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公司对混合合金焊点的可靠性试验和评估》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19-04-23
  • 一、试验样品Intel公司组织的试验中使用了以下两个高密度组装测试板。

    (1)VFBGA封装。VFBGA封装如图1所示。硅芯片通过绑定连接到极薄的基板上。试验所用的VFBGA,总封装高度是1.0mm,间距0.5mm,植球之前量得的锡球直径是0.3mm。图1 0.5mm间距的VFBGA封装图示(2)SCSP封装。SCSP封装如图2所示,是一个塑模BGA封装,可以装入两个或更多的CSP芯片。这种堆叠式封装的总封装高度是1.4mm,间距0.8mm,植球之前量得的锡球直径为0.4mm。图20.8mm间距的SCSP这项评估使用的PCB板材是6层(1+4+1,中间4层,表面2层)FR4,在树脂覆铜表面制作微孔。PCB总厚度为0.8~1.0mm。在这项研究中,使用了两种表面涂层,即ENIG Ni/Au和Entec?Plus OSP。每块板上有10个元件单元。1~5单元的印制板表面安装焊盘100%的都带过孔,6~10单元是无过孔表面安装焊盘。封装侧的焊盘覆有电解镍和沉金,焊盘之间用阻焊膜图形隔开。

    二、组装工艺和实验设计(DOE)实验板通过表面安装技术将封装连接在基板上。所有组装好的板子都在X-射线检测设备上进行开路和短路测试。在板子发回Intel之前,对每个元件进行了电气连通测试,对失效元件作了记号。表1所示是为VFBGA和SCSP元件建立的实验设计矩阵(仅列出向后兼容类型)。表1 实验DOE注:BWC表示逆向兼容性(钎料球为SAC的BGA,用SnPb焊膏连接的封装);FWC表示正向兼容性(钎料球为SnPb的BGA,用SAC焊膏连接的封装);铅对照表示封装是SnPb钎料球的BGA,用SnPb焊膏连接。在这个实验设计矩阵中,之所以选择如表所列的测试基准,其原因叙述如下。

    (1)板面处理:研究中考察了两种表面处理:●ENIG Ni/Au;●Entec?Plus OSP。

    (2)焊点合金组分:●BGA钎料球是无铅钎料(SAC405),焊膏中合金成分为SnPb;●对照组采用OSP芯片封装侧的焊盘合金是电解镀镍和闪金。

    (3)再流温度:研究中比照了两种曲线,即●保温型曲线:起始阶段温度升到一个预定值,然后在这个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以蒸发掉焊膏中的挥发性成分,同时使板上的横向温度达到均衡。均温段之后,温度继续上升到钎料熔化段。用于典型的锡-铅板组装。●斜坡式曲线:完全没有上述的均温段。当要求再流炉提供较高的产能时采用这种曲线。

    (4)峰值温度:实验中分别采用了两个不同的峰值温度。●峰值温度为208℃,再流时芯片SAC钎料球(熔点为217℃)不会完全熔化或坍塌。●峰值温度为(222+4)℃,再流时芯片SAC钎料球会熔化或坍塌。

    (5)液相时间(TAL):设计了两个不同的TAL(183℃以上)值。●较短的TAL是60~90s,有利于提高再流炉产能,但由于熔化时间短,可能不利于钎料成分达到完全均质。●较长的TAL是90~120s,能提供充足的时间,使钎料球内的钎料成分达到完全均质,以避免产生元素偏析。

    三、试验项目1跌落试验

    (1)试验条件。落体试验对象是板级,而非系统级,试验采用0.43kg的金属载体,从1.5m的高度落到橡胶平台上,PCB只在4个角上用螺钉进行固定。测试时落体采用板面朝下这一最严格的情况进行。试验次数达到50次以上,直到失效。落体测试装置如图3所示。为了得出每种工艺条件下的平均失效时间,对测试结果作了统计分析计算。图3 落体测试装置

