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非经典DHX9应激颗粒对RNA损伤的隔离》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9
  • 2024年3月18日,德国马普研究所的Asifa Akhtar课题组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 RNA damage compartmentalization by DHX9 stress granules 的研究论文。

    应激颗粒(SGs)是细胞在应对各种环境压力时形成的一种RNA凝聚物(condensate),被认为可以在不利环境下暂时富集和保存成熟的mRNA 。由于从细胞中分离和表征这种无膜的RNA凝聚物在技术上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目前对应激颗粒的组成和功能缺乏深入研究。

    作者首先发现在紫外线B和紫外线C处理后,通常定位于细胞核的RNA解旋酶DHX9在细胞质中形成特殊的应激颗粒,而其他DNA损伤刺激并不能导致该现象。同时,作者发现氧化压力,热休克,渗透压,ER stress等刺激诱导的经典应激颗粒并没有DHX9蛋白,这提示紫外诱导的应激颗粒和其他应激颗粒可能具有不同性质。进一步的,作者利用4sU+紫外线A处理模拟紫外线B和C导致的RNA损伤,发现4sU+紫外线A能诱导DHX9形成的应激颗粒同时并不造成DNA损伤。这表面是RNA损伤而非DNA损伤导致了DHX9应激颗粒的形成。

    随后,作者发明了一种新的基于流式细胞仪的方法——FANCI,从细胞中纯化了由热休克,氧化压力和渗透压力导致的经典应激颗粒以及紫外线导致的非经典DHX9应激颗粒。RNA-seq和质谱实验表明经典的应激颗粒富集成熟的mRNA和蛋白翻译相关因子,而紫外导致的DHX9应激颗粒富集受损的内含子RNA和相关结合蛋白。有意思的是,进一步研究表明DHX9应激颗粒只存在于有丝分裂后产生的新生子代细胞中。同时作者发现这些子代细胞激活了一系列的其他应激反应包括翻译限制和dsRNA相关的免疫反应。通过同时去除G3BP1和G3BP2蛋白以抑制DHX9应激颗粒的形成,作者发现DHX9应激颗粒对于这些应激反应是必须的,而经典的应激颗粒对于这些应激反应是非必需的。
    此外,作者通过FANCI-质谱和免疫荧光共聚焦实验发现RNA损伤激活了P62自噬小体并且该自噬小体和DHX9应激颗粒相互作用且介导了DHX9应激颗粒的解离。

    总的来说,该研究发现了紫外线介导的RNA损伤导致了内含子RNA加工异常,子代细胞通过非经典的DHX9应激颗粒隔离这些异常的受损RNA并激活一系列下游的应激反应,从而保护自己免受来自亲代细胞的异常RNA的伤害。近些年的众多研究发现新生细胞通过有膜的微核(MN,micronuclei)来隔离受损DNA并激活cGAS-STING免疫信号通路。这项工作揭示了细胞通过无膜的DHX9应激颗粒来富集损伤RNA并激活dsRNA介导的免疫信号通路,为理解RNA凝聚体,细胞周期和RNA损伤保护及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探索视角和理论。

