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源”地区冰川科考发现冰崩研究新线索》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发布时间:2017-11-06
  • 近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展开。科考队成功钻取阿汝冰川冰芯和阿汝错湖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过去几百年的气候环境变化,为冰崩现象研究提供新线索。

      据“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邬光剑介绍,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科考队从阿汝冰川海拔6150米处钻取一根55米长的透底冰芯,同时在该冰川补给的阿汝错钻取两根湖芯,长度分别为9.2米和8.2米。初步推断,冰芯和湖芯记录至少可以回溯上百年。

      记者了解到,2016年,阿汝地区先后发生过两次冰崩事件。在此之前,冰崩是否还有发生的历史?如果发生过,发生时的气候环境条件是什么?这些都是“河湖源”地区冰川科考想要解答的问题。该考察结果对于理解冰崩的产生机制以及预测当地冰川的未来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邬光剑介绍,除了在阿汝地区的冰崩研究外,此次冰川考察还包括在杰玛央宗冰川(雅鲁藏布江源头)和纳木那尼冰川考察冰川消融和冰川融水对河流上游径流的贡献,以及在西昆仑的古里雅冰帽观测冰川近期变化等任务。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南极海冰是引发冰河时代的关键》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9-10-30
    • 多年以来,我们就知道地球的气候就像一台巨大的鲁伯·戈德堡机器:拉动一个杠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事件。 然而,驱动这些变化的许多步骤仍然笼罩在不确定性中。 阿斯特说:“该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仍然是导致地球周期性地循环进出冰河时期的原因。”马尔特·詹森(Malte Jansen)教授在芝加哥大学的研究旨在发现和理解构成全球气候的过程。 “我们非常有信心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碳平衡必定发生了变化,但我们还不知道如何或为什么。”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扬森和前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爱丽丝·马佐奇(Alice Marzocchi)提出了气候的初始变化如何引发一系列导致冰河世纪的事件。他们的模型表明,在较冷的气候下南极海冰的增加如何触发变化的瀑布,这可能有助于将全球气候推向冰川期。 地球气候的责任(或责备)由土地,生命,大气和海洋共同承担。元素以缓慢的舞蹈在所有四个元素之间来回移动,这使地球已经可以居住数十亿年了,但是随着元素在一个或多个位置中积累,会改变气候。 例如,我们目前正处于冰河时代之间。在过去的两年半中,冰川定期覆盖地球,然后退缩。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拼凑有关这种冰河过程如何工作以及如何触发的线索。地球轨道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导致一些冷却。詹森说,但是仅靠这一点是行不通的。为了应对随后的降温量,气候系统将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伴随变化。 詹森说:“最合理的解释是,碳在大气和海洋之间的分配方式有所变化。” “关于这种情况如何发生的想法不乏,但还不清楚它们如何相互融合。”模拟不同意,并且没有一个与科学家可获得的地质证据完全一致。 在詹森(Jansen)几年前发表的一项研究的基础上,詹森(Jansen)和马佐奇(Marzocchi)提出了冰川过渡如何进行的模型。 在他们的照片中,大气层降温到足以使南极海冰开始形成。詹森说:“南极洲周围的南大洋在海洋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它是一个深水上升到地表然后再次消失到深渊的区域。” “结果,南极海冰增加造成了严重后果。” 冰盖改变了海洋的循环,但实际上也阻止了海洋与大气交换二氧化碳。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碳被吸入深海并停留在那里。大气中较少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的逆转,从而使地球变凉。 “这表明这是一个反馈回路,”现任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研究科学家马佐奇说。 “随着温度下降,更少的碳释放到大气中,从而触发更多的冷却。” 该解释与过去气候的证据相吻合,这些气候来自沉积物,珊瑚礁和冰川核心样本等来源。 Marzocchi说:“令我惊讶的是,增加的存储量中,有多少可以单独归因于物理变化,而南极海冰覆盖是关键因素。”在考虑生物生长变化之前,仅物理作用就占了认为已发生的二氧化碳减少量的一半左右。 科学家们说,这一结果是了解地球气候在长期范围内如何运作的又一步。 马佐奇说:“海洋是整个地质时期最大的碳储集层。” “因此,研究海洋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模拟未来的环境变化。”
  • 《长江科学院江源科考队首次在海拔5300m以上的岗加曲巴冰川前沿发现高原鳅属鱼类》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6-13
    • [ 稿件来源:水资源所 作者:水资源所 发布时间:2017-6-12 ]   为深入了解三江源生态环境状况,继2012年以来历年科学考察的基础上,2017年5月31日至2017年6月7日长江科学院、青海水利厅和青海大学共同组织多学科的综合科考队,对长江正源沱沱河、南源楚玛尔河和澜沧江源的水文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河流水系、水生生物和底栖生物、冻土冰川和地形地貌等方面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   期间6月5日清晨,科考队从青藏公路109国道沱沱河站(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出发赶往格拉丹东雪山地区的岗加曲巴冰川。格拉丹东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唐古拉山中段,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岗加曲巴冰川,格拉丹东雪山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藏语意为“在高高的山冈上雪水在此汇集”,该冰川坐落于格拉丹冬雪山东坡,是长江源头最雄伟的冰川。   中午1点左右到达格拉丹东雪山下的砾石滩(海拔5200m),科考队员下车徒步行走6.5km左右,历时3.5小时才到达岗加曲巴冰川前沿(海拔5350~5500m),并立即开展了相关的科学考察活动。   科考队队员在岗加曲巴冰川前沿冰雪融化形成的溪流中,惊喜地发现一条长约6cm的高原鳅属鱼,如图1~图3所示。这是长江科学院多年江源科考以来,首次在海拔5300m以上的冰雪融化的溪流中发现高原鳅属鱼类,也印证了高原鳅属鱼类对高海拔高原环境的极强适应性。现阶段已发现的位于青藏高原的高原鳅种类有几十种,此次发现的高原鳅鱼经初步判断属于长鳍高原鳅。 图1 格拉丹东雪山岗加曲巴冰川前沿-溪流所在地,海拔5350m左右(许继军拍摄) 图2 清澈溪水中的高原鳅属鱼(许继军拍摄) 图3 高原鳅属鱼放大版(许继军拍摄)   注:高原鳅属,Triplophysa,隶属于鲤形目鳅科Cobitidae条鳅亚科Nemacheilinae,是条鳅亚科中最大的类群,也是条鳅亚科鱼类中适应于青藏高原高寒环境的一个特殊类群,它和鲤科裂腹鱼亚科鱼类一起构成了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主体,高原鳅属现知约有100个种和亚种,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多生活于溪流缓流或浅水多砂砾及水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