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开发出面向二维集成电路的单晶金属氧化物栅介质晶圆》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8-11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狄增峰团队在面向低功耗二维集成电路的单晶金属氧化物栅介质晶圆研制方面取得进展。8月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面向顶栅结构二维晶体管的单晶金属氧化物栅介质材料》(Single-crystalline metal-oxide dielectrics for top-gate 2D transistors)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硅基集成电路是现代技术进步的基石,但在尺寸缩小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当硅基晶体管沟道厚度接近纳米尺度时特别是小于几纳米,晶体管的性能会显著下降,而进一步发展将面临物理极限。二维半导体材料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和抑制短沟道效应等优势,是下一代集成电路芯片的理想沟道材料。

    然而,二维半导体沟道材料缺少与之匹配的高质量栅介质材料,导致二维晶体管实际性能与理论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硅基非晶栅介质材料表面悬挂键较多,与二维半导体材料形成的界面存在大量电子陷阱,影响二维晶体管性能。单晶栅介质材料能够与二维半导体沟道材料形成完美界面,但单晶栅介质材料生长通常需要较高工艺温度和后退火处理,易对二维半导体材料造成损伤或无意掺杂,形成非理想栅介质/二维半导体界面,且界面态密度通常高达1011 cm-2 eV-1左右,无法满足未来先进低功耗芯片发展要求。

    狄增峰团队开发出单晶金属插层氧化技术,室温下实现单晶氧化铝(c-Al2O3)栅介质材料晶圆制备,并应用于先进二维低功耗芯片的开发。研究以锗基石墨烯晶圆作为预沉积衬底生长单晶金属Al(111),利用石墨烯与单晶金属Al(111)之间较弱的范德华作用力,实现4英寸单晶金属Al(111)晶圆无损剥离,且剥离后单晶金属Al(111)表面呈现无缺陷的原子级平整。在极低的氧气氛围下,氧原子可控的、逐层插入到单晶金属Al(111)表面的晶格中,并维持其晶格结构,从而在单晶金属Al(111)表面形成稳定、化学计量比准确、原子级厚度均匀的c-Al2O3(0001)薄膜晶圆。进一步,研究利用自对准工艺,制备出低功耗c-Al2O3/MoS2晶体管阵列,且晶体管阵列具有良好的性能一致性。晶体管的击穿场强、栅漏电流、界面态密度等指标均满足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对未来低功耗芯片的要求。

    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田子傲介绍:“与非晶材料相比,单晶氧化铝栅介质材料在结构和电子性能上具有明显优势,是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晶体管的理想介质材料。它的态密度降低了两个数量级,相较于传统界面有了显著改善。”

    狄增峰介绍:“硅基集成电路芯片长期使用非晶二氧化硅作为栅介质材料。2005年,非晶高介电常数栅介质材料开始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栅控能力。因此,栅介质材料一般认为是非晶材料。此次研制出单晶氧化物作为二维晶体管的栅介质材料并实现二维低功耗芯片,有望启发集成电路产业界发展新一代栅介质材料。”

    上述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为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等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408/t20240808_5028540.s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面向新型芯片的绝缘材料》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8
    • 作为组成芯片的基本元件,晶体管的尺寸随着芯片缩小不断接近物理极限,其中发挥着绝缘作用的栅介质材料十分关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狄增峰团队开发出面向二维集成电路的单晶氧化铝栅介质材料——人造蓝宝石,这种材料具有卓越的绝缘性能,即使在厚度仅为1纳米时,也能有效阻止电流泄漏。相关成果8月7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二维集成电路是一种新型芯片,用厚度仅为1个或几个原子层的二维半导体材料构建,有望突破传统芯片的物理极限。但由于缺少与之匹配的高质量栅介质材料,其实际性能与理论相比尚存较大差异。”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狄增峰说。 狄增峰表示,传统的栅介质材料在厚度减小到纳米级别时,绝缘性能会下降,进而导致电流泄漏,增加芯片的能耗和发热量。为应对该难题,团队创新开发出原位插层氧化技术。 “原位插层氧化技术的核心在于精准控制氧原子一层一层有序嵌入金属元素的晶格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田子傲说,“传统氧化铝材料通常呈无序结构,这会导致其在极薄层面上的绝缘性能大幅下降。” 具体来看,团队首先以锗基石墨烯晶圆作为预沉积衬底生长单晶金属铝,利用石墨烯与单晶金属铝之间较弱的范德华作用力,实现4英寸单晶金属铝晶圆无损剥离,剥离后单晶金属铝表面呈现无缺陷的原子级平整。随后,在极低的氧气氛围下,氧原子逐层嵌入单晶金属铝表面的晶格中,最终得到稳定、化学计量比准确、原子级厚度均匀的氧化铝薄膜晶圆。 狄增峰介绍,团队成功以单晶氧化铝为栅介质材料制备出低功耗的晶体管阵列,晶体管阵列具有良好的性能一致性。晶体管的击穿场强、栅漏电流、界面态密度等指标均满足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对未来低功耗芯片的要求,有望启发业界发展新一代栅介质材料。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研制出超导双光子空间符合计数器》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2-10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与李浩团队在面向多光子空间符合探测方面取得进展。1月30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具有组合时间逻辑和幅度复用的超导纳米线双光子空间符合计数器》(A 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two-photon coincidence counter with combinatorial time logic and amplitude multiplexing)为题,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 光量子计算需要调控多个光子,具有多种输出模式,因此需要在末端集成大规模的多光子探测器阵列;为提高计算复杂度,光子纠缠维度越来越高,需要可以分辨更多空间态的符合探测单元,这在当前的独立探测器框架下面临较大挑战。 该研究提出了新型超导纳米线组合延时逻辑方法,突破了延迟线上单光子和多光子事件的信号混叠限制,实现了16通道结构中所有152中单光子和双光子事件的完备解析。这一计数器可扩展性强,降低了超导低温环境的热负载限制;具有多光子自符合特性,无需复杂的符合处理电路。 上述成果有望为光量子计算的多空间态符合探测提供支撑。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该研究的相关论文已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中。(DOI:10.1038/s41566-024-0161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