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0-02-24
  • 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

    为指导落实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要求,推动企事业单位稳步有序复工复产,特制定本指南。

    一、加强员工健康监测

    (一)做好员工健康管理。各单位要切实掌握员工流动情况,按照当地要求分区分类进行健康管理,对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员实行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处在隔离期间和入住集体宿舍的员工,应每日进行2次体温检测。及时掌握缺勤人员健康状况。

    (二)实行健康状况报告。各单位要设立可疑症状报告电话,员工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时,要及时向本单位如实报告。要每天汇总员工健康状况,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二、做好工作场所防控

    (三)加强进出人员登记管理。各单位要指派专人对进出单位和宿舍的所有通道进行严格管理。使用指纹考勤机的单位应暂时停用,改用其他方式对进出人员进行登记。员工每次进入单位或厂区时,应在入口处检测体温,体温正常方可进入。要尽量减少非本单位人员进入,确因工作需要的,应检测体温,并询问来源地、工作单位、接触疫情发生地区人员等情况,符合要求方可进入。

    (四)保持工作场所通风换气。各单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首选自然通风,如室温因通风有所降低,应提醒工作人员适当加衣保暖。如使用空调,应当确保供风安全充足,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不使用空调时应当关闭回风通道。

    (五)保障洗手等设施正常运行。工作场所应设置洗手设备,洗手、喷淋设施应保持正常运行。如无洗手设备,应配备免洗消毒用品。

    (六)做好工作和生活场所清洁消毒。工作场所、食堂、电梯、卫生间、洗手池、通勤工具等公共区域及相关物品,应由专人负责定期消毒。电梯按钮、门把手等频繁接触部位应适当增加消毒次数。

    (七)减少员工聚集和集体活动。引导员工在使用通道、电梯、楼梯、吸烟区时有序排队,保持适当间距,吸烟时不与他人交谈。减少召开会议,需要开的会议要缩短时间、控制规模,保持会议室空气流通,提倡召开视频或电话会议。员工集体宿舍原则上每间不超过6人,人均不少于2.5平方米。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错时上下班、弹性工作制或居家办公方式。

    (八)加强员工集体用餐管理。适当延长食堂供餐时间,实行错峰就餐,有条件时使用餐盒、分散用餐。要加强循环使用餐具清洁消毒,不具备消毒条件的要使用一次性餐具。员工用餐时应避免面对面就坐,不与他人交谈。

    (九)做好医务服务。设立医务室的单位要调配必要的药物和防护物资,配合疾控部门规范开展隔离观察与追踪管理。未设立医务室的单位应当就近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确保员工及时得到救治或医疗服务。关心关爱员工心理健康,及时疏解心理压力。

    (十)规范垃圾收集处理。在公共区域设置口罩专用回收箱,加强垃圾箱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并清运。

    三、指导员工个人防护

    (十一)强化防控宣传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复工复产后疫情防治知识科普宣传,使员工充分了解防治知识、掌握防护要点、增强防护意识、支持配合防控工作。

    (十二)落实个人防护要求。员工要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去人群聚集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场所。在人员密集场所应按照《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要求,正确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养成勤洗手习惯,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纸巾、手绢、衣袖等遮挡,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健康生活方式。

    四、做好异常情况处置

    (十三)明确单位防控责任。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单位内部疫情防控组织体系,明确疫情防控应急措施和处置流程,把防控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

    (十四)设立隔离观察区域。当员工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到该区域进行暂时隔离,并报告当地疾控部门,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安排员工就近就医。

    (十五)封闭相关区域并进行消毒。发现可疑症状员工后,立即隔离其工作岗位和宿舍,并根据医学观察情况进一步封闭其所在的办公室、车间等办公单元以及员工宿舍楼等生活场所,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同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其活动场所及使用物品进行消毒。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密切接触者防控措施。

    (十六)做好发现病例后的应对处置。已发现病例的单位,要实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防控策略,加强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疫点消毒等工作。疫情播散的单位,要实施内防蔓延、外防输出的防控策略,根据疫情严重程度,暂时关闭工作场所,待疫情得到控制后再恢复生产。

