已经实现了米级多晶石墨烯薄膜的制备,但是米级单晶石墨烯薄膜技术还未被突破。 最近,在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项目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刘开辉研究员、俞大鹏院士、王恩哥院士及其合作者,继2016年首次实现石墨烯单晶的超快生长之后,在米级单晶石墨烯的生长方面再次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将工业多晶铜箔转化成了单晶铜箔,得到了世界上目前最大尺寸的单晶Cu(111)箔,利用外延生长技术和超快生长技术成功在20分钟内制备出世界最大尺寸(5×50 cm2)的外延单晶石墨烯材料。该研究结果为快速生长米级单晶石墨烯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为石墨烯单晶量子科技的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该研究成果于2017年8月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发表,并被选为封面文章。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成会明院士同期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重点推荐评论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