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蛋白质亚单位疫苗的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 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3-09-12
  • 结核病(TB),又称“白色瘟疫”,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结核病的死亡率是所有单一传染病中最高的。疫苗接种被认为是控制结核病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尽管卡介苗(BCG)疫苗在预防成人结核病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它是目前唯一获得许可的结核病疫苗。最近,随着生物信息学和结构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筛选和优化结核分枝杆菌的保护性抗原,蛋白亚单位疫苗的巨大潜力正在被开发。通过融合来自结核感染不同阶段的免疫显性抗原获得的多阶段亚单位疫苗正被用于预防和治疗结核。此外,新型佐剂的发展弥补了免疫原性的不足,这有助于亚单位疫苗的蓬勃发展。随着动物模型发展的进步,临床前疫苗保护评估变得越来越准确。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蛋白亚单位结核疫苗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优化可能根除结核的蛋白亚单位疫苗提供参考。
相关报告
  • 《用于全球蛋白质功能及免疫原性研究的结核分枝杆菌全蛋白质组芯片研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3-20
    • 就在几年前,人们普遍认为结核病这一古老而又新发的传染病即将成为继天花之后第二种被彻底消灭的疾病。然而,数年过去了,结核病却重新成为了我们的心腹大患,持续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疫苗使用近百年,保护率和保护期受到质疑;二是现有主要药物使用历史已约半世纪,耐药性日趋严重;三是诊断缺乏标识物,检出率低。因此,如何能够迅速检测诊断结核病病原体已经成为摆在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基于此,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东体必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的学者和临床专家们合作构建了首张结核分枝杆菌全蛋白质组芯片,其相关成果于2014年12月11日在线发表于Cell Reports杂志上。 该项研究构建的蛋白质组芯含有4262个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阅读框架编码产物,覆盖其基因组编码蛋白质的95%,可用于全局性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以研究人免疫细胞-结核杆菌的互作机制;小分子与蛋白相互作用分析,以进行药物靶标的全局性发现;高通量血清分析,以系统性地进行结核病诊断生物标识物的发现。 此外,文章基于该芯片分析了蛋白激酶PknG及小分子C-di-GMP的相互作用蛋白,发现结核杆菌的鼠李糖通路可能会受到以上两个分子的同步调控,并且还利用芯片发现了14个可以区分结核病人和治愈者的标识蛋白。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质组芯片为结核病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可以系统性发现新的免疫原和标识物,从而发展新型高效疫苗、新药和新的检测技术,是结核病基础研究强有力的新方法学平台。   该项研究历时五年完成,得到了国家“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支持。
  • 《疫苗接种途径对非人灵长类结核病动物保护水平的影响作用》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6-12-01
    • 结核病仍然是全球范围内一个主要的健康问题,在2014年造成150万人死亡。为了对结核进行遏制,目前已有一些结核候选疫苗处于不同的测试阶段。为了明确接种途径在抗结核免疫应答和抵御结核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来自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及丹麦国立血清研究所的学者们通过鼻内、皮下及雾化吸入3种途径对食蟹猴接种混合新型佐剂(CAF09)的蛋白亚单位疫苗(H56),其相关成果于2016年5月1日发表在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 研究采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对接种过程中及接种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样本的免疫原性进行检测,采用血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样本对经结核杆菌感染的食蟹猴的免疫回忆应答状况进行评估,采用串行PET-CT扫描对感染过程中的肺部炎症进行追踪,采用尸检法对结核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三种接种途径于接种后血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样本中产促炎性细胞因子的T细胞数量均升高,但通过雾化吸入方式接种的食蟹猴会在第三次接种后更早产生对气道的T细胞记忆功能;受结核杆菌感染后,PET-CT扫描发现经雾化吸入方式接种的食蟹猴发生炎症的次数要少于其它接种方式和未接种组;尸检发现,雾化吸入组与对照组相比,二者的大体病理和总细菌载荷量相似,但前者细菌清除率和肉芽肿中产T细胞的IFN-γ数量均高于后者。 综上所述,疫苗接种途径会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及疾病严重程度,其中雾化吸入方式的免疫效果更好,因此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雾化吸入结核疫苗的有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