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最新成果提升超慢洋中脊地幔动力学认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简称“南海海洋所”)林间院士团队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二所”)李家彪院士团队、南方科技大学、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等单位中外科学家,首次在极端的北极环境中,成功实施破冰并放置海底地震探测仪器,揭示了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岩浆活动的超强变化特征,提出主动和被动地幔上涌双机制控制了全球洋中脊系统。

    研究成果以“Highly variable magmatic accretion at the ultraslow-spreading Gakkel Ridge”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海洋二所研究员张涛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家彪院士为论文通讯作者。林间院士与南海海洋所助理研究员查财财为共同作者。

    洋中脊是地球表面最长的海底山脉,是洋壳与大洋板块诞生的地方,孕育了大量矿产资源。地球上的超慢速扩张洋脊山脉,分别位于偏远的西南印度洋与北极之下,林间院士与国际科学家团队首先对西南印度洋中脊进行探测,提出超慢洋中脊地幔动力学经典模型。冰封的北极发育着全球扩张速率最慢的洋中脊,但国际科学家一直无法到冰层下的加克洋中脊进行高精度海底地震实验验证。2021年,李家彪院士发起JASMInE国际科学合作计划,国际上首次开展了大规模北极冰下海底地震探测,打破了国际上北极高纬密集冰区无法开展海底地震仪探测的断言。

    基于这项海底深部探测和综合调查,研究团队惊奇地发现北极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极端丰富和高变化的岩浆供给特征,提出了全球洋中脊系统均受主动和被动地幔上涌双机制控制的新理论,改变了一直认为的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岩浆极度贫瘠的观点。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831-0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408/t20240831_7331490.html
相关报告
  • 《Nature最新成果提升超慢洋中脊地幔动力学认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简称“南海海洋所”)林间院士团队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二所”)李家彪院士团队、南方科技大学、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等单位中外科学家,首次在极端的北极环境中,成功实施破冰并放置海底地震探测仪器,揭示了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岩浆活动的超强变化特征,提出主动和被动地幔上涌双机制控制了全球洋中脊系统。 研究成果以“Highly variable magmatic accretion at the ultraslow-spreading Gakkel Ridge”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海洋二所研究员张涛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家彪院士为论文通讯作者。林间院士与南海海洋所助理研究员查财财为共同作者。 洋中脊是地球表面最长的海底山脉,是洋壳与大洋板块诞生的地方,孕育了大量矿产资源。地球上的超慢速扩张洋脊山脉,分别位于偏远的西南印度洋与北极之下,林间院士与国际科学家团队首先对西南印度洋中脊进行探测,提出超慢洋中脊地幔动力学经典模型。冰封的北极发育着全球扩张速率最慢的洋中脊,但国际科学家一直无法到冰层下的加克洋中脊进行高精度海底地震实验验证。2021年,李家彪院士发起JASMInE国际科学合作计划,国际上首次开展了大规模北极冰下海底地震探测,打破了国际上北极高纬密集冰区无法开展海底地震仪探测的断言。 基于这项海底深部探测和综合调查,研究团队惊奇地发现北极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极端丰富和高变化的岩浆供给特征,提出了全球洋中脊系统均受主动和被动地幔上涌双机制控制的新理论,改变了一直认为的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岩浆极度贫瘠的观点。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831-0
  • 《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超净实验室激光原位微区分析产出系列科研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09
    • 激光原位微区分析不同于全岩分析,可以获取激光斑束几十微米直径范围内地质样品的地球化学成分,因此是解析固体地球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近日,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超净实验室建立的成熟激光原位微区分析方法,肖媛媛课题组在国际高质量SCI期刊Journal of Petr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等发表了系列重要成果。 最初认为埃达克质岩浆源于俯冲年轻洋壳部分熔融,然而对其成因仍存在较大争议。肖媛媛等人通过建立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超净实验室激光原位微区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北祁连造山带两个岩体花岗岩类和铁镁质暗色包体(MME)中各组成矿物成分,揭示了同碰撞花岗岩类及MME中各微量元素的主要赋存矿物如榍石等和主要造岩矿物均具有很强的元素赋存能力,从矿物学的角度验证了MME与花岗岩类都源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验证了“大陆碰撞带为陆壳增长主要场所”这一假说。通过对比两个岩体的矿物成分,首次揭示了埃达克质岩类高Sr/Y、La/Yb比值的特征是由母岩浆成分与母岩浆成分所影响的榍石等矿物结晶分异所造成,而决定二者的最终原因是俯冲洋壳成分的不均一性。相关成果发表在岩石学权威刊物Journal of Petrology。 利用该平台激光原位微区分析方法,孙普等人在整个中国东部的空间尺度上,验证了“盖层效应”对大陆板内玄武岩成分变化的重要影响。研究认为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捕掳的辉石巨晶结晶于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处,因此辉石巨晶的平衡压力可以反映不同地区之下的岩石圈厚度。通过分析辉石组成,发现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成分变化与其中的辉石巨晶平衡压力(即岩石圈厚度)变化具有良好相关性。该研究反映了“盖层效应”在整个中国东部尺度上对大陆板内玄武岩成分变化的重要影响,对探究大陆玄武岩的地幔熔融和熔体汇聚、抽离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Index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这一系列成果反映了激光原位微区分析方法所获得的矿物成分和年龄对于揭示岩石圈成因-演化过程、陆壳生长等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讨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中的机制和机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 1.Xiao, Y.Y., Chen, S., Niu, Y.L., Wang, X.H., Xue, Q.Q., Wang, G.D., Gao, Y.J., Gong, H.M., Kong, J.J., Shao, F.L., Sun, P., Duan, M., Hong, D., Wang, D., 2020.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syn-collisional granitoid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juvenile continental crust and adakitic magmatism. Journal of Petrology 61. 原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petrology/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petrology/egaa038/5802475?redirectedFrom=PDF    2. Sun, P., Niu, Y.L., Guo, P.Y., Duan, M., Wang, X.H., Gong, H.M., Xiao, Y.Y., 2020. The lithospheric thickness control on the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of continental intraplate basalts: A demonstration using the Cenozoic basalts and clinopyroxene megacrysts from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25. 原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19JB01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