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Cell Research:CircRNA衍生的假基因》

  • 来源专题: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信息监测
  • 编译者: hr
  • 发布时间:2016-04-08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杨力(Li Yang)博士领导研究人员,在小鼠和人类基因组中鉴别出了一些潜在的环状RNAs(circRNAs)衍生假基因(pseudogene)。研究结果发布在3月29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理论上,一个线性mRNA衍生的假基因会与它的亲本线性mRNA保持相同的外显子先后顺序。相比之下,circRNA衍生的假基因将会具有倒序的外显子- 外显子连接点 (Exon-exon junction, EEJ)。 利用这一特征,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计算管道(CIRCpseudo)在小鼠参考基因组中鉴别潜在的circRNA衍生假基因。其中,至少有33个假基因有可能来自于RFWD2基因座的同一环状RNA,具有特征性的非共线性反向剪接连接区序列,以倒序锚定外显子6-外显子2。由于存在非共线性外显子6-外显子2连接区序列,他们将这33个假基因称作“高可信度circRFWD2衍生假基因”。此外,他们还在小鼠基因组发现了9个RFWD2相关假基因,将它们称作为“低可信度circRFWD2衍生假基因。”随后利用一种相似的策略,研究人员也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现了一些高可信度和几十个低可信度circRNAs衍生假基因。

    这项研究证实,一些假基因可由circRNAs反转录转座而来,并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遗传。它们存在于基因组中有可能通过提供增加的CTCF结合位点重塑了基因组结构。不过作者们指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努力阐明circRNA反转录转座的分子机制,在不同的物种中注释circRNA衍生假基因,分析它们在各种转录组中的表达模式,证实它们在细胞中其他意想不到的作用。

    2014年,杨力课题组和上海生命科学院的陈玲玲研究小组利用全基因组分析方法和circRNA重演,证实是外显子环化依赖于两侧的内含子互补序列。他们的结果支持了内含子配对驱动环化这一假说,证实是内含子的互补序列介导了外显子环化,生成的选择性环化产物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了哺乳动物转录后调控的复杂性。研究论文发表在9月18日的Cell杂志上(中国科学院Cell新文章聚焦环状RNA )。 尽管circRNA分子很丰富,它们的生成机制却鲜为人知。并且对于它们在我们的生物学中所起的作用也知之甚少,甚至几乎一点都不了解它们在疾病中的作用。在发表于2014年9月Molecular Cell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的Sebastian Kadener博士实验室与Max Dellbruck研究所Nikolaus Rajewsky教授实验室合作,揭示了circRNAs是如何生成的(Cell子刊揭开神秘环状RNA的面纱 )。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鉴别出了一类与RNA聚合酶Ⅱ相关的环状RNA(circRNAs),将之命名为外显子-内含子circRNAs(EIciRNAs)。并证实这些EIciRNAs调控了细胞核中的转录。这些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015年2月的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中国科技大学Nature子刊聚焦环状RNA )。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催化β-甲壳素衍生物合成的新型几丁质脱乙酰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6-0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遗传与发育课题组在硅藻β-甲壳素代谢及衍生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重要发现,研究成果在 Metabolites 期刊发表,为研究硅藻中甲壳素代谢的内在调控机制打下了基础,也为壳聚糖及壳寡糖的绿色工业化制备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型生物酶。 硅藻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甲壳素(几丁质)是硅藻重要的碳积累产物,也是海洋中丰度最高的含氮多糖。硅藻源甲壳素为自然界存在较少的β型,与α-甲壳素相比,β-甲壳素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弱,因此更容易用来合成高附加值衍生物,如壳聚糖和壳寡糖,二者在生物医学及工业生产领域已被广泛应用。目前甲壳素衍生物多依赖于化学法制备,虽然酶法制备壳聚糖和壳寡糖的研究已有报道,但很少有从β型甲壳素的天然生产者中挖掘生物酶的研究。 本研究从高产β-甲壳素的硅藻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中鉴定并克隆了几丁质脱乙酰酶(CDA)基因,并对其结构和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几丁质脱乙酰酶全长序列(TwCDA)和N端截断序列(TwCDA-S)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同时具有几丁质脱乙酰酶和几丁质酶活性。TwCDA和TwCDA-S均能催化低聚糖(GlcNAc)5的脱乙酰作用,与TwCDA-S相比,TwCDA具有较高的脱乙酰酶活性,并能催化β-甲壳素聚合物的脱乙酰作用。TwCDA-S对(GlcNAc)5有较高的甲壳素降解活性,最佳反应温度为35℃。相关结果为硅藻甲壳素代谢的调控机理研究打下基础,也为高活性甲壳素衍生物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海洋源新型生物酶。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硕士研究生程梦真,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邵展茹,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及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信息: Cheng MZ, Shao ZR, Wang X, Lu C, Li S, Duan DL. Novel chitin deacetylase from 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for chitin derivative production. Metabolites. 2023, 13(3): 429. https://doi.org/10.3390/metabo13030429
  • 《世界首例长寿基因编辑猴模型在中国科学院诞生》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8-24
    • 衰老是机体生理功能随时间逐渐退化的过程,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最大风险因素。衰老进程由遗传和表观遗传因素共同调控,因此理解衰老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基础是延缓衰老和防治衰老相关疾病的重要前提。 早在1999年,人们就发现Sir2基因具有延长酿酒酵母寿命的作用,因此被称为"长寿基因"。在啮齿类动物中,Sir2的同源基因SIRT6也被认为参与了衰老及寿命的调控:过量表达SIRT6能够延长雄性小鼠的寿命,而敲除SIRT6则会使小鼠表现出皮下脂肪减少、脊柱弯曲和变形、骨密度降低、肠道上皮受损、端粒缩短等加速衰老的表型,且小鼠寿命缩短至约1个月。由于SIRT6在功能上链接着表观遗传稳态、基因组稳定性和代谢调控,因此SIRT6被认为是经典的"长寿蛋白",并成为人们试图延缓衰老的重要靶标。然而,迄今为止几乎所有SIRT6作为"长寿蛋白"的证据均来源于小鼠和其他低等模式生物,而SIRT6能否在灵长类动物中发挥类似的功能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创新研究院等研究团队联合攻关,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首次实现了SIRT6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全身敲除,获得了世界上首例特定长寿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与SIRT6敲除小鼠表现的加速衰老表型明显不同,SIRT6敲除的食蟹猴在出生数小时内即死亡。多项分析结果显示,SIRT6敲除的食蟹猴未见加速衰老表型,却表现出严重的全身发育迟缓。新生SIRT6敲除猴的脑及多种其他器官组织均表现出明显的胚胎期未成熟的细胞和分子特征。此外,利用人类干细胞模型开展的研究表明,SIRT6缺乏也可阻滞人类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SIRT6可以通过介导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H19印记调控区的组蛋白去乙酰化来反式抑制H19的表达,而SIRT6的缺乏则会在灵长类动物神经前体细胞中引起H19表达的异常上调,进而导致脑发育迟缓。 该成果在2018年8月23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该研究首次结合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人类干细胞模型及基因编辑技术揭示了可调控灵长类动物出生前发育程序的关键分子开关,为研究人类出生前发育迟缓综合征提供了重要的模型体系。此外,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灵长类和啮齿类动物在衰老调节通路方面的差异,为开展人类发育和衰老的机制研究,以及相关疾病的干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该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大学等机构合作完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伟研究员和胡宝洋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维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万海峰助理研究员、冯桂海副研究员和曲静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周琪院士对工作的开展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该研究受到中国科学院"器官重建与制造"战略科技先导专项及科技部、基金委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