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Chem: 膜相中高效的分子内单线态裂分调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5
  • 【引言 】

    单线态裂分(singlet fission, SF)是指当有机半导体材料受激发产生单线态激子后,通过一个自旋允许的裂分过程,形成两个三线态激子的多激子产生现象。研究表明,单线态裂分在突破单层异质结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Shockley–Queisser定律限制、光催化、传感、OLED、光晶体管及生物体系的光防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基于SF的有机太阳能电池EQE达到126%、SF敏化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EQE达106%等研究结果均已有报道,显示出SF在太阳能电池器件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最近,文献报道了利用具有SF的主体材料敏化OLED,其NIR电致发光器件的激子产率达100.8%。分子内SF,由于可以通过分子设计来调控其三线态生成与衰减过程,引起了广泛关注。实现膜相中三线态的快速生成及缓慢衰减,可以进一步推动单线态裂分材料在器件应用的研究,但目前仍是分子内单线态裂分研究领域的一个挑战。

    【成果简介】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夏建龙教授课题组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三联苯为桥连单元的并五苯四聚体分子(TPTP-1、TPTP-2、TPTP-3)用于分子内SF研究;发现膜相中分子内SF生成的自由三线态的寿命达到微秒级;并首次提出了利用“分子工程”策略来调控膜相中分子内单线态裂分,实现聚集态下快速的单线态裂分、高产率且长寿命的自由三线态。超快光谱实验结果表明,TPTP分子稀溶液在光照激发下产生的单线态,快速形成三线态激子对,三线态的生成通过三线态敏化实验进一步确认—这与之前文献中报导的并五苯二聚体分子的激发态动力学过程相似,说明溶液中TPTP分子发生了高效的分子内单线态裂分(三线态产率高达180-199%),并且主要是由沿三联苯短轴方向的两个并五苯参与完成。此外,瞬态实验结果还表明在膜相中分子间与分子内的单线态裂分过程同时存在,与二聚体mBP1相比,TPTP分子的单线态裂分生成了更多的自由三线态(40-75%),且三线态寿命增长了103数量级达到了微秒级。该成果以“Achieving Long-lived Triplet States in Intramolecular SF Films Through Molecular Engineering”为题发表在Chem上,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黄华熙和何桂营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原文来源:http://www.cailiaoniu.com/179640.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莲开花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1-24
    •     莲(荷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颇具观赏价值。开花这一生物学行为是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开花时间也是决定莲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前期不同发育时期莲花芽的比较转录组数据表明,FT基因是关键的差异表达基因,暗示其在莲开花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然而,NnFT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开花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鉴定分析发现莲中共存在8个NnFT同源基因。其中,NnFT2和NnFT3是两个主要的优势表达同源基因,在花相关器官和叶片中表达水平较高,且它们的启动子活性在叶片的维管组织中表现出较强的GUS信号。进一步,研究结合酵母双杂交(Y2H)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证明NnFT2、NnFT3蛋白能够与诱导开花复合体成员NnFD互作。在拟南芥突变体ft-10中异源表达NnFT2和NnFT3基因,拟南芥突变体的开花时间显著提前,证明NnFT2和NnFT3基因调控植物开花的生物学功能。上述研究揭示了莲NnFTs基因调控开花的分子机制,为莲花期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以FLOWERING LOCUS T?genes control floral induction in lotus为题,发表在《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
  • 《分子内非共价作用调控实现高性能OLED红光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02
    • 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 作为新型显示技术已经在高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和电视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高效稳定的三原色有机发光材料是OLED产业的核心材料,其中受限于能隙定律的快速非辐射衰减过程,高效率红光材料的发展始终面临挑战。另外,红光和近红外光(NIR)有机材料和器件在信息安全、生命健康等重要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开发具有应用前景的长波长发光材料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特别关注。目前,在发展可替代铱配合物的掺杂红光材料研究中仅有少数关于单核磷光铂配合物和纯有机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的报道。然而,这些发光材料通常具有较长的激发态寿命,导致器件在高亮度下具有严重的效率滚降和使用寿命问题。另一方面,无论是基于金属配合物的磷光还是纯有机TADF在掺杂NIR-OLED上都面临发光效率低的难题,比如在700 nm以上的波段范围内,外量子效率(EQE)>10%的报道仍然很少。 具有金属-金属作用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已经被证明可产生高辐射速率的三重态激发态,有关其机理的研究已经有近三十年历程。近年来,铂配合物的聚集体用于红光和近红外OLED也证实了这一原理用于OLED的可行性。然而,聚集体发射需要采用高浓度掺杂或者非掺杂的发光层、且其发光性质严重依赖于分子固体的堆积模式,对严格控制器件的制造条件和优化提出了挑战,目前的研究表明该类型器件可能面临严重的使用寿命问题。 针对上述挑战,深圳大学杨楚罗教授和李凯助理教授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双核铂配合物,通过刚性分子桥强化分子内金属-金属作用,实现了不依赖于分子间堆叠的高性能的红光和近红外光OLED。源于分子内的强Pt-Pt和π-π作用,该类材料体系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与四齿配体铂配合物相当,其红光和NIR光致发光效率分别超过60%和40%、且发光寿命短至1微秒左右。作者采用传统掺杂工艺基于这类材料制备了蒸镀型红光和近红外光OLED器件,其外量子效率分别达到23%和15%,且效率滚降和器件寿命均有良好的表现,有望替代目前产业上普遍使用的红光铱配合物,展现了该类材料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