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勇课题组在《Geoderma》和《JGS》发表土壤污染物刻画和污染成因探索的最新成果》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09-09
  •   1. 污染场地土壤复合型污染较为常见,但关于复合型污染物的三维精细刻画研究长期来受到3方面的制约:①关注污染物三维插值结果的可视化表征;②场地土壤质地对污染物刻画的影响和污染物各向异性特征;③污染场地具有“污染土体深,污染物空间变异大,钻井点位少”的特点。砷和多环芳烃是场地中常见的污染物,两者共存会引发毒性增强的交互效应,因此对这两类污染物复合的精细刻画对于修复方案的制定意义重大。本研究将Ordinary Kriging地统计方法与BP神经网络法结合,对研究区域关注的砷和4类多环芳烃的复合型污染场地土壤进行三维模拟,分析不同地层(Fig. 1)中5类关注污染物的赋存特征并进行三维可视化表征,定量化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识别污染物热点区。通过将BP神经网络的模拟结果与传统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简单空间几何范围叠加法进行比较,验证了BP人工神经网络在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程度的三维表征的可行性(Fig. 1)。本项研究可应用于对复合型污染场地的污染范围的三维精细刻画,为面向污染土壤测土配方精准靶向修复提供方法支撑。   

      2. 喀斯特地区复杂的自然地貌和人文环境交互,导致对该区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驱动机制尚不明确。将自组织神经网络(self-organizing map, SOM)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对喀斯特地区高密度采样土壤重金属污染数据进行空间聚类、解译和可视化,既保留数据的属性特征又保留数据的空间结构特征。SOM网络聚类的结果根据一定的准则进行污染分级,并结合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空间表达,为探索土壤污染发生机制提供图形化参考。通过分析该地区的重金属污染因子,本研究共识别出4类污染因子、11个高污染风险区 (Fig. 2)。这一发现可为土壤环境质量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指导,为进一步探索区域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和异常区重金属污染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研究成果发表在《Geoderma》和《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得到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XDA19040302)的资助。   

      1. Tao Huan, Liao Xiaoyong, Zhao Dan, et al. Delineation of soil contaminant plumes at a co-contaminated site using BP neural networks and Geostatistics[J]. Geoderma, 2019. DOI: 10.1016/j.geoderma.2019.07.036.   

      2. Liao Xiaoyong, Tao Huan, Gong Xuegang, et al. Exploring the database of soil environment survey using Geo-self-organizing-map : A pilot study[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9, 29(10): 1610-1624.

相关报告
  • 《发展土壤污染修复产业需练好内功》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12-17
    • “目前我国农用土壤修复技术日趋成熟,工业用地修复需求逐渐上涨,但修复效果参差不齐,制定规范化的技术标准将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下简称土壤所)所长沈仁芳日前在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上表示。 土壤修复技术逐步完善 20世纪60年代,氮磷钾等肥料被广泛施用于土地后,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污染的风险。而后随着农药的大面积施用、工业的排放,我国的土地污染问题逐渐显现。 2014年,当时的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土壤所研究员骆永明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介绍,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开展土壤污染与修复研究,针对农用土地修复发展出了化学控制/客土改良、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办法。“目前,人类共发现400余种超积累、高积累植物,伴矿景天就是其中一种,它能够快速吸收降低土壤有效态镉,一般耕种两季就能监测到镉含量明显下降。”骆永明说。 沈仁芳认为,从整体来看,农业用地重金属污染问题凸显并非源于含量增加,而是土壤酸化导致重金属活性增强。修复污染土地的同时,也要推广叶面施肥等管控技术,引导全国农民科学施肥。 针对工业发展等导致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鹏表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通常采用稳定化与固化技术、填埋、水泥窑焚烧等处理方式,土壤淋洗技术、针对挥发性重金属的热脱附技术也逐渐在开展使用。对比之前的处理方式,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前会进行细致的分析评估,耦合使用多种处理方法的趋势明显,效果也较好。 新型、复合污染物增加 土壤修复技术更新迭代的同时,我国的土地污染情况也在发生变化。2016年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天津及河北地区土壤有机污染物较重。按欧洲土壤质量标准,PAHs轻度污染占29.6%,中度污染3.3%,重度污染4.1%;3种以上有机物复合污染样点超过90%,呈现复合污染态势。 “农业、工业、油田、矿区土地单一污染向复合污染的转化,使得土地污染呈现出复杂性、滞后性、危害性、隐蔽性,而污染物与各地土壤环境混合又进一步增加了治理难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朱利中说。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土壤有机物物源解析技术,已证实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六氯丁二烯、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工业,农药、抗生素、零苯二甲酸酯主要来源于农业。 朱利中表示,已知化肥农药、污水灌溉、秸秆焚烧、干/湿沉降是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接下来急需进一步将研究细化,以探明我国土壤污染特征,在关键理论和适用技术上有所突破,减少土壤污染修复的不确定性。 据了解,为深入研究我国的土地污染问题,土壤所突破桎梏,引进国际人才。“我们引进人才注重综合实力和项目经验,其中一位专家在国外从事武器场地修复多年,当时并没有论文发表,但是经验丰富,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土壤修复领域的专家。”沈仁芳说。 据统计,“863”计划为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匹配的资源累计超过20亿,“973”计划中有11个与土壤污染相关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土壤污染与修复的自主项目接近1500个,国家对土壤修复技术研发支持的数量与力度逐年增加。 技术评价标准亟待制定 随着“净土计划”等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方案的启动,全国已建立9个重金属污染防治试点,推动了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专家提醒,关注产业发展的同时,还需练好内功,及时建立修复技术的评价标准。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土地污染修复技术的说明多针对自身技术,缺乏宏观视野,不能有效指导技术选择。 “国内的土壤修复技术越来越多,适用性各有不同,希望行业标准尽快出台,指导市场综合评价各技术在污染识别、修复效率、安全性、便利性等维度的优劣。”刘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骆永明也表示,这样的标准制定并非易事。“土地污染的发生和治理具有人为性和地域性,即便是相同的污染,因污染程度和地域的不同,也会影响治理技术的选择。”骆永明说。
  • 《农业重金属和新型污染物检测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4-12-23
    • 重金属、农药、化肥以及不断出现的新型污染物,侵蚀着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目前,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的“农业生境检测与修复技术研究”项目已在农业生境中重金属和新型等污染物检测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该项目开发出无固定化点靶标的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与信号表达技术,结合分子探和无固定化点靶标SELEX技术,开发出基于纳米金粒子聚集的共振散射信号表达技术等。该方法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对铅离子最低检测限远低于美国EPA和WHO对饮用水中铅最高含量标准,对汞离子、四环素、三价砷的最低检测限均低于美国标准,检测限低于国际食品最高标准检测浓度的2—50倍。相关成果发表在相关领域国际著名期刊上,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关注,获得高度评价。 结合纳米金烧制、金标抗体制备、试纸条组装以及免疫试纸条检测技术,项目组研制出快速检测各种农药的免疫金标试纸条产品,建立了吡虫啉、甲基毒死蜱、杀螟硫磷、水胺硫磷四个单通道农药金标试纸条检测体系,检测时间为5分钟。 国际农药免疫检测成本高、耗时长,课题组首次以抗吡虫啉、水胺硫磷、甲基毒死蜱的三种高效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结合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技术,研发出简易型农药三通道半定量免疫快速检测试纸条,检测时间为7分钟,在青菜、水和土壤的样品检测中,回收率大于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