    (2)试验结论。SCSP和VFBGA封装的落体失效统计分析结果,对所有项目的平均落体失效都与对照组(SnPb钎料球的BGA用SnPb焊膏连接在OSP板上)进行了比较。●SCSP封装情况下,所有OSP板上的组件的平均落体失效率都比对照组高,而在ENIG Ni/Au板上的焊点则要比对照组低得多。●VFBGA封装情况下,所有ENIG Ni/Au板上的焊点(SAC钎料球用SnPb焊膏焊接)都比对照组稍差,仅有一项差一点达到目标,此项实验的工艺条件是208℃峰值温度,TAL为60~90s的均温式曲线。其他多数OSP板上的VFBGA组件都比对照组好,但有一项稍差,工艺条件是208℃峰值温度,TAL为60~90s的斜坡式曲线。●斜坡式曲线、较低的峰值温度和较短的液相时间(30~60s)将导致所评估的两种封装的焊点不可接受。图4展示的是一个缺陷焊点的剖面。涂上去的焊膏已经再流,但没有熔合形成一个连续的焊接点。图4 峰值温度208℃/TAL 60~90s斜坡曲线形成的焊点2 温度循环试验温度循环测试仿效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作用于封装和互连的热机械应力进行。温度循环采用-40~125℃,30min为一个周期,高低温转换时间不到2min。每隔250个周期检测一次温度,记录室温和低温读数。根据试验结果得出的失效数据作出威布尔分布。测试持续时间为典型的1500~2 000个周期。测试目标是在800个周期内,威布尔分布置信度95%的前提下,失效率小于5%。图5 各种工艺条件下SCSP和VFBGA封装在800次温度循环周期(-40~125℃,30min循环一次)的失效率(累积失效百分比)图5显示了威布尔分布图(95%置信度)在800个周期时的总失效率。SCSP和VFBGA封装对照组的失效率都没有达到800周期小于5%的目标。而SCSP封装的SAC钎料球用SnPb焊膏在OSP板上的焊点,在DOE中所有工艺条件下都达到了目标。VFBGA组件也仅有一项实验离目标稍差一点,那个焊点是在208℃峰值温度,TAL为60~90s的斜坡式曲线下完成的。在ENIG Ni/Au板上,焊点随工艺条件的变化没有显示确定的趋势。与SCSP封装相比,VFBGA封装的总失效率较高,尤其是在208℃峰值温度,TAL为60~90s的斜坡式曲线下。.

