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亚洲莲花色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6-29
  •   莲来自莲科莲属,是最古老的双子叶植物种属之一。目前现存的莲属植物仅有两个种:亚洲莲和美洲黄莲,其花色差异明显。亚洲莲野生种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而美洲黄莲的花色仅有黄色。先前的研究表明,红色亚洲莲和美洲黄莲之间的花瓣颜色变化可能与黄酮合成酶(FLS)和MYB5的活性有关。然而,亚洲莲红白色差异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组在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Transcription factor NnMYB5 controls petal color by regulating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2 in Nelumbo nucifera”的研究论文,通过QTL定位和BSA-seq挖掘到控制莲花色的NnMYB5及其靶基因NnGST2,揭示了亚洲莲花瓣颜色形成的调控机制。

      研究者通过红色和白色亚洲莲F2群体的QTL定位,明确了控制亚洲莲花瓣颜色分化的候选基因NnMYB5,并对213个莲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分型发现包含NnMYB5基因的一个80 kb存在/缺失结构变异(PAV)与花瓣颜色关联。进一步通过转录组分析、双荧光素酶和酵母单杂交实验表明,NnMYB5能够直接激活花青素转运蛋白NnGST2。最后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及莲花花瓣中超表达NnGST2,均可诱导花青素积累。本研究建立了NnMYB5和NnGST2在花瓣花青素积累中的调控关系,并证明在亚洲莲中控制花色形成的独立调节机制。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刘娟助理研究员、硕士生王雨昕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杨美研究员、杨东高级工程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高磊研究员和福建农林大学明瑞光教授对该研究提供了指导。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计划(KFJ-BRP-007-00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70336)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306/t20230628_6792076.html;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306/t20230628_6792076.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莲花色衰退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28
    • 莲,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莲花的颜色是决定莲观赏品质的重要性状,然而莲花的花期短,开后花色变淡,直接影响其观赏质量。为了探究莲花色衰退的机制,提高莲的观赏性,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组开展了莲花色衰退的机理研究,研究成果以“Color fading in lotus (Nelumbo nucifera) petals is manipulated both by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reduction and active degradation”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该研究以具有花色快速褪色特点的莲品种“秋三色”为材料,分析了“秋三色”花瓣在4个发育阶段的转录谱,并结合表型以及关键酶活结果,初步揭示了莲花色衰退的分子机理。研究发现,5种花色苷的含量随着花瓣颜色的衰退而降低;花瓣pH值在发育初期呈上升趋势,在S3时期(开花后第二天)达到峰值;褪色过程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关键花青素合成基因CHS、F3H、ANS、UFGT以及转录因子调控因子MYB、WRKY和bHLHs的表达模式与花青素积累模式相关;氧化还原酶和水解酶相关基因在褪色过程中差异表达。此外,一些与花青素降解和液泡pH调节相关的基因(包括过氧化物酶、质子泵调节因子WRKY3和MYB5-like)在开花后期显著上调。本研究首次揭示了莲花花瓣褪色的动态转录过程,为改善荷花颜色、提升荷花观赏性提供了候选基因和理论基础。   以上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组完成,刘娟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杨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2353, 31872136),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计划(KFJ-BRP-007-009),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KFJ-BRP-007-009)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81942822001425?dgcid=coauthor
  • 《武汉植物园在莲开花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1-24
    •     莲(荷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颇具观赏价值。开花这一生物学行为是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开花时间也是决定莲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前期不同发育时期莲花芽的比较转录组数据表明,FT基因是关键的差异表达基因,暗示其在莲开花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然而,NnFT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开花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鉴定分析发现莲中共存在8个NnFT同源基因。其中,NnFT2和NnFT3是两个主要的优势表达同源基因,在花相关器官和叶片中表达水平较高,且它们的启动子活性在叶片的维管组织中表现出较强的GUS信号。进一步,研究结合酵母双杂交(Y2H)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证明NnFT2、NnFT3蛋白能够与诱导开花复合体成员NnFD互作。在拟南芥突变体ft-10中异源表达NnFT2和NnFT3基因,拟南芥突变体的开花时间显著提前,证明NnFT2和NnFT3基因调控植物开花的生物学功能。上述研究揭示了莲NnFTs基因调控开花的分子机制,为莲花期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以FLOWERING LOCUS T?genes control floral induction in lotus为题,发表在《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