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帘蛤科贝类分类及系统演化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海艳研究团队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方法对广义帘蛤科(以下简称帘蛤科s.l.)贝类分类和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The new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Veneridae (Bivalvia: Venerida)”发表于TOP期刊-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

    帘蛤科s.l.是海洋双壳贝类中经济价值较大、多样化水平较高的类群。由于其分布范围极广、生境类型多样、形态变异较大,导致依据传统形态分类方法建立的帘蛤科分类及其系统演化存在较大争议,这阻碍了其他相关研究的发展。该研究分别使用148个物种的多基因片段(cox1-16S-h3-28S)和37个物种的49条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演化树,是当前帘蛤科系统演化领域中覆盖类群和使用分子标记最多的研究。

    基于系统演化研究结果,结合线粒体基因组功能基因组成和排列顺序、贝壳形态等特征,发现帘蛤科s.l.物种分成了两个支持度较高的支系(支系A和B),分别包含4个和10个亚科。研究建议将帘蛤科s.l.分成两个科:支系A为帘蛤科Veneridae,典型特征为壳表通常具有形态变化较大的同心肋;支系B为文蛤科Meretricidae,典型特征为壳表通常光滑或有较弱的同心刻纹。对常见帘蛤科贝类的分类地位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支持仙女蛤亚科Callistinae和卵蛤亚科Pitarinae为有效亚科;雪蛤属Placamen归入镜蛤亚科Dosiniinae;皱纹蛤属Periglypta归入帘蛤亚科Venerinae,凸卵蛤属Pelecyora归入卵蛤亚科,光壳蛤属Lioconcha和齿纹卵蛤属Hyphantosoma归入美女蛤亚科;鳞杓拿蛤归入帝汶蛤属Timoclea,拉丁名更改为Timoclea squamosus,同时将杓拿蛤属Anomalodiscus 降为帝汶蛤属的亚属;将裂纹格特蛤和日本格特蛤归入缀锦蛤属中,并更名为裂纹缀锦蛤Tapes hiantina和日本缀锦蛤Tapes japonica;将日本闭壳蛤Claudiconcha japonica移出住石蛤亚科;确定加夫蛤Gafrarium pectinatum和凸加夫蛤Gafrarium tumidum为两个独立有效的种。该研究澄清了国际同行关注的帘蛤科贝类系统发育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研究还发现,多基因短片段适用于较低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而线粒体基因组数据能够解决更高阶元之间的演化关系。此外,帘蛤科贝类线粒体基因组功能基因排列顺序表现出与系统发育高度相关的保守性,可以作为衡量帘蛤科贝类物种间演化关系的重要依据。

    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刘玉盟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王海艳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zoolinnean/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zoolinnean/zlac047/6619051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7/t20220721_648785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贝类基因组演化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26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杨红生课题组主导,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罗格斯大学、杜克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The hard clam genome reveals massive expans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inhibitors of apoptosis in Bivalvia”在生物学权威期刊《BMC Biology》在线发表。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全基因组精细参考图谱的绘制,揭示了双壳纲贝类凋亡抑制因子IAP基因大规模扩张与分化现象。 硬壳蛤,又称美洲帘蛤,自然栖息地位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具有肉质鲜美、生长快、抗逆性强等特点。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福绥院士等人于1997年首次将硬壳蛤从美国引入我国,率先系统研究了硬壳蛤基础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特征,建立了一套以“基础研究-高效育苗-池塘养殖”为主线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硬壳蛤规模化苗种繁育和池塘养殖技术工艺,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和产业链。经过20余年的研究和推广,硬壳蛤已成为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和辽宁等沿海池塘生态混养的重要经济贝类,养殖面积近百万亩,年产值数十亿元,已出口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我国新的贝类养殖产业。该研究利用Pacbio测序技术结合Hi-C技术成功绘制了首个硬壳蛤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精细图谱,基因组大小为1.79 Gb,contig N50达到1.77 Mb,scaffold N50达到91.38 M,共编码34,283个基因。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硬壳蛤基因组拥有极为显著的IAP基因家族大规模扩张现象,拥有159个拷贝,远超人类、模式动物的拷贝数(< 10 拷贝)。硬壳蛤IAP通过谱系特异性的串联重复和逆转录的方式发生扩张,并利用结构域的改组迅速发生结构和功能分化。通过重建IAP的进化历程,本研究发现IAP扩张是双壳纲贝类的一种共有现象,是双壳纲贝类独特的一种进化策略,其通过IAP扩张和分化实现对细胞凋亡更精密的调控,进而调节贝类的免疫和应激反应。 该研究成果为理解硬壳蛤的环境适应机制和适应性进化过程提供了新见解,为硬壳蛤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宋浩助理研究员、美国罗格斯大学郭希明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丽娜副研究员和北京诺禾致源公司王强辉技术员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涛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STS等项目联合资助。 文章链接:https://bmcbi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5-020-00943-9.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课题组在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首次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揭示了胸孔亚派四总科的系统进化关系,相关成果发表在JCR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胸孔亚派(Thoracotremata)隶属于甲壳纲(Crustacean)十足目(Decapoda)短尾派(Brachyura),是蟹类中分化程度最高的类群。胸孔亚派涵盖4总科18科共1248个物种,其中沙蟹和方蟹营自由生活,角眼沙蟹被认为是跑得最快的无脊椎动物,豆蟹与软体、多毛、棘皮等无脊椎动物共生,珊隐蟹与珊瑚共生。该类群种类繁多,生活方式多样,进化关系复杂,一直是系统发生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对胸孔亚派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有效阐释,对研究其生物多样性,起源演化,生物地理学等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该研究发表前,国际上尚无对豆蟹和珊隐蟹总科线粒体基因组的报道。 研究获得了沙蟹、方蟹、豆蟹和珊隐蟹总科共12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在豆蟹和珊隐蟹总科中发现了新的线粒体基因重排模式,并重建了基因重排的进化过程,提出了基因重排与胸孔亚派物种生活方式有关的新观点。研究还首次阐明了豆蟹和珊隐蟹总科的系统进化地位,豆蟹总科形成单系群,位于进化树最基部位置;珊隐蟹总科与沙蟹总科的一支聚为姐妹群,位于较进化的位置。因此,研究提示共生生活方式或许是胸孔亚派的一个祖征,这种生活方式在珊隐蟹中得以保留。研究进一步阐释了沙蟹和方蟹总科内部科的系统进化关系,并建议将沙蟹总科大眼蟹科Macrophthalmidae的霍氏三强蟹Tritodynamia horvathi归入方蟹总科弓蟹科Varunidae。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邵娥博士为文章第一作者,沙忠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Sun, S., Jiang, W., Yuan, Z., Sha, Z., 2022. Mitogenom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oracotremata (Brachyura: Eubrachyura) Front. Mar. Sci. 9:848203. 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2.84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