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作发现项链状超导磁通态》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2-12
  • 当磁场进入第二类超导体的时候,会形成量子化的磁通涡旋,每一根磁通涡旋的磁通量是Φ0=h/2e=2.07*10-15韦伯。

    超导态的准粒子会受到磁通涡旋电流的约束,形成磁通束缚态,其能级是分立的(如图1a所示);在通常情况下,磁通束缚态会表现为具有旋转对称性的环状态密度分布,且环的半径随着能量的增加而增大(图1b-d)。最近,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闻海虎、杨欢团队与王强华、王达团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向涛、罗会仟和李世亮团队合作,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铁基超导体KCa2Fe4As4F2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项链状磁通态,其态密度在环向上出现了周期约为π/kF的振荡(图1e-g),他们把这种全新的磁通态称为项链状磁通态。通过理论计算,他们发现这种现象是准粒子与杂质散射的结果:杂质散射会诱导具有角动量相反的两种准粒子束缚态之间的相干,从而形成类似驻波的空间振荡。

    该工作报道了一种全新的磁通束缚态,为理解超导准粒子的本质和磁通的性质提供了重要新线索。

    图1a展示了理论预期的磁通束缚态能级示意图,具有相反角动量(±l)的束缚态波函数在空间上重合,当杂质引起束缚态之间散射时,它们之间的干涉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相反的角动量意味着这两个态可以看作是两个反向的行波,其干涉就会产生驻波,出现沿着环向的振荡。图2d-f展示了二能级近似(只考虑±l 能级耦合)下的计算结果,很好地再现了实验中观察到的环向态密度振荡。严格对角化的计算结果如图2g-i所示,计算得到的磁通半径和振荡次数定量与实验结果相符。

    图1.(a)磁通束缚态能级示意图。(b-d)常规磁通附近的局域态密度随能量变化的计算结果。(e-g)KCa2Fe4As4F2上测量到的磁通附近的局域态密度

    图2.(a-c)实验测量到的项链状磁通态。(d-f)二能级近似的计算结果。(g-i)严格对角化的计算结果

    虽然项链状磁通态是第一次被观测到,以前的所有理论也没有预言这种新的磁通态,但它并非一种偶然现象,理论上讲应该普遍存在于第二类超导体中的。要清晰观察到这种项链状磁通态材料的费米波矢kF、杂质分布密度和散射势强度要满足一些条件:首先,kF必须比较小,相应的环向振荡周期(也称准粒子波长)π/kF才比较大,当对应一定能量的态密度环的周长是此波长的几倍到十几倍的时候,此振荡才在实验上分辨出来。通常超导体的费米能非常大,准粒子波长非常小,因此在态密度环上面的振荡可达几百甚至上千个,所以无法观测到。只有在费米能很小和杂质密度和散射势大小都比较合适时,才有利于项链状磁通的观测。这种全新型磁通态的观测将有利于人们对于非常规超导凝聚体的深入理解,并推动这个方面的研究。

  • 原文来源:https://journals.aps.org/prx/pdf/10.1103/PhysRevX.15.011027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多个深海新物种及新记录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01
    • 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发布了一系列报道的文章,发布了一系列的文章,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欧洲、海洋和海洋学的期刊,并在不久前发布了一系列海蛇尾文章。 蛇尾是中多种不同种类的皮类动物,多种类动物,在100种已知的品种中,在各种不同的品种中,品种繁多,品种繁多,海洋海洋在海洋中广泛存在较之于浅海,受到限制与近距离的限制,人们对深海的深海认识,深入了解这片海域的生物类群的影响。 研究蛇组针对2016-2021年通过深海勇士号载人深器,在南海、太平洋等分子的深海尾样本,进行形态学和系统学研究,鉴定出4个目、7个科、有3种新人在深海或西北地区共有3个新的尾端研究人员分别进行了6个描述和研究。 有6个新人以深海勇士号在南海或西北地区进行了探索)同时,人类对蛇尾蛇的这些重要线索(新种),北极的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蛇尾和太平洋的蛇尾和深海尾等几种重要的数据记录。类群的分类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为这些类群中深海蛇尾的分类和形态鉴定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剖析。 论文信息:   Nethupul H , St?hr S, Zhang H * (2022). 南海深海海蛇尾(棘皮动物门:蛇尾鱼科)新种、重新描述和新记录,形态学和分子学综合方法。欧洲分类学杂志,810 (1), 1-95。https://doi.org/10.5852/ejt.2022.810.1723。  Nethupul H , St?hr S, Zhang H * (2022). 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山的Euryalida目(棘皮动物纲,蛇尾纲),新种和新记录。动物园钥匙 1090:161–216。/https://doi.org/10.3897/zookeys.1090.76292。  Nethupul H , St?hr S, Zhang H * (2022). Ophioplinthaca Verrill综述,1899 年(棘皮动物纲,蛇尾蛇总科,蛇尾蛇科),蛇尾蛇和蛇尾蛇新种的描述,以及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新记录。动物园钥匙 1099:155–202。https://doi.org/10.3897/zookeys.1099.76479。
  •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研究团队发现全新的二维层状材料家族》

    • 来源专题:后摩尔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08-31
    • 据科学网8月16日报道,《科学》杂志近期在线发表了新型二维材料方面的最新进展——二维层状MoSi2N4材料的化学气相沉积,该进展的研究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炭材料研究部。 据了解,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范德华层状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学、光学、力学、热学等性质,在电子、光电子、能源、环境、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广泛研究的二维层状材料,如石墨烯、氮化硼、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黑磷烯等,均存在已知的三维母体材料。探索不存在已知三维母体材料的二维层状材料,可极大拓展二维材料的物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2015年,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任文才、成会明团队发明了双金属基底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制备出了多种不同结构的非层状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晶体,如正交Mo2C、六方WC和立方TaC,并发现超薄Mo2C为二维超导体(Nature Materials, 2015)。然而受表面能约束,富含表面悬键的非层状材料倾向于岛状生长,因此难以得到厚度均一的单层材料。 该团队最近研究发现,在CVD生长非层状二维氮化钼的过程中,引入硅元素可以钝化其表面悬键,从而制备出一种不存在已知母体材料的全新的二维范德华层状材料MoSi2N4,并获得了厘米级单层薄膜。单层MoSi2N4包含N-Si-N-Mo-N-Si-N 7个原子层,可以看成是由两个Si-N层夹持单层MoN(N-Mo-N)构成。采用类似方法,还制备出了单层WSi2N4。 在此基础上,他们与金属所陈星秋研究组和孙东明研究组合作,发现单层MoSi2N4具有半导体性质(带隙约1.94 eV)和优于MoS2的理论载流子迁移率,还表现出优于MoS2等单层半导体材料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并通过理论计算预测出了十多种与单层MoSi2N4具有相同结构的二维层状材料,包含不同带隙的半导体、金属和磁性半金属等。 该工作不仅开拓了全新的二维层状MoSi2N4材料家族,拓展了二维材料的物性和应用,而且开辟了制备全新二维范德华层状材料的研究方向,为获得更多新型二维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论文信息: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4/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