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型燃煤电厂掺烧生物质发电的项目及行业现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18
  • 自2020年中国双碳目标提出以来,随着2021年煤价上涨和CEA碳排放控制的实施,国内燃煤机组开始重新考虑掺烧生物质燃料。实际上,燃煤机组掺烧生物质燃料在国内外都不是一个新兴的技术。上述到2004年,山东十里泉电厂140MW煤粉炉机组进行了掺烧改造。该项目由龙基电力集团引进丹麦BWE公司的系统和生物质燃烧器,系统设计最高掺烧比例20%,设计燃料为小麦杆,在电厂内破碎后以气力输送经过在锅炉新开孔安装的生物质燃烧器入炉燃烧。但2006年山东单县30MW生物质发电项目投产以来,行业政策转向支持新建小型纯生物质发电厂,大型燃煤电厂大规模掺烧生物质燃料在国内发展缓慢。

    2011年,陕西宝鸡第二电厂300MW机组掺烧生物质颗粒。该项目在厂外生产生物质颗粒,电厂内改动也较小,一台磨煤机专门对生物质颗粒粉碎制粉。该项目由电厂和院所联合实施,参照了欧洲的一些案例,陕西省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2012年,湖北荆门电厂600MW机组进行了10MW的生物质气化耦合改造,设计生物质燃料为稻壳。该项目的生物质发电部分单独计量,上网电价跟随新建纯生物质发电价格0.75元/度。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获得生物质发电国家统一价格补贴的耦合发电项目。由于在上网电价和生物质燃料成本控制的优势,该项目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性。

    2017年,国际能源署洁净煤中心和国家电规总院联合在北京举办IEA第七届国际生物质耦合发电论坛。当时人们普遍预期生物质耦合可能会得到电价支持,几十家燃煤电厂上报了掺烧改造项目。2018年政策正式下发后,只有吉林长山600MW机组20MW气化耦合项目和湖北襄阳600MW机组10MW气化耦合完成了改造。但由于经济性原因,吉林长山并未正常生产运营;湖北荆门电厂也在电价补贴取消后停产。

    2020年9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提出,2021年以来燃煤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全国碳排放控制CEA启动以来,各种各样的生物质掺烧改造进入视野,这一阶段与欧洲2000年前后的行业发展类似。

    2021年12月,广西贺州电厂1000MW机组项目投产,该项目设计最大10万吨生物质掺烧量,实施工期不到4个月,技术路线类似燃煤电厂污泥耦合以及纯生物质发电的物料处理。

    2022年4月,河北龙山600MW机组实现掺烧核桃壳,年掺烧量可达10万吨。该项目技术改动很小,技术路线与宝鸡第二电厂类似。

    2022年11月,山东日照600MW机组年掺烧量10万吨生物质颗粒项目完成试运行。该项目2021年9月入场开工,罐式存储等部分由RWE提供支持,耦合系统模仿了Greenbank在欧洲的改造案例。同时,日照也已启动二期年掺烧量20万吨科研性质项目,项目科研单位拟将耦合系统路线改为安装专门生物质燃烧器。

    2022年12月,大唐安徽省公司集成的安徽淮北600MW机组年掺烧25万吨项目完成试运行,项目采用散料进厂,厂内破碎。该项目2022年5月开工,技术路线类似山东十里泉。

    除上述项目外,国家能源寿光1000MW机组和布连600MW机组,华电西塞山600MW和襄阳600MW机组二期,大唐淮南300MW机组等也进入设计或实施阶段。

    综合国内项目的建设、调试、试运行、政策、原材料等,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生物质耦合的一些现状:

    1,目前政策对掺烧的鼓励力度不大。由于农林废弃物价格与煤价的倒挂,燃煤电厂掺烧可以适当降低燃料成本减少亏损,但即使考虑当前CEA碳交易收益,掺烧项目要实现盈利,前景仍需谨慎。

    2,由于小型生物质发电项目对所在区县生物质资源发电应用的唯一性,新建小型生物质发电项目在一定期限内仍然对掺烧的发展有抑制效应。该政策的有效期为生物质发电厂运行15年或者满82500利用小时。

    3,在国际能源格局变化以及各国更重视煤电的大背景下,国内煤价下跌将使得电厂掺烧生物质既费力又赔钱。结合煤电的压舱石意义,在无明显鼓励政策的前提下,煤价对掺烧项目经济性的影响将有可能长期存在。

    4,生物质行业更多的属于农林业,和电力明显隔行,生物质原材料的供应保障将长期是制约掺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5,由于流化床掺烧改动明显小于煤粉炉,且生物质燃料的处理成本也明显小于煤粉炉,在煤价高企的背景下,自发性小型流化床机组掺烧生物质原料的发展速度快于大型煤粉炉掺烧,这是市场的自适应选择,尽管大机组的效率更高。

