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开辟出稀土材料体积坍缩现象研究新途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11
  • 由于缺乏对稀有元素电子结构内部信息的直接探测,科学家在解释稀土材料中体积坍缩现象的理论模型存在很大的争议。对稀土材料中体积坍缩现象的认识仍然是稀土基础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难题。12月10日,记者从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丁阳研究员带领团队选取代表性的元素铈(Ce)作为研究对象,借助高压非弹性共振X射线散射技术直接研究铈金属,取得新突破。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知名的核心期刊《物理化学快报》(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据介绍,他们成功探测到了铈的未占据4f态在体积坍缩过程中变化。结合理论计算,他们发现4f—5d近藤耦合的微小变化可以很好地描述体积坍缩过程中光谱的重分布,而哈伯德模型中相邻原子间的杂化作用似乎不大。他们的研究首次提供了实验证据,为系统研究稀土材料的体积坍缩现象开辟了一条有希望的新途径。

    “ 铈金属的晶格结构和电子结构都很简单,是研究体积坍缩现象的一个理想材料。由于技术上的种种限制,以前关于研究稀土材料的高压光谱实验,像吸收谱、发射谱等,得到费米面附近的4f电子结构信息非常有限。”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陈碧娟博士介绍。

    “研究稀土元素在高压下体积坍缩现象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如何在高压下直接测量未占据4f态的信息,我们第一次实现了这个可能性,也为研究稀土材料的体积坍缩、价电子跃迁和量子临界涨落等开辟了新机会。”丁阳说。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创造迄今最大磁场 为材料科学及核聚变研究开辟新途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9
    • 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日前创造了最大的室内磁场纪录——根据磁场强度的标准单位测量,这是一个高达1200特斯拉的磁场。科学家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可能为材料科学及核聚变能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相比之下,这一特大磁场的强度比现代医院核磁共振成像机器所使用的巨大强力磁体产生的磁场强度高出了400倍,同时它比地球自身的磁场强度高出了5000万倍。 科学家之前曾在户外试验中使用化学炸药生成了更强的磁场,但这一新的世界纪录是以一种可控的方式在室内产生的磁场。这种更加全面的控制意味着这一发现可能会在固态物理研究方面开辟新的领域,或许可以让科学家达到所谓的“量子极限”,即物质中的所有电子都被限制在最低基态的一种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奇异的量子现象。 研究人员指出,强磁场对核聚变反应堆也会产生影响,这是有关未来丰富的清洁能源的一个潜在来源的诱人愿景。而为了达到量子极限或维持核聚变,科学家认为可能需要1000特斯拉或更高的磁场强度。 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科学仪器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这一创造新的世界纪录的试验。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中村正介说,这项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并“推动了超高磁场的极限”。 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磁场不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但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磁场具有波粒的辐射特性。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场作为媒介的,所以两磁体不用接触就能发生作用。由于磁体的磁性来源于电流,电流是电荷的运动,因而磁场是由运动电荷或电场的变化产生的。
  • 《科学家为设计手性发光材料提供途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1
    •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段鹏飞团队和刘鸣华团队合作,在同一个体系中实现了手性和激发态能量转移调控的双重圆偏振发光。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   具有圆偏振发光(CPL)特性的材料在显示、信息加密、存储、光电器件以及不对称光催化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如何能够构筑发射方向可控兼具高发光不对称因子一直是CPL研究领域中的前沿挑战。   研究人员设计合成一种含有手性谷氨酰胺衍生物的凝胶因子,发现该凝胶因子可以自组装形成手性螺旋纳米纤维结构,并且表现出超分子手性和CPL特性。当将非手性的染料掺杂到凝胶体系中,染料和凝胶因子可以共组装形成纳米螺旋结构。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合成了手性凝胶因子和非手性的敏化剂。在两者形成的共组装体中,手性从凝胶因子传递到非手性敏化剂,而在激光激发下,实现了手性和能量在给体和受体分子之间的双向传递过程,在同一体系中实现了手性和激发态能量转移调控的双重圆偏振光发光,为设计新型手性发光材料提供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