相关报告
  • 《海上风电机组的可靠性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4-24
    • 风力发电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绿色能源技术,陆地风电场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占地面积大、噪声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使得陆上风能的开发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海上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当今技术的可行性,海洋将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风电市场。相比陆上风电,海上风况明显好于陆地,渗流较小,空间较大,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小,利于开发设计。但是,海上风电的前期投资较大,在选择实施风电机组的基本结构模型,风电机组的运输及其中后期维护方面的技术难度较大,因此,积极探讨海上风电的技术问题对于海上风力资源的开发、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上风电技术 1可靠性的重要性 海上风电机组运行环境复杂、严酷,高运维、成本竞价、平价上网竞争环境使得业主期望海上风电设备的更高可靠性、更好发电性能;风电设备制造商渴望产品少维修、终生免维等;电网希望不停机,同时输出稳定。因此,可以看出,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成为行业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一般来说,海上风电在运行过程中失效的形式有很多种。叶片在极限、疲劳载荷下变形损伤、裂纹扩展、拆斯坠落、风机倒塔;电气设备在高温、低混、湿热、盐雾、砂尘等环境下短路、斯路、失效、失火;齿轮箱、轴承、螺栓等关键件的振动、过载、开裂等。以某风电场在四年间出现的失效和故障为例,如图所示,可以看出电气系统、叶片/变桨装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次数最多;控制系统、齿轮箱和电气系统故障时间最多。   图1 某风电场故障统计 2风电可靠性设计 一般来说,海上风电可靠性设计过程大概是:明确产品研制阶段的可靠性工作的内容、制定可靠性设计准则及要求(标准、规范等)并建立可靠性模型;进行系统可靠性指标的预计和分配(可靠性建模、预计、分配);进行各种可靠性分析(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故障树分析等);进行整机及子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在进行可靠性分析时,一般会将风电机设备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分析: 塔架、叶片、齿轮箱、变桨装置、偏航装置等机械结构; 控制柜、发电机、变频柜、电抗器、传感器等电气设备; 保障风电机组高效运行的硬件、软件控制系统。 对于结构设计,从工程角度来说实际相当于裕度设计,对于海上风电来说主要针对零件磨损和断裂。 图2 裕度设计流程 结构可靠性设计中常用的物理量为:载荷、材料力学特性参数、工况变化、几何尺寸、其他不确定因素(载荷简化、力学模型简化等)。据统计,机械结构破坏80%是由疲劳引起的,因此,必须重视机械结构的疲劳可靠性,充分开展疲劳可靠性设计和试验。   图3叶片强度试验 风机基础下部钢管桩直径大、入土深度深、承载力要求高,这种大直径钢管桩的承载力试验经验较少。为确保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安全可靠,工程实施前需要在工程海域进行桩基承载力试验。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钢管桩的竖向和水平极限承载力,并获取土层的侧阻、端阻力和桩身的应力及变形数据,为桩基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海上风机桩基础承受的荷载通常都很大,如果采用传统的堆载静载法或锚桩反力静载法进行试验,需要很大的堆载量和锚桩数量,试桩成本很高。近年来出现的自平衡法为海上桩基承载力试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自平衡法的试验原理见图5,该方法采用在桩身内部某位置预埋加载设备,通过加载设备将桩身的一部分往上顶,另一部分向下压,同时测量桩侧和桩端的阻力。该方法利用桩身上、下两段阻力的相互平衡互为反力,免去了传统方法中的堆载或锚桩,试验费用相对低廉。 图4 自平衡法实验原理 对于电控系统的可靠性而言,具体要求如下: 在自检、启动、软切入、并网运行、停机、维护状态时,控制系统能准确、有效并及时发出指令; 在故障情况下,控制系统应能及时保护停机并显示相应的故障类型; 具备主要数据的监测功能; 机组与中心控制室应当有安全稳定的远程通信功能,中央控制室能够得到机组所有的数据,机组能够得到控制室的所有指令。 集电系统可靠性研究中常用失负荷概率、失负荷频率、失电量期望等指标描述电力系统稳定且充裕地提供所需电能的能力。但在海上风电系统并网分析中,并未有明确意义的负荷,所以海上风电集电系统可靠性分析更侧重于研究海上风电系统为主网提供有效出力的水平及出力波动水平。考虑到风机出力还受环境因素影响,若仅分析系统的故障情况,采用可用容量描述更加适宜。因此,停运表更适宜描述集电系统的故障状态。停运表是系统可能出现的容量值对应的概率频率参数的有序集合,包括确切概率(系统为某容量事件的概率)、累计概率(系统小于等于某容量事件的概率)和累计频率(系统小于等于某容量事件的频率)等等。以某停运表为例,如下图所示。 图5 集电系统可靠性分析流程 海上风电对恶劣天气的防护 海上风电场大部分工程都是离岸施工,工作场地远离陆地,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的使用期间,自然灾害风险都是其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所以,在建设初期应充分收集海上目标风电场的自然条件资料,包括风、浪、流、潮汐、气温、降雨、雾等的历年统计资料和实测资料;根据统计和实测资料,分析影响施工的自然条件因素;通过分析统计影响施工作业的时间制定合理的施工窗口期。同时,一般海上风电项目对设备和选址具有较高的要求,在选择设备时,选择质量可靠、技术成熟、有批量运行业绩的适合机型,机型和厂家必须要有第三方认证机构技术认证,从而确保风电设备的质量。例如,当选址在浙江、广东、福建等易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区域时,风机应采用抗台风机型。在设备生产时聘请专业的监造团队,保证设备的出厂质量。最后,在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需对项目建设条件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调查、勘测、分析和方案比较。