    6,现有大型燃煤锅炉掺烧项目的生物质掺烧量或者掺烧比例都较低,且项目实际掺烧量通常还明显小于设计掺烧量。这既有原料因素,也有技术因素,也是目前行业发展处于初步和验证阶段的客观反映。

    7,现有改造项目的技术路线多种多样:进厂生物质原料有粉料、散料、颗粒料、压块等多种形状;生物质存储分为雨棚、存储罐甚至露天等;制粉方式有利用现有磨煤机单独制粉、煤和生物质混合制粉、以及独立生物质单独制粉等;耦合系统有在锅炉新开孔加装新的生物质燃烧,也有沿用原有燃煤燃烧器。这一方面体现了因地制宜的个性化设计,也一定程度说明了国内生物质耦合技术尚未形成共识。

    8,国内改造项目的总承包方多是能源集团的下属三产企业,甚至是电厂自身,这似乎说明国内生物质掺烧改造的进入门槛不高。某种程度上也与10几年前国内纯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的风格相吻合。

    9,国内电力行业不再纠结燃煤电厂掺烧生物质发电的计量精准性这一曾经困扰国内十几年的问题。与之相反的是,欧洲近些年对掺烧计量精确性的质疑反而上升到了新高。

    10,在国内生物质耦合系统中,农机级标准的物料处理设备直接进入电厂。这些设备难以达到电力级标准的技术要求,显著影响生产运行、系统负荷、稳定性、检修维护、建设工期等,这些也在项目调试及试运行中有明显的体现,并将长期影响系统运行。

    11,由于生物质燃料低水分、高挥发份、临界挥发温度低于煤、粉末状较多较细、物料处理中燃料与空气无法隔离、系统存在较多的高温点和区域等因素,生物质耦合系统在安全方面与面粉、纯生物质发电、燃气、煤电等行业相比都有明显的差异,而系统安全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尚有待观察。

    12,对燃煤电厂而言,生物质是一种低端燃料,常规系统设计易产生堵料、负荷不稳定且远低于设计、以及设备的额外损伤等,这些也在项目的调试及试运行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并将长期影响系统运行。

