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25日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过程分析》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3-28
  •  2020年3月25日,京津冀区域正在经历一次大气污染过程,部分城市出现短时重度污染。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及时跟踪污染过程发展,分析解读当前污染现状。  一、当前污染现状 “2+26”城市3月24–25日PM2.5浓度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3月24日下午至夜间,天津和唐山最先出现小时轻-中度污染,随后在偏东风和偏南风的共同影响下发展成为区域性污染。3月25日,京津冀中部总体为轻-中度污染,北京和廊坊出现短时重度污染;河北中南部的石家庄、邢台和山西中部的太原、阳泉等城市也出现了短时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截至3月25日12时,京津冀区域PM2.5小时浓度峰值为182微克/立方米(北京,3月25日10时)。  二、污染成因分析   从污染排放上看,近期各部门、行业逐步恢复正常生产,污染物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3月以来,区域内发电煤耗、钢铁行业高炉开工率、道路交通流量、工程机械开工率稳步上升,“2+26”城市一次PM2.5、SO2、NOx和VOCs等污染物排放水平较春节和疫情管控期间明显上升,3月中旬已基本恢复至春节前水平的80%左右,与2019年同期排放水平的差距也正在逐步缩小。 “2+26”城市春节前后一次PM2.5日排放量变化   从气象条件上看,北京及周边大气静稳,污染物沿偏东和东南通道传输的特征显著。从风场实况图来看,3月24日夜间至25日上午,京津冀中部受偏东风和东南风控制,污染物沿燕山山前和环渤海一带传输;另外,太行山-燕山交界处风速低于2米/秒,相对湿度达60%以上,区域内大量的污染物向此汇聚,叠加本地污染排放和化学转化,导致北京出现重污染天气,并成为本次过程中污染最重的城市。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对本次污染过程的分析解读,从污染来源上看,北京本地对PM2.5的贡献约占1/3,区域传输贡献约占2/3。其中,东南通道贡献占40%左右,偏东方向贡献占10–15%。 3月25日0时(左)和8时(右)京津冀区域风场实况 (来源:中央气象台)   从PM2.5组分特征上看,NOx向硝酸根离子的二次转化是PM2.5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PM2.5组分在线监测结果显示,北京的硝酸根离子占比高达50%,天津和唐山在40%左右,表明工业、机动车和燃气锅炉排放的NOx向硝酸根离子的二次转化,是推高PM2.5浓度的主要原因。此外,唐山的有机物占比达30%左右,仅次于硝酸根离子,而且其浓度变化趋势与元素碳一致,表明一次排放的有机颗粒物也对PM2.5浓度上升有显著贡献。 3月24–25日京津冀区域典型城市PM2.5组分浓度变化 (注:北京市碳质组分监测数据缺失,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三、空气质量预报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最新空气质量预报结果,3月26–27日,受偏北冷空气和可能的降水过程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优-良为主,其中北京3月26日凌晨预计可转优-良水平;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可能出现轻度污染;受区域传输影响,26日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可能出现短时中度污染。28–30日,区域受偏南气流控制,扩散条件转差,区域北部和山东东部以优-良为主,其它地区以良-轻度污染为主;其中,30日区域中部城市可能出现中度污染。污染时段,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和PM10。

相关报告
  • 《2020年3月24–25日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过程分析(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_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0-04-03
    • 2020年3月25日,京津冀区域正在经历一次大气污染过程,部分城市出现短时重度污染。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及时跟踪污染过程发展,分析解读当前污染现状。  一、当前污染现状 “2+26”城市3月24–25日PM2.5浓度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3月24日下午至夜间,天津和唐山最先出现小时轻-中度污染,随后在偏东风和偏南风的共同影响下发展成为区域性污染。3月25日,京津冀中部总体为轻-中度污染,北京和廊坊出现短时重度污染;河北中南部的石家庄、邢台和山西中部的太原、阳泉等城市也出现了短时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截至3月25日12时,京津冀区域PM2.5小时浓度峰值为182微克/立方米(北京,3月25日10时)。  二、污染成因分析   从污染排放上看,近期各部门、行业逐步恢复正常生产,污染物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3月以来,区域内发电煤耗、钢铁行业高炉开工率、道路交通流量、工程机械开工率稳步上升,“2+26”城市一次PM2.5、SO2、NOx和VOCs等污染物排放水平较春节和疫情管控期间明显上升,3月中旬已基本恢复至春节前水平的80%左右,与2019年同期排放水平的差距也正在逐步缩小。 “2+26”城市春节前后一次PM2.5日排放量变化   从气象条件上看,北京及周边大气静稳,污染物沿偏东和东南通道传输的特征显著。从风场实况图来看,3月24日夜间至25日上午,京津冀中部受偏东风和东南风控制,污染物沿燕山山前和环渤海一带传输;另外,太行山-燕山交界处风速低于2米/秒,相对湿度达60%以上,区域内大量的污染物向此汇聚,叠加本地污染排放和化学转化,导致北京出现重污染天气,并成为本次过程中污染最重的城市。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对本次污染过程的分析解读,从污染来源上看,北京本地对PM2.5的贡献约占1/3,区域传输贡献约占2/3。其中,东南通道贡献占40%左右,偏东方向贡献占10–15%。3月25日0时(左)和8时(右)京津冀区域风场实况 (来源:中央气象台)   从PM2.5组分特征上看,NOx向硝酸根离子的二次转化是PM2.5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PM2.5组分在线监测结果显示,北京的硝酸根离子占比高达50%,天津和唐山在40%左右,表明工业、机动车和燃气锅炉排放的NOx向硝酸根离子的二次转化,是推高PM2.5浓度的主要原因。此外,唐山的有机物占比达30%左右,仅次于硝酸根离子,而且其浓度变化趋势与元素碳一致,表明一次排放的有机颗粒物也对PM2.5浓度上升有显著贡献。3月24–25日京津冀区域典型城市PM2.5组分浓度变化 (注:北京市碳质组分监测数据缺失,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三、空气质量预报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最新空气质量预报结果,3月26–27日,受偏北冷空气和可能的降水过程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优-良为主,其中北京3月26日凌晨预计可转优-良水平;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可能出现轻度污染;受区域传输影响,26日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可能出现短时中度污染。28–30日,区域受偏南气流控制,扩散条件转差,区域北部和山东东部以优-良为主,其它地区以良-轻度污染为主;其中,30日区域中部城市可能出现中度污染。污染时段,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和PM10。 
  • 《2020年京津冀区域LNG供需情况分析》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1-03-03
    • 过去五年,京津冀鲁LNG工厂产能平均增速为75%。2014年以前,中国LNG工厂生产利润基本在1000-1500元/吨以上,市场投资热情高涨,霸州华气、张家口国储等液化工厂均在2013年投产,自2013年7月10月开始,发改委将天然气区分为存量气和增量气,并分别对存量气和增量气价格进行了上调,导致LNG工厂生产利润大幅降低。2014年LNG工厂产能增速为123%,仍旧保持较高增速,主要原因为彼时投产的LNG工厂均已在前期开工建设。进入2015年以后常规气气源价格持续走高,LNG工厂连续两年加工利润低迷,常规气制LNG市场投资热情转淡。非常规气制LNG 开始起色,迁安翅冀、枣庄薛能等LNG工厂都是在2015年后投产。河北地区凭借境内较大的焦化产能,在近几年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焦炉煤气制LNG的产地。 2020年京津冀地区接收站共进口LNG1430.337万吨,占到全国LNG总进口量的22.1%。其中,中石化天津进口量为605.97万吨,在三站中占比为42%,占比最大,其次为中石油曹妃甸接收站,接收量为435.11万吨,占比为31%,国网天津2020年共接收LNG389.29万吨,占比为27%。分月来看,4月份和9月份接收量处于全年低位。受到疫情影响,国内经济运行速度放缓,天然气下游需求降低,加上供暖结束,接收站进口量降低。9月份处于传统LNG需求淡季,接收站船期安排较少。10月份供暖季开始后,国内天然气需求出现缺口,接收站加大进口量,进口量不断攀升。2020年,京津冀接收站共计通过槽车出货313405车,约合689.49万吨,槽批出货量约占接收总量的48.2%。分月来看,2月份槽批出货较差,由于春节及疫情影响,下游需求降至低谷,3-4月份需求逐步恢复,后出货量基本平稳。至11月份,由于国内天然气供应缺口显现,曹妃甸接收站由于承担保供任务,减少槽批出货,加大气化返输量。2020年,京津冀地区LNG工厂出货总量为46697车,约合102.73万吨。由于区内多焦炉煤气工厂,工厂开工受到气源影响较小,整体开工较为平稳,出货量也在3000-4000车/月震荡。3月份由于国产价格较低,出货量在年内处于高位。 2020年,京津冀地区LNG消费总量为546.58万吨,较2019年大幅增加54.1%。其中,河北省增幅最大,达到了66.9%。2020年,大部分时间LNG市场处于极低价格运行状态,利好下游市场培育,尤其是工业用户,由于相较管道气,LNG经济性较为明显,故双气源用户倾向于选择LNG进行使用,LNG工业领域消费量增加;2020年民用“煤改气”大幅推进,河北地区“气化农村”成果显著,民用气量也有明显提升。但北京地区2020年消费量较2019年下降。2020年,北京地区LNG消费量为26万吨,较2019年降低18.8%。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市区内天然气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城市管网覆盖率提高,LNG替代率下降导致消费量降低。天津市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为89万吨,较2019年增加25万吨,增幅为36.2%。得益于LNG的高经济性和民用“煤改气”,2020年天津区内民用需求和工业需求均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