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利用土地品种多样性促进小麦育种》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22
  • 2024年6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程时锋团队联合国内外优势单位在Nature发表了题为Harnessing Landrace Diversity Empowers Wheat Breeding的研究论文。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极端恶劣环境日益频发、小麦新品种培育的遗传增益效应逐渐减缓等一系列挑战,科学家们需要寻找提高小麦产量、品质、抗逆性和适应性的有效途径,以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挖掘和利用小麦的遗传和表型多样性,开发高效精准的表型鉴定、基因发现和育种应用的小麦基础科研资源和技术平台,是突破小麦育种障碍、开展小麦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并培育新一代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必然之路。

    该研究引进了英国John Innes Centre研究所保藏的百年前收集的来自世界三十多个国家的全套小麦种质资源(827份A.E. Watkins小麦地方品种和220份全球现代品种),开展了小麦群体全基因组变异图谱构建、大规模的表型鉴定、遗传作图群体构建,以及挖掘了控制137个性状背后的侯选基因、单倍型和相关变异等系列工作。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682-9
相关报告
  • 《《Nature Communications》“增加农业植物多样性可促进土壤固碳”》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03
    • 9月,瑞士苏黎世大学联合巴黎萨克雷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开展了关于增加农业植物多样性可促进土壤固碳的研究“Plant diversity drives positive microbial associations in the rhizosphere enhancing carbon use efficiency in agricultural soils”。该研究调查了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增加植物多样性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考察了根系微生物的生长、群落结构和碳利用效率对植物物种的响应。结果表明,增加植物多样性加强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内的正关联,增加植物生物量并改善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土壤中的碳储存,提高农业土壤的固碳潜力。
  • 《退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19
    • 10月,普林斯顿大学、肯特州立大学等机构利用1987年至2017年四大洲11个地点的年度土地覆盖图,对1322种鸟类和哺乳动物物种的栖息地变化进行了估算。发现退耕增加了大多数鸟类(62.7%)和哺乳动物物种(77.7%)的栖息地,但如果没有复耕,受益的鸟类(74.2%)和哺乳动物(86.3%)比例将更高。因此,如果要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就必须限制复耕并减少额外的栖息地丧失。相关成果以Biodiversity consequences of cropland abandonment发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