详细勘察时对每个机位采用较先进的海上孔压静力触探试验技术,提高土壤参数的准确性,保证风机基础设计安全的同时,使基础设计达到最优化。同时采用第三方认证单位对设计进行认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海上风电防火预案 目前,已经并网的海上风电场在运行期间,已经发生了几起风电机组的火灾安全事故。一般来说,海上风电火灾可能发生在机舱、塔基、风场及风机变电站。目前,大多数风电机,开关装置、逆变器、控制柜、变压器等部件通常安装在发动机舱内;因此,火灾风险显著增加。同时,机舱内技术设备的高度集中和易燃材料的使用,火灾会迅速扩散,塔体上部也有被损坏的危险。如果机舱完全损坏,修复费用可能会达到风机本身的价值。而且海上风电场,由于使用特制船只、浮式起重机或电缆铺设船,相关费用相比陆上风电场大大增多。 1海上风电机组火灾的特点 通过国内外部分风电机组火灾案例加以分析研究,总结出海上风电机组火灾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大量高价值的设备高密度地集中在一个狭小的机舱里,潜在的着火源也比较集中。 (2)海上风电场一般都处在离岸10 km以外的海上,均为无人操作和值守;同时,风场塔台较高,一旦发生火灾,几乎不存在进行消防扑救的可能。 (4)随着近几年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单机容量也越来越大,转运船舶、安装浮吊船舶的调遣周期一般都较长,海上风电机组及部件的成本以及发生火灾后恢复运营的成本均在不断增加,中断运营导致的损失也越来越大。 2海上风电机组火灾预案 在设计机舱结构时,应尽量避免在机舱中使用电线和电缆连接(电缆端子通常是导致电缆着火的罪魁祸首),不可避免的电缆接头要用阻燃剂包封。对于发动机舱中的塑料电气设备,应尽可能将其放置在铁质文件柜中,即使塑料组件着火,也只能在铁制文件柜中点燃,不容易将火灾事故延伸到其他地方。在发动机舱中,可以将经过专业设计的自动灭火系统安装在发动机舱的顶部,该系统带有多个火灾事故传感器和泡沫灭火剂打印机喷嘴,一旦发生火灾,可以自动打开火警系统,自动操作灭火系统,迅速喷洒泡沫灭火剂扑灭大火,从而将火灾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 结语 在现阶段,我国的风电厂基础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专业性和稳定性问题。这种问题不容忽视。一个小问题很可能会导致毁灭性的安全事故。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运行环境更加极端,始终必须在潮湿、寒冷、海上、强风和耐腐蚀的条件下进行工作,并且安全系数和稳定性要求更高。因此,这显然为海上风电机组设计及其风电场选址,工程建设和运营人员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有必要额外考虑海上风电场在独特环境中的稳定性问题,从而确保海上风电健康发展,真正确保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着眼于长期。
  • 《随着成本下降和可靠性提高,英国的潮汐能源利用迎来转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01
    • 潮汐能是水力发电的一种形式,它将海水涨潮和潮退形成的势能转化为电能或其他能量形式。潮汐能在产量和时间方面都容易预计,是现在和不远的将来最有保证的海洋能源。几十年来,利用潮汐能所面临的巨大现实困难,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随着在潮汐流中部署涡轮机的成本下降,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种可再生能源的潜力。近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绿发会、绿会)海洋工作组获悉一篇关于英国的潮汐能源前景的文章,现编译如下,供读者参考。   图源:the Guardian 几十年来,利用潮汐能所面临的巨大现实困难,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随着在潮汐流中部署涡轮机的成本下降,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种能源的潜力。潮汐能可以在每天可预测的潮水涨落的时间产生能源,且这种能源是可再生的。 自2018年以来,利用潮汐流发电的成本已经下降了40%,在十多年后,潮汐流发电的价格可能会低于核能。 研究人员认为,潮汐能正处于“商业化的临界点”,但该行业仍然需要谨慎对待以确保它像海上风能一样成功。在11年的时间里,海上风电的发电量已从仅够 4%的英国家庭提供足够的能源,到足以供给33%的英国家庭。 Orbital Marine公司已获得政府资助,明年将再部署三个浮动涡轮机。据该公司称,“我们希望这能为我们开启一个真正的变革阶段。我们希望开始持续生产,并吸引更多商业投资,”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表示,“在我从事海洋可再生能源的20年里,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有机会将潮汐能源商业化。” 潮汐拦河坝和潮汐泻湖需要在海堤上安装涡轮机,而潮汐流涡轮机则是直接降低到海上的强潮汐中。在波涛汹涌的湍流水域中安装和测试涡轮机所面临的挑战,使其成本远远高于建造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厂。但开发人员一直在稳步改进设计,降低成本,使涡轮机变得更强大,也更容易在海上部署。过去在水中连接设备需要两天时间,但现在只需要两个小时。 尽管潮汐能在英国可再生能源中所占的比例一直较小,但该报告表示,潮汐能可能在英国能源系统的脱碳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人员说:“海上风能和太阳能是断断续续的。但我们可以确定潮汐何时涨落,在一个越来越依赖非常规电力的系统中,它提供了你所需要的能量缓冲。” 2021年第,英国四个商业规模的潮汐能项目投标成功,其中两个来自 Orbital Marine,另一个来自 Simec Atlantis。预计到 2027 年,这些项目将使英国潮汐能发电量增加近五倍,装机容量从10.4兆瓦增加到51.2兆瓦。 政府对该行业重拾信心,已经吸引了数量惊人的私营部门投资者。然而,问题依然存在。与海上风能不同,对包括潮汐能在内的海洋能源并没有明确目标,而且获得水下涡轮机批准的过程可能会非常冗长,从环境影响评估到电网连接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时间。相关人员说:“从发出指令到真正将涡轮机放入水中,你可能需要6年的时间,这期间会有很多变化。” 潮汐流产业正在再次增长。但相关人员也表示:“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时期。我们已经拥有成熟的技术,可以被商业化,出口市场也在不断增长。如果政府现在未能履行承诺,它可能会浪费英国成为世界潮汐流能源领导者的难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