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妙用替代石墨烯制备气凝胶实现高效率海水淡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06
  • 水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自然资源。但是,由于分布不均,大量安全和清洁水资源的储备有限,目前有超过10亿人遭受饮用水短缺的困扰。太阳能蒸汽发电技术可能是目前使用可持续太阳能缓解饮用水短缺问题的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光热气凝胶(PTMs),通过将太阳能转换成热量集中在其表面,快速地加热和蒸发薄层水,从而实现高蒸汽速率和能量转换效率。其中,三维(3D)的石墨烯气凝胶是目前研究最广泛和最接近实际应用的,其在太阳能产生蒸汽具有独特优点,如重量轻,柔性高,蒸发速率和能量效率高等特性。然而,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石墨烯的价格相对昂贵,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大规模应用该类PTM在经济合理性上任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因此,如果要让3D气凝胶PTM被市场所接受,就必须制定一种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减少此类材料中石墨烯含量的策略。其中,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理想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生物质材料作为3D气凝胶的骨架载体,替代所用的部分石墨烯。

    【研究成果】

    针对以上难题,近日,南澳大利亚大学徐浩兰研究员(通讯作者),Daniel Peter Storer(第一作者)采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纳米片,海藻酸钠(SA)以及从稻草中提取的纤维素作为原料制备了3D光热气凝胶,用于太阳能水蒸发获取纯净水。

    研究结果表明,稻草纤维素作为支撑骨架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减少了RGO的使用量,并且提高了所得光热气凝胶的机械稳定性和柔韧性。在RGO和SA含量相同的情况下,RGO-SA气凝胶的体积为4.92 cm 3,远小于RGO-SA-纤维素气凝胶(7.06 cm 3)的体积,这表明稻草纤维素至少可以减少RGO 43.5%的使用量。与RGO-SA-纤维素相比,RGO-SA气凝胶在被负荷(500 g)压缩后无法恢复其原始形状。此外,所制备的光热RGO-SA-纤维素气凝胶具有明显的吸水能力,由于其多孔结构和超亲水性,能够吸收约自身重量20倍的水。并且,光热气凝胶显示出96-97%的强宽带光吸收率。在产生太阳蒸汽期间,3D光热气凝胶不仅有效地减少了辐射和对流能量损失,同时也增强了从环境中收集能量的能力,从而实现了2.25 kg m-2 h-1的极高蒸发速率,相当于在1.0阳光照射下的88.9% 能量转换效率。