    令人鼓舞的是,与之前的多年发展缓慢相比,随着能源行业的发展,国内生物质耦合发电行业逐渐进入了实验运行阶段。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18132.shtml
相关报告
  • 《国内最大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项目正式投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06
    • 12月4日,大唐安徽发电有限公司660MW超临界燃煤机组直燃耦合生物质发电项目顺利通过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 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项目,也是国内首台套生物质散料直接破碎燃煤耦合掺烧项目。该项目自5月份启动建设,克服无成熟经验借鉴、系统设备集成创新、燃料收购存储、疫情防控等挑战,对淮北发电分公司一台660MW燃煤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机组每小时掺烧生物秸秆40吨,每年可产生2.3亿度绿电,全年利用生物质燃料25万吨(折合标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万吨。 该项目具有运行效率高、经济效益好、零碳排放的特点,在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农村秸秆等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切实优化地区能源资源配置,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 《如何有序推进煤电机组掺烧生物质?》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8-06
    • 当前,我国燃煤机组掺烧 生物质发电 技术成熟度如何?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 煤电 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将对我国生物质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的《 煤电低碳化改造 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利用农林废弃物、沙生植物、能源植物等生物质资源,综合考虑生物质资源供应、煤电机组运行安全要求、灵活性调节需要、运行效率保障和经济可行性等因素,实施煤电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改造建设后,煤电机组应具备掺烧10%以上生物质燃料能力,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显著降低。 燃煤机组掺烧生物质发电,在提高生物质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可显著降低煤电碳排放,是推动实现煤电源头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当前,我国燃煤机组掺烧生物质发电技术成熟度如何?《方案》的发布又将对我国生物质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已有较成熟经验 作为天然的碳中和燃料,生物质资源具有零碳排放优势,且经资源化预处理后,燃烧热值相当于煤炭的2/3,在替代传统燃煤的同时,也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 据了解,我国已经有电厂开始尝试在燃煤机组中掺烧生物质。2005年12月,我国首个秸秆与煤粉混烧发电项目在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竣工投产。2012年,国电荆门电厂依托640兆瓦煤电机组建设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项目,折合生物质发电容量10.8兆瓦。 2017年底,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在全国启动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试点工作,五大发电集团以及地方电力企业积极参与,表现出极高热情。2022年,华能日照电厂680兆瓦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顺利完成试运行,这是国内首台大型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设计生物质发电容量34兆瓦。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副秘书长刘洪荣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燃煤机组掺烧生物质发电主要包括三种技术路线。第一种是生物质制粉直接掺烧;第二种是生物质气化后间接掺烧;第三种是与燃煤锅炉并联耦合发电。其中,前两种技术路线应用相对较多,但整体仍处于示范阶段。” “煤电机组掺烧生物质可最大程度利用电厂已有设施,因此改造工作量较小。与新建生物质电厂相比,可大幅降低投资。考虑到燃煤锅炉一般为大容量、高参数的电站锅炉,因此其发电效率也远高于传统生物质电厂。”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研究员黄中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我国在生物质掺烧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但燃煤锅炉掺烧生物质尚未展现出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技术应用的最主要障碍。 或面临原料竞争 据了解,我国生物质资源较为丰富,每年的产生总量约45.3亿吨。其中,农作物秸秆总量约7.9亿吨,畜禽粪便约30.5亿吨,林业废弃物约3.4亿吨,生活垃圾约3亿吨,其他有机废弃物约0.5亿吨。但目前能够进行能源化利用的生物质资源不足5亿吨,主要用于纯生物质发电、生物天然气等领域。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发布的《2024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生物质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4414万千瓦。其中,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最大,达2577万千瓦,占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的58%;农林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为1688万千瓦,占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8%;沼气发电装机容量约149万千瓦,占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 黄中指出:“我国可供使用的生物质主要包括秸秆、林木枝桠、林业废弃物、畜禽粪便、能源作物、市政污泥等。目前各行业对生物质资源的争夺较为普遍。其中,农业废弃物多作为造纸原料和畜牧饲料,林木枝桠和林业废弃物收储存在困难,畜禽粪便多用于制备沼气,专门用于燃煤锅炉掺烧的生物质资源有限。生物质资源分散,且自身能量密度、质量密度均较低,对于火电企业而言,生物质收集储存运输也较为困难,未来可能需要在能源作物上多下功夫。” “目前我国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以及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农作物主产区,而这些地区的煤电机组也比较集中。如果对这些区域的煤电机组实施掺烧生物质改造,势必会跟存量的纯生物质发电项目产生原料竞争。”刘洪荣指出,常规火电厂两台60万千瓦煤电机组,如果掺烧10%的生物质,意味着需要相当于能够提供12万千瓦功率的生物质,而一座纯生物质发电厂的装机规模一般在3万千瓦左右。这意味着,如果开展煤电机组掺烧生物质,相当于在一个地方突然增加4个纯生物质发电厂。当前已经有很多生物质相关企业抢原料、“吃不饱”,如果又来一个“大胃王”,未来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 需做好项目规划和协调 根据《方案》,到2025年,首批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全部开工,转化应用一批煤电低碳发电技术。《方案》提出,因地制宜实施生物质掺烧项目,所在地应具备长期稳定可获得的农林废弃物、沙生植物、能源植物等生物质资源。 在刘洪荣看来,煤电企业实施生物质掺烧,可能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掺烧技术和改造应用的成熟度问题;其次是燃料收、储、运体系的建立,因为农林生物质资源非常分散,收集难度较大,煤电企业可能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再次是生物质能量密度较低,季节性明显,是否有足够的储存场地也是一个问题。另外,对于掺烧10%生物质,如何界定和监管,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 针对可能面临的问题,黄中给出建议:“一是编写燃煤锅炉掺烧生物质可行技术指南,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经验;二是加快制订燃煤锅炉掺烧生物质的技术标准,规范检测、计量、核算、监督各环节,保证掺烧过程真实、准确,掺烧量可溯源、防篡改;三是做好燃煤锅炉掺烧生物质项目的规划和协调,既要避免电厂改造后‘无米下炊’,也要减少改造电厂之间‘哄抬物价’。” “第一,项目的实施要有步骤、有规划,进行充分调研。周边到底有多少生物质燃料用户?可收集生物质原料量是多少?这些问题必须提前了解清楚。否则,即使设备改造完了,也可能原料收不上来。当然,还要对燃料市场价格进行充分调研,对经济性做出评估。第二,可以联合生物质发电厂建立燃料供应体系。第三,要加强科技创新,比如生物质热解气化、生物质粉碎预处理等相关科技装备的研发与创新,提高掺烧比例和燃烧效率。第四,因地制宜进一步拓展原料来源。除常规农林废弃物和秸秆之外,还可以考虑有机工业废弃物,比如甘蔗渣、糠醛渣、酒糟、污泥等,但这也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掺烧燃料适应性。”刘洪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