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研究院提出河西走廊绿洲农业水生产力提升方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12
  • 绿洲是干旱区的组成单元之一,也是干旱区农业发展的国土空间。水资源是维持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绿洲系统的关键。而绿洲扩张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矛盾,影响了绿洲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有研究认为,在剖析绿洲水土资源生产能力与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探讨区域有限水资源供给下的地力和水生产力的提升思路、原则和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赵文智团队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的长期试验,梳理了河西走廊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了绿洲土壤有机质和持水力特点及其与水生产力的关系,明晰了相同灌溉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田间持水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持水力以提升绿洲水生产力的方法。

    该研究提出,绿洲管理应遵循绿洲化过程规律,保护灌漠土资源,严格限制将有较好生产力的灌漠土耕地转化为非耕地,并根据土壤状况确定优先改良的土壤,尤其是表层有机质含量1.0%至1.8%以及田间持水量20%至25%的土壤。同时,绿洲管理需要在地表水配置、耕作、施肥及作物布局优化等方面提升绿洲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持水力,以提升河西走廊绿洲农业水生产力。

    相关研究成果以《河西走廊绿洲农业水生产力提升的途径与对策》为题,发表在《中国沙漠》上。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syky/202411/t20241106_5038734.s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首批实施水量统一调度的内陆河——黑河水 润绿洲》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4-21
    •  4月3日,甘肃张掖,2020年度黑河干流第一次调水任务开始实施,计划至5月18日结束。从2000年8月开始,张掖市已连续20年完成了黑河调水任务:截至2019年底,黑河莺落峡累计来水378.82亿立方米,向下游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输水229.11亿立方米。   黑河调水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额济纳旗沿河周边地下水位回升,林草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   黑河小档案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全长928公里,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分布在青海、甘肃、内蒙古3省区境内。   黑河发源于青海祁连县,源头分为两支,东支为干流。黑河干流以莺落峡、正义峡为界,分为上、中、下游。莺落峡以上,河床陡峻、水流湍急,天然落差3000多米,水力资源丰富。   “20年了!”在黑河草滩庄枢纽,望着向北一路奔腾的黑河水,甘肃张掖市黑河干流管理总站站长何磊十分感慨。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区和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油料和牛羊生产基地,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美誉。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黑河的滋养。   没有黑河,就没有张掖绿洲   张掖辖内,含黑河上游部分河段及全部中游河段,全长299公里。张掖年平均降水量仅110毫米,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以上;人均水资源量1250立方米、亩均511立方米,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2018年,当地全年总用水量21.2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20.09亿立方米。黑河来水是主要来源。   黑河是张掖市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千百年来,黑河水滋养着张掖这片绿洲,孕育了农业发达、物产丰饶的“金张掖”。可以说,没有黑河,就没有张掖绿洲。   为了将有限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本世纪初,张掖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我们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建铭表示。张掖市委书记杨维俊表示,张掖市将健全完善河湖管护治理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在张掖市高台县南华镇义和村,田野上的喷滴灌设施星罗棋布。“2013年开始,我们实施高效节水示范项目,建立从水源到地头的农田灌溉体系,覆盖取水口、地下管网和地面滴灌等。”高台县水利建设管理站站长杨怀其说,当地有56万亩耕地的灌溉水源来自黑河,每年需水量约5000万立方米,“原来浇一亩地要五六百立方米水,现在只要300多立方米”。   一方面节水、一方面调整种植结构,目前,张掖已禁种水稻等高耗水作物。2018年,张掖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由2015年的580立方米降为52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5年的57.9立方米降为49.7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88。   精心管护,湿地生态向好   莺落峡以上为上游河道,长度313公里,是黑河流域产流区;莺落峡至正义峡为中游张掖绿洲,河道长为204公里,为黑河径流主要利用区;正义峡以下为下游,河道长为411公里。   位于中游河道的黑河湿地,是河西走廊水源涵养、蓄洪防旱、地下水补给和区域水平衡维持的重要水文调节器。2011年4月,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   这里是我国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近三年来,湿地鸟类数量逐年上升,2019年已突破4万只。以黑鹳为例,2018年这里有400多只,2019年达600多只。湿地水质一直保持在Ⅲ类,部分区域达到Ⅰ或Ⅱ类水质,植被覆盖率高达90%。”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郭建平介绍,张掖建立县区—乡镇—村社三级管护体系,与相关单位签订共同管护协议,聘请了174名湿地管护员。   高台县合黎镇五三村村民王汉生就是其中之一。“我2017年开始做这份工作,负责巡护合黎镇、巷道镇所辖16个村的湿地区域,总面积4万亩左右。”王汉生说,骑摩托车转一圈下来要两天。   在龙首二级水电站,运维工郭增杰目不转睛盯着流量监测系统屏幕,“根据要求,龙首水电站生态用水基准流量枯水期为3.33立方米每秒、丰水期为7.46立方米每秒。闸门下安装了垫块,保证足量下泄生态流量。”郭增杰说,大坝上还安装了流量监测系统以及视频监控系统,全部接入地方监管平台。   甘肃电投河西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开发黑河流域的水电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寇明淦告诉记者,公司在黑河干流建成、管理、运营5座水电站,自2001年龙首电站投产以来,公司累计发电量已达235亿千瓦时,“这5座水电站,我们安装了15台污水处理设备,生活污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后也不直排,而是用于绿化。在电站生活区,我们累计植树4万多棵,绿化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   专家建议,建立黑河调水生态补偿机制   上世纪后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黑河流域水资源日趋紧缺,黑河尾闾湖泊东居延海、西居延海先后干涸。萎缩的额济纳绿洲产生大量扬沙导致沙尘暴天气,威胁西北、华北乃至华东地区生态安全。   2000年,张掖通过5次“全线闭口,集中下泄”将黑河水送往下游。黑河首次跨省区调水成功,创造了黑河治理史上的奇迹。黑河也成为我国首批实施水量统一调度的内陆河。   截至2019年底,黑河莺落峡累计来水378.82亿立方米,累计向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输水229.11亿立方米,占来水总量60.5%。黑河来水,使内蒙古境内的东居延海自2004年8月以来连续不干涸,水域面积保持在40平方公里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果和社会效益。   为了将黑河水不断北送,张掖经受了巨大考验。张掖市水务局相关人士表示,张掖水资源先天不足,分水将干流60%以上的水量分配给下游,致使区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突出。据预测,2030年全市各行业用水需求将达25.88亿立方米,按照2030年20.71亿立方米的用水量指标,全市各行业缺水将达5.17亿立方米。   目前,黑河调水已从2000年时的应急调度转变为生态调度。专家建议,应统筹考虑上中下游生态环境,保障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张建铭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黑河流域水资源配置问题,急需建立黑河调水生态补偿机制。
  • 《埃塞俄比亚:现代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