    离子测试结果显示,实际海水蒸发过程中收集到的净水盐度仅为0.37 ppm。因此,生物质纤维素部分替代还原石墨烯使得该类光热气凝胶材料不仅环保且具有成本效益,在现实世界的海水淡化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和实际应用前景。 该研究成果以题为“Graphene and Rice-Straw-Fiber-Based 3D Photothermal Aerogels for Highly Efficient Solar Evaporation”的论文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上。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成功制备柔性、自清洁的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相变纤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20
    • 智能纤维,通常指可感知环境变化或刺激(如光、电、温度、湿度、pH、机械等)并能够做出反应的纤维,是智能可穿戴织物中重要的基本组成单元。智能纤维可通过智能织物形式,整合到臂带、袖套、服装、头盔、腰带等部位之中,并作为可穿戴传感器、制动器、能源器件、调温织物及加热器等功能器件的核心单元应用于柔性可穿戴智能系统中。然而,目前大多数织物纤维以天然高分子或合成高分子为主。这些高分子具有本征的热绝缘及电绝缘性能,使其难以与微型化电路进行有机整合,因而不仅限制织物纤维在传统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还束缚着新型可穿戴电子器件及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此外,如何实现智能纤维在面对复杂环境及人机交互中多重刺激响应的功能集成,依旧是一个重大挑战,也是未来新型多功能智能可穿戴系统发展的重要机遇。 基于智能纤维多重刺激响应的功能集成这一需求,中国科学院气凝胶团队将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相变材料及超疏水涂层巧妙复合,得到一种柔性、自清洁的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相变纤维,实现了复合纤维的能源转换与存储、自清洁、智能调温、加热等多重刺激响应功能于一身。具体制备工艺如下:首先通过湿法纺丝工艺,将氧化石墨烯液晶纺入特定凝固浴中,经化学还原-超临界干燥等技术手段制备得到具有规整、连续、多孔的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然后通过浸渍填充,将有机相变材料(如石蜡、聚乙二醇、高级脂肪酸等)引入到气凝胶纤维的多孔网络结构中,获得石墨烯气凝胶相变复合纤维;最后在复合纤维上包裹氟碳疏水涂层,获得具有自清洁功能、多重刺激响应行为的柔性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纤维。 研究表明,这种新型的智能纤维具有可调的相变焓值(0-186 J/g)、优异的力学/电学性能、自清洁及多重刺激响应(光、电、温度)的热能转换与存储/释放功能,且纤维可被加捻、编织。针对单根纤维、纤维束及织物等形式,分析并探究了复杂环境下的刺激响应行为:当纤维弯曲或打结时,纤维的电热响应行为不受影响,当纤维集结成束时,纤维之间发生热交换,能够减少纤维向环境的热流失,从而表现出更为快速的电热响应及更高的响应温度;纤维织物在室温及低温环境下均具有光-热响应行为,且随着纤维织物的密集程度的增加,光热响应具有更快、更高的温度响应。进一步地,通过热电偶及数据记录仪,详细分析了单根纤维、纤维织物的电热、光热响应历程,并详细研究了纤维种类(不同相变材料的纤维混编织物)、纤维织物的密集程度、外部环境(温度、湿度及应力)对热能捕获及释放的影响,实现智能织物的多温度区间的热能存储、释放及调温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纤维的多重刺激响应示意图(a)、其编织图案的光学照片(b, c,)与光-热响应时的红外照片(b1, c1)、及其智能织物(d内插图)在光/电刺激响应下的热能转换与存储/释放的历程(d)。 通过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相变材料及氟碳树脂巧妙复合得到的石墨烯气凝胶智能纤维实现了多重刺激响应下的多功能集成,且可再现于纤维加捻而成的纱线及编织成的织物之中,在新一代智能可穿戴织物及便携式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以“Multiresponsive Graphene-Aerogel–Directed Phase-Change Smart Fibers”为题,已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Advanced Materials(2018, 30, DOI: 10.1002/adma.201801754)上。 博士生李广勇(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联合培养)为论文第一作者,张学同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澳门大学洪果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宋文辉教授。该论文工作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203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2285)、英国牛顿高级学者基金(NA170184)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70428)的共同资助下完成。
  • 《规模制备石墨烯技术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05
    • 12月3日,记者从石墨烯规模制备新技术媒体发布会上获悉,针对石墨稀规模制备技术现有不足,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毋伟带领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低成本、高品质石墨烯规模化生产新技术,并于日前与北京中元龙港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中试生产线,实现技术转化。 据介绍,该技术在物理液相剥离法的基础上创新手段,经中试验证,可高效率、低成本、无污染地生产高纯度石墨烯。经检测,利用该技术生产的石墨烯产品质量优质,平均层数7层以下,片的尺寸大于3微米。 石墨烯作为一种新材料,是构成石墨、碳纳米管、富勒烯等碳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具有强度最高、韧性最高、透光率最高、重量最轻、电子迁移率最快、导电性最佳的优异特性,借助“石墨烯+”的平台支撑,可以为一大批传统材料的性能提升与应用拓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衍生出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功能元器件,在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传感器、生物医药、复合材料、环保、柔性显示、半导体行业等领域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毋伟表示,实现石墨稀的高性能低成本且稳定性高规模化制备是其应用的前提和保障,更是当前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现有的石墨烯制备方法很多,如气相合成法、氧化还原法及液相剥离法等。其中液相剥离法被认为是高性能石墨烯规模化制备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目前制备效率和产率仍较低,因此,石墨稀的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技术成为产业重要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毋伟带领研究团队在以液相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用石墨衍生物作为分散剂,采用高速水相剪切法来解决该过程效率低及规模制备难以放大等问题,建成了年产一吨的中试生产线,所得产品理化性能良好。经生产线验证,该工艺有以下几个特点:绿色环保,以水为溶剂,在常压下进行,不加表面活性剂等有机成分,对环境无害;成本较低,每公斤石墨烯成本在500元以内;产品质量好,由于产品主要是剥离法制得,缺陷少,层数低,多在七层以内,片的大小在3~5微米之间,未加入表面活性剂对产品无污染,纯度高,产品的导电率接近50000S/m,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所用重要设备都来自市场定型设备,所使用的添加剂也可从市场购买,原料来源广,可膨或高纯鳞片石墨及人工石墨均可,具有很好的产业化前景。 据成果转化合作方、北京中元龙港矿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龙珍介绍,公司专注于天然鳞片石墨产品的全过程开发。今年1月,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致力于使用物理法制备石墨烯的深层研发。6月,双方共同成立“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中元龙港矿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致力于石墨烯下游产品研发生产。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中元龙港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建成年产1吨的中试生产线,计划从今年6月开始在内蒙古兴和县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 毋伟表示,尽管学界对于石墨烯的研究日益深入,但石墨烯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制备方法取得重大进展,石墨烯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已经实现,通过石墨化学或物理加工,石墨烯粉末或悬浮液年产量可达数十万吨,但完整的石墨烯材料产业链仍非常重要,石墨烯大量应用及性能的充分挖掘有待突破。在成果转化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通常会有一个良性循环,石墨烯和相关材料的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助推石墨稀基础研究的迅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