  • 原文来源: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0231-9
相关报告
  • 《植物热应激响应新机制:FUST1通过朊病毒样域相变调控应激颗粒组装》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6-06
    •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热应激(HS)已成为威胁植物生存和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作为变温生物,植物缺乏主动调节体温的能力,因此必须依赖分子机制快速感知温度变化并启动适应性响应。近年来,生物分子凝聚体(biomolecular condensates)在植物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这类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形成的动态无膜结构,如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 SGs),能够通过隔离特定mRNA和蛋白质保护细胞免受应激损伤。然而,植物如何将温度信号转化为凝聚体组装的分子开关,仍是未解之谜。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 Research》发表的研究中,首次揭示了拟南芥内在无序蛋白(IDP)FUST1作为热传感器,通过其C端朊病毒样域(prion-like domain, PrLD)的温度依赖性相变调控SG组装的分子机制。研究综合运用活细胞成像、体外相分离实验、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和TurboID邻近标记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FUST1在热应激下早于经典SG标记物(如G3BP5和PAB2)形成动态液滴,其PrLD通过"锁-开"构象转换实现温度敏感型相分离。 温度依赖的FUST1相变机制 AlphaFold结构预测显示FUST1含N端泛素相关(UBA)结构域和C端PrLD。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低温下PrLD的β-折叠结构通过疏水和酪氨酸残基相互作用维持"锁定"状态;升温诱导构象开放,增强多价相互作用促进相分离。突变实验证实酪氨酸和疏水残基对相变至关重要,而破坏β-折叠的突变会消除热响应性。 FUST1作为SG组装的"种子" TurboID标记发现FUST1与SG核心组分和RNA加工复合物互作。体外重建实验表明,FUST1 condensates可招募多种SG标志蛋白,且其相分离能力依赖PrLD。fust1突变体表现出SG组装延迟和热敏感性表型,而回补野生型(而非PrLD缺失型)FUST1可恢复耐热性,证实PrLD介导的相变是功能核心。广告Standard BioTools全新发布的X9?一站式微流控基因分析系统,可在单次运行中建立超过9000个独立纳升级反应体系,确保高成本效益的全面样本分析,并将人工操作的影响降至最低。欢迎索取详细资料RNA增强的相变与进化保守性 FUST1通过N端带正电荷的UBA域非特异性结合RNA,后者进一步促进相分离。跨物种分析显示,FUST1直系同源物的PrLD保留保守的"锁-开"开关序列特征,暗示该机制在陆生植物热适应中的广泛保守性。 该研究建立了"温度感知-构象转换-相变-SG组装"的级联模型,拓展了相分离蛋白通过自抑制调控环境响应的理论框架。FUST1作为迄今首个植物温度敏感型相变蛋白的发现,不仅为作物抗逆遗传改良提供了新靶点(如改造PrLD热响应阈值),更启示了跨物种环境传感器件的设计原理。未来研究需解析FUST1 condensates与SG驻留蛋白酶体的互作,以及不同细胞区室凝聚体的时空层级关系如何协同优化植物热应激响应。
  • 《Cell | 炎症应激时神经元内STING非经典激活导致神经元铁死亡》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9
    • 2024年6月14日,汉堡大学Eppendor医学中心Manuel A. Friese通讯在Cell发表题为STING orchestrates the neuronal inflammatory stress response in multiple sclerosis的文章,揭示了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在MS中协调神经元炎症应激反应(NISR)的关键作用。 STING通常参与对抗病原体的天然免疫反应。作者证明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过程中神经元也表达STING。在神经元中,STING的激活是通过干扰素γ和谷氨酸兴奋性毒性(glutamate excitotoxicity)的组合触发的非经典途径发生的。在正常条件下,STING通过与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的相互作用而保留在内质网(ER)中。炎症诱导的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导致ER钙耗竭,导致STIM1与STING解离,使STING转移到高尔基体,在那里它被磷酸化和激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神经元STING激活不会诱导在免疫细胞中观察到的典型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相反,它触发了一种非经典途径,诱导GPX4的自噬降解。通过降解GPX4,活化的STING破坏神经元的适应性抗氧化反应,导致活性氧(ROS)的积聚和铁死亡。 作者证明了STING诱导的铁死亡是炎症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原因。STING或自噬的药物抑制,以及抗氧化剂和铁死亡抑制剂的治疗,保护神经元免受兴奋性毒性和炎症诱导的细胞死亡。值得注意的是,缺乏STIM1的神经元表现出STING介导的铁死亡增加,突出了STIM1-STING相互作用在调节该途径中的重要性。作者为神经元STING信号的有害影响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体内证据。多发性硬化症小鼠模型中的神经元特异性STING敲除改善了临床结果,减少了神经元损失,并减少了自噬和铁死亡的标志物。这种神经保护作用是在不影响对免疫监测和碎片清除很重要的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情况下实现的。该研究还揭示了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神经元中STING的上调,强调了这些发现的临床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对MS小鼠模型的STING药物抑制改善了神经退行性变,证明了靶向该途径的治疗潜力。 总之,这项研究揭示了STING在多发性硬化症有害NISR中的一个新作用。通过整合炎症信号和谷氨酸兴奋毒性,神经元STING激活触发了一种非经典途径,从而诱导铁死亡和神经元死亡。重要的是,作者证明抑制STING或其下游效应物可以保护神经元免受炎症诱导的变性,为多发性硬化症和其他潜在的以神经炎症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一条有前景的治疗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