相关报告
  •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应对疫情影响稳外贸稳外资的新举措等》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0-03-14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应对疫情影响,稳外贸稳外资的新举措;部署进一步畅通产业链资金链,推动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要求更好发挥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作用,支持疫情防控保供和企业纾困发展。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多措并举稳外贸稳外资。一是对除“两高一资”外所有未足额退税的出口产品及时足额退税。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外贸信贷投放,落实好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对受疫情影响大、前景好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可协商再延期。三是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并降低费率。四是做好筹办春季广交会的准备工作,大力促进对外贸易合作。五是抓紧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使更多领域的外商投资能够享受税收等有关优惠政策。六是对近期出台的减税减费等助企纾困政策,要确保内外资企业同等享受。   会议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分区分级实施精准防控的同时,有序推动全产业链加快复工复产。一要根据疫情形势完善复工复产防控指南,发挥国务院复工复产推进工作机制作用,建立跨部门工作专班,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服务,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以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增强协同复工复产动能。二要加大国际协调合作,通过增加国际货运航班等措施,维护国际供应链畅通。三要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大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给予合理信用额度。支持核心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融资后,以预付款形式向上下游企业支付现金,降低上下游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和融资成本。支持企业以应收账款、仓单和存货质押等进行融资。适当降低银行对信用良好企业的承兑汇票保证金比例。   会议指出,近段时间,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实施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以优惠利率资金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物资保供、农业和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要进一步把政策落到位,加快贷款投放进度,更好保障防疫物资保供、春耕备耕、国际供应链产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微企业等资金需求。适当下放信用贷款审批权限。加强审计监督,防止“跑冒滴漏”,提高支持实体经济实效。抓紧出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措施,并额外加大对股份制银行的降准力度,促进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支持,帮助复工复产,推动降低融资成本。   会议强调,在落实好近期已出台各项政策、努力减轻疫情影响的同时,要抓紧研究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举措,更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扩内需,增动力。要通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互联网+”、双创等,为创业就业、灵活就业提供更多机会,稳定就业大局。
  • 《各国防控非洲猪瘟疫情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1-03
