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江豚网箱繁育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16
  •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讯 (记者罗序文、通讯员龚成)4月26日从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长江江豚网箱繁育技术”项目通过湖北技术交易所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与会专家认为,该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合作开展科研,在湖北长江天鹅洲故道启动长江江豚的网箱饲养繁育项目研究。在优化饲养条件、调整动物饵料结构、改善周边环境后,2015年网箱中一头雌性江豚“娥娥”顺利怀孕妊娠,2016年5月22日凌晨3时30分成功分娩一头雌性江豚。经2017年12月体检确认,小江豚“娇娇”行为、生理、母子关系等各项指标发育正常,体重略超出一般野生江豚,确认网箱饲养长江江豚的繁殖工作取得成功。

    课题组重点对网箱防缠绕关键技术、网箱水温控制关键技术、产后母豚及幼豚护理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较为完整的长江江豚网箱繁育技术。

    专家认为,该项目取得三方面创新成果:一是成功实现长江江豚网箱繁育;二是研发网箱小水体水温调控技术,找到并解决网箱中影响江豚妊娠期胎儿发育的关键因素;三是建立长江江豚妊娠期、哺乳期营养调配制度,有效增进母豚营养,保障幼豚成活。

    江豚有两个亚种:印太江豚和窄脊江豚,其中窄脊江豚又分两个亚种: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据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组织两次大规模考察统计:2006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1800头左右,2012年下降到1000头左右,其中长江干流仅500头左右,年下降速率13.7%。专家通过模型推演评估,长江江豚可能最快在10年内从长江干流消失。201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濒危等级调整为“极度濒危”级。

    1990年起,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在保护区天鹅洲故道尝试饲养长江江豚。经过20余年努力,当初的5头江豚增加到近80头。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监测发现,每年都有10头左右小江豚出生,初步认为该种群已发展成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与繁衍的江豚迁地保护群体,这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对鲸豚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成功范例。

    该技术成果可为其他保护区开展类似工作提供重要技术借鉴,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关报告
  • 《2025年我国智能航运技术将达国际先进水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2022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周已经启动。中国航海学会11日发布预测认为,如果对制约发展的因素采取有效应对措施,2025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总体上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2022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周组委会副主席、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介绍,2020年,中国航海学会组织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等20余家单位,承担合作中国科协当年下达的《中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路线图》项目,经过16个月的努力,项目完成了研究任务。   张宝晨说,经广泛征集专家意见及反复研究论证,项目确定了现阶段我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22个关键问题方向,包括船舶航行安全辅助决策技术,有船员在船与无船员在船的船舶遥控驾驶技术,开阔水域、复杂水域、恶劣海况下的船舶自主避碰技术,港口集装箱、液体散货、干散货物装卸作业系统智能管控技术,船舶智能航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基于平台的航运交易智能服务技术,船舶机电设备运行监测与健康管理技术,智能航行船舶高可靠机电控制技术,智能船舶核心机电设备及控制系统国产化,智能航运发展的技术与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等方向等。   项目汇总了来自国内相关领域121位权威专家的意见。其中预计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可以实现的关键技术占比为7.4%,“十五五”期间可以实现的占比为74%,其余的可在“十六五”期间实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中,现阶段国际领先的主要是欧盟,其次是日韩,我国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进入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基础不牢,压力和挑战较大,制约我们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策、法规、标准以及研发投入和基础设施条件,必须加快发展进度,努力在多方面突破核心技术,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补齐短板。   基于上述预测,中国航海学会发布对于我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预测认为,如果我国能够针对制约发展的因素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可以设定以下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国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船舶智能航行法规取得重大突破,辅助驾驶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遥控驾驶和自主驾驶技术实现多样本应用;到2035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智能化的航运新业态基本形成,沿海遥控驾驶、自主驾驶船舶占比超过30%;到2050年,智能航运技术与产业化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高质量的智能航运体系,智能化网络化航运服务供给覆盖全球。
  • 《时隔13年, 人工繁育江豚再获成功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25
    •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我国第二头人工饲养环境下自然繁殖的小江豚,昨天迎来出生百日。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为这头雄性小江豚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庆祝活动,祝愿它健康成长。 长江江豚是“长江女神”白?D豚的表亲。作为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极危物种,长江江豚目前仅剩千头。2005年,水生所实现了全球首例人工饲养长江江豚的成功繁殖。13年间,他们不断摸索经验,终于迎来了第二头健壮的小江豚。 长江江豚人工繁育项目负责人、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表示,这头小江豚的顺利繁殖与存活,将为今后的江豚人工繁育积累更多经验,繁育成功率有望提升。 科研人员悉心呵护下,江豚母子健康 今年6月2日,水生所白?D豚馆一头雄性小江豚顺利降生。目前这头小江豚身体健康、发育正常、行为丰富,开始出现频繁的捕鱼行为。从母子关系、哺乳行为等多方面的监测情况判断,该江豚成活的概率极大。 小江豚的母亲是一头2011年从鄱阳湖引进的雌性江豚,名叫“福七”(F7),今年 9岁。去年 8月,水生所科研人员通过B超检查发现福七疑似怀孕。 当“福七”被确认怀孕后,待遇立刻全面升级。科研人员为她准备了她最喜欢吃的小鲤鱼搭配精挑细选的?鲦鱼,还为她专门装修了位于繁殖厅的“产房”,每天观察记录她的怀孕状况,定期给胎儿做B超检查。 今年6月2日1时 01分,已减少进食、漂浮水面近一天的“福七”开始分娩。6时许,当小江豚娩出时,意外发生了――脐带没能自动断开,幼豚无法自动出水呼吸。此时,两位训练员马上跃入水中,用手将小江豚轻轻托起。这时,脐带才最终断开,新生幼豚得以出水呼吸到第一口新鲜空气。 新生小江豚体长约为75厘米,体重约为6.5千克。小家伙刚一出生,就“闯劲”十足,像一个小炮弹一样到处横冲直撞。训练员则通过增加饲喂餐数,调整活饵比例来保证江豚妈妈的营养。一个月后,小江豚越来越活泼,在水池里吐水、捕鱼、跳跃、追逐,很是欢乐。满两个月后,小江豚开始进食小鱼,进入混合营养期,不仅经常主动向训练员讨鱼吃,甚至还抢妈妈的鱼吃。 模拟“母乳喂养”难关有待攻克 水生所白?D豚馆于1996年开始尝试长江江豚的人工饲养,并成功建立了我国唯一一个小型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殖群体,为该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创建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撑平台。郝玉江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摸索,已对江豚在人工环境下的生长、交配、妊娠、生产,以及产后护理技术有了相当了解,为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现在的最大难点在于幼豚的人工喂养。”郝玉江说,江豚的哺乳好似飞机的空中加油,而且频率特别高:幼豚每小时要哺乳四到六次,每次只有几秒钟,相当于约十分钟吃上一口奶。这是传统人工喂养方式难以做到的。 “如果母豚身体健康,可以喂养照看幼豚,那么幼豚的成活率就高。反之,幼豚成活几率会大大降低,人工喂养介入十分困难。”他说,除了哺乳方式外,江豚的人工乳配方也有待摸索,这也是人工介入喂养小江豚难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当前长江中生活的唯一的哺乳动物和食物链的顶端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维护指示并反映着其繁衍栖息地――长江的生态健康状态。这也是数十年来长江江豚深受关注的重要原因。 世界首头人工繁育的江豚“淘淘”今年已经13岁,正值壮年。郝玉江透露,它是目前长江江豚人工繁育群体中最重要的雄性繁殖个体之一,“我们还将继续努力,让更多小江豚在人工环境下繁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