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在日本海古海洋研究中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8-28
  • 日本海是西北太平洋的一个半封闭边缘海,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对晚第四纪海平面波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极为敏感,被视为研究东亚古环境和古气候演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海区。末次冰期以来,东亚季风、大气环流、海平面及黑潮的时空转换使日本海成为东北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低纬和高纬海洋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尚有许多重要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其中一个争论至今的著名问题是,利用UK′37指标恢复的末次盛冰期(LGM)时日本海的海水温度与全新世呈现相当的温暖阶段,而与周围开放海域较冷的冰期大环境截然不同。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石学法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利用TEXL86指标与UK′37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LGM时期TEXL86同样记录了与UK′37相当的相对高温现象,说明这两个指标同时记录了相同季节和相同水深的海水温度。通过对TEXL86等指标的深入研究发现,该阶段TTEXL86与UK′37记录的是日本海夏季海水表层温度,这一成果合理解释了LGM时期日本海域的UK′37温度异常现象。

    研究同时发现,LGM以来日本海上层水体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LGM阶段日本海近于封闭,上层水体盐度降低,分层显著增强,TEXL86与UK′37指标同时记录了该阶段表层水体的性质。在末次冰消期,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周围海域海水进入日本海,日本海上层水体分层现象迅速发生崩解。随后,TEXL86与UK′37则分别记录了次表层和表层海水温度,温度梯度迅速增大。8.7 ka BP之后TEXL86与UK′37海水温度差异趋小,指示了对马暖流进入日本海;在4.3 ka BP对马暖流影响显著增强,日本海深层对流加强。

    本研究表明,在半封闭的日本海,TEXL86与UK′37在不同地质时期可能代表了不同季节和不同水深的水体性质,这为上述指标在相似海域的应用与机制解释提供了借鉴。

    报道该成果的论文近日在国际地学知名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通讯)在线刊发,论文第一作者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吴永华博士,通讯作者为石学法研究员,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宫勋博士和同济大学翦知湣教授等作为共同作者。

    论文信息:

    Wu, Y., Shi, X., Gong, X., Jian, Z., Zou, J., & Liu, Y., et al. (2020). Evolution of the upper ocean stratification in the Japan Sea since the last glacial.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7, e2020GL088255. https://doi.org/10.1029/2020GL088255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c=242&d=1&p=detail
相关报告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在西太平洋暖池的全球碳循环效应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06
    • 国际地学刊物《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地学领域顶级期刊)于2020年2月17日在线发表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徐兆凯研究员(第一作者)和李铁刚研究员(通讯作者)与法国巴黎南大学、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山东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Enhanced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input and productivity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during the Quaternary sea-level lowstands: Forcing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global carbon cycle(第四纪低海平面阶段西太平洋暖池西部边缘地区增强的陆源有机质输入和生物生产力:驱动机制和全球碳循环指示意义)”。他们基于多学科交叉和多圈层集成,证实了晚第四纪冰期阶段研究区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汇”作用,进一步丰富了亚洲大陆边缘“源?汇”过程的研究内容。 西太平洋暖池为全球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大气热量和水汽的重要贡献者,进而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碳循环。然而,科研界对其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控制机制存在着明显争议:温跃层变化和陆源物质输入。这主要是因为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前者变化显著但后者贡献有限的暖池中、东部(即远离陆地/岛屿的开阔大洋区),因而可能低估了后者的重要性。 上述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对比暖池西部纬向岩芯剖面的水动力、陆源有机质输入、海表生物生产力及海底氧化?还原环境方面高分辨率综合记录,首次明确了晚第四纪冰期阶段研究区增强的陆源物质输入对海底碳埋藏的积极促进作用:1、以吕宋岛为代表的热带火山岛弧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大陆架的广泛出露及出露大陆架上松散硅酸盐的强风化剥蚀作用可以消耗大量大气CO2(即“硅酸盐风化假说”,贡献了此时大气CO2浓度降低量的约10%;图2),且其产物的入海可以为大陆坡等海区带来丰富的陆源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如硅),进而导致此处的海表生物生产力勃发、海底还原环境及海底碳的大量埋藏;2、亚洲风尘物质及其所携带的营养元素(如铁和硅)输入量的增加也可以引起深海区(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0.08%)类似现象的发生(即“铁假说”,贡献了此时大气CO2浓度降低量的约1.3%)。 本研究得到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2016ASKJ13)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77379119305724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热浪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08
    • 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s)是海表温度异常高的极端事件,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会导致珊瑚白化、渔业减产和有害藻化等,造成生态和社会经济损失。大型海洋生态系统面积覆盖全球海洋约22%,但占全球渔业渔获量的95%。然而,由于这些生态系统多位于传统低分辨率气候模式模拟存在偏差的沿海地区,目前学界对于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这些生态系统上的海洋热浪仍知之甚少。近日,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张绍晴教授、高阳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利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国产众核“神威”超算上创建的上千年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积分数据,取得关于海洋热浪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该研究首次使用25公里大气和10公里海洋的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模拟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并采用新的“未来阈值”(即高于未来海温长期平均变化的异常变暖)来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大型海洋生态系统区域海洋热浪的变化。结果表明,高分辨模式显著提高了对海洋热浪的模拟能力。 生物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气候变化,但适应速率在物种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使用“未来阈值”是假设生物能够适应全球平均变暖。本研究发现使用“未来阈值”下大多数大型生态系统遭遇未来海洋热浪的强度和年天数都在增加。这意味着即使假设生态系统内的生物能够基本适应长期平均变暖的影响,它们仍将面临全球变暖的严重威胁。 鉴于海洋热浪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危害,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其变化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沿海生态系统将面临海洋热浪持续性威胁,这一结果具有深远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并为受影响地区的管理决策者制定应对措施和战略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国际气候研究领域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气候变化)于2022年2月3日对该项创新成果进行了题为“Threat by marine heatwaves to adaptive large marine ecosystems in an eddy-resolving model(基于涡解析模式海洋热浪对适应性大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威胁)”的线上报道,该成果由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高阳教授和张绍晴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吴立新院士、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高会旺教授等为合著者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 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提高了对海洋热浪和涡旋的模拟能力,为气候变化和中小尺度极端事件的机理揭示和过程再现提供了有力工具。此项成果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极端事件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彰显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该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上千年模拟及预估数据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前期利用国产众核“神威”超算对通用地球系统模式进行算法改进和优化而创建,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为推动地球科学自主创新发展、助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所作不懈努力的重要体现。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1-012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