    • 自8月3日辽宁沈阳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截至11月16日,在近百天的时间里,我国已有19个省市出现疫情,累计发生70余起,现全国除了港澳台、新疆等少数几个区域外,全国28个省(市、区)生猪跨省调运已经全部暂停,全国生猪跨省流通几近全部“瘫痪”。值得关注的是,11月16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吉林白山出现首例野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说明非洲猪瘟病毒可能已经在吉林省一定范围内的野猪种群中存在。野猪在我国广泛分布,野猪数量已经以百万计,非洲猪瘟一旦在野猪种群中流行,很可能在我国演变为地方流行性疫病,加大了非洲猪瘟感染风险;一旦防控失利,会给生猪养殖产业造成严重危害,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以前没有出现过非洲猪瘟疫情,可以学习国外对非洲猪瘟防范的有效经验,同时吸取国外防控失败的教训,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控方案。西班牙从1985年起,耗费10年时间,到1995年根除了非洲猪瘟疫情;巴西在7年内根除了非洲猪瘟疫情;俄罗斯则在11年里都没有有效控制非洲猪瘟疫情。 西班牙:发动社会参与,切断传播途径 1960年,西班牙出现首个非洲猪瘟疫情。1985年之前,西班牙控制非洲猪瘟的方法只是采取卫生管理措施和消灭临床阳性猪群。1985年,西班牙颁布非洲猪瘟根除计划之后,控制非洲猪瘟的策略发生了重大改进,采取了以下关键措施:建设流动兽医临床团队网络体系,参与动物圈舍的卫生监督、动物识别、流行病学调查,血清样品采集,屠宰场的血清学监测,并督促和鼓励养猪生产者创建卫生协会;建立了简单快速准确特异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诊断方法,对所有猪场进行血清学监测;提高饲养场及饲养设施的卫生水平,防止该病的散播;剔除所非洲猪瘟暴发点,消灭所有感染群;对猪群的移动进行严格控制,交通工具也必须进行合适的冲洗和消毒。运输的动物必须获得官方兽医证明,并标注出发地和卫生状况。在移动动物的整个过程中(包括目的地,如屠宰场和育种场),根除计划的管理者都具有管理控制动物的权利。 这些措施得到了养猪业和大量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使得该病的分布和发生率发生了极大变化。至1987年,西班牙境内96%的地区已经无非洲猪瘟临床报道。紧接着,在1989年10月,西班牙颁布法律将全国分为2个区域,包括非洲猪瘟无疫血清监测区(2年内无非洲猪瘟暴发)和非洲猪瘟感染区。到1994年时,西班牙境内已经无非洲猪瘟暴发报道。1995年10月西班牙正式对外宣布,非洲猪瘟根除计划胜利完成。 西班牙非洲猪瘟之所以能迅速根除主要由于饲养者及整个相关产业人员对于根除该病的意愿极高,同时农业部及西班牙各自治区的大力配合和协调运作也在该病的根除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巴西:加强鉴别诊断,强化疫情监测 1978年巴西暴发非洲猪瘟疫情,巴西政府立刻启动了紧急预案,并于1980年11月颁布了非洲猪瘟根除计划。该根除计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攻坚阶段、巩固阶段和维护阶段。在全国执行根除计划的同时,巴西根据国内养殖分布特点,动物及动物产品流动方向,猪肉出口企业密集程度和散播该病的风险程度,又分地域、分区域进行先后根除。1984年巴西宣布成功根除了非洲猪瘟疫情。 在攻坚阶段,巴西对来自风险区域的航班、轮船、邮包进行监督,禁止进口生猪,销毁所有猪肉产品;规定用于屠宰或其他目的活猪(如育种、育肥、繁育、展览等),只有在获得动物检疫许可之后才能在各州之间运输,而且只有无传染病的农场或地区才有机会获得检疫许可;对有出血症状和繁殖障碍的猪进行检测;有计划的对猪群进行猪瘟活苗免疫;通过使用多种试听教材和文件,对农场主和猪肉生产商进行培训,共培训了719位兽医和4863位助理;建立疫情通报系统以接收所有兽医的疫情报告。巩固阶段在攻坚阶段取得的成果之上,继续推进和改进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继续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加强鉴别诊断,改善动物疫病统计分析,继续对爆发疫情进行扑杀和移动控制。维护阶段则主要是继续运行猪病监测系统。 这个计划的成功可归功于巴西政府的快速果断处理和措施的有效执行,以及民间团体、猪肉农商联合企业会员、兽医和其他来自私人或公益性行业专家的大力参与。巴西官方搭建了一个媒体平台以利于各方观点讨论,逐步形成了以关于动物健康和决策制定为主的社会共识;政府对屠宰感染病毒的猪给予补偿,巴西的农场主愿意主动上报疫情,在根除/净化计划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俄罗斯 防疫机构缺失 措施执行乏力 俄罗斯联邦相关部门报告称,2007年~2017年,全国爆发过1000多次非洲猪瘟疫情,导致大约80万头猪死亡。庭院式家猪养殖的规模减少了一半。自2008年至今,俄罗斯政府出台了无数以控制非洲猪瘟疫情为基本目标的养殖业新规,内容覆盖了从家猪配种、繁殖、饲养到屠宰以及售卖的各个环节,可谓从摇篮到坟墓,其指导思想也基本照搬了国际组织对于防治非洲猪瘟病毒的建议,然而事实上对于疫情的控制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值得关注的是,与欧洲各国难以控制野猪迁徙不同的是,俄罗斯境内内陆地区的新发案例几乎全部为家猪感染,且不少是远程突然爆发,这意味着在俄罗斯,就连严控病猪流向、避免家猪饲料遭受病毒污染这一堪称最基础的措施,事实上也未能真正落实。 调查发现,俄罗斯非洲猪瘟控制不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存在大量未经兽医监督的低生物安全水平的小型农场、用未处理的残羹喂猪、自由放养猪只、非法运输猪肉制品、政府低效率、缺乏防控疫情的主体责任机构,甚至用刑事责任威胁让疫情蔓延的农场主,导致不少农场主为逃避惩罚而秘密掩埋病死的猪,掩埋地又成为感染野猪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