    • 来源专题: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监测服务-非洲科技
    • 编译者:李文芯
    • 发布时间:2016-04-01
    •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贡献者,也是数百万人的生计来源,尤其对于那些没有受教育机会的农村地区更是如此。 此外,农业还是其他经济部门的跳板,在工业化道路上,农业是制造业的促进因素。 鉴于如此多的好处,政府给予农业特别关注:支持农民和牧师的活动是地区政府的干预方式之一。促进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活动是另一种政府干预方式。 埃塞俄比亚农业研究所(The Ethiopi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EIAR)是非洲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农业机构,成立于1966年,1997年被指定为埃塞俄比亚的农业研究组织。从成立起一直为国家农业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开发、引入改良技术,关注提升农业经济增长与发展。 过去四十年中,在庄稼、牲畜、土壤和水、林业和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改进技术大幅增加。EIAR及其合作伙伴在改善农业技术领域所做的贡献,已成为该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经济引擎。 数百万计的埃塞俄比亚人受到厄尔尼诺所引起的干旱影响。埃塞俄比亚的早期农业文明开始于几千年前,然而,尽管有一些积极措施鼓励经济增长,干旱仍是影响国家形象和粮食安全的大问题。该国渴望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为此,政府发动自然和人力资源进行积极改变。农业部门是改变的主力,农业研究机构作为支持部门,有望为农业这一基础行业带来一个可持续的变化,比如开发出抗旱作物品种保证粮食安全,这是切实可行的。研究所几十年来一直以各种方式支持农业,其中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就是引入各种改良的作物品种。 在过去的50年里,农业研究系统提供的技术和管理实践超过3000、改良作物品种超过1000个。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使EIAR为埃塞俄比亚农业发展到这样的高度——农业获得引人注目的成功,给民众和国家带来骄傲。EIAR的成就为国家带来希望之光:农业发展可作为国家繁荣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