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专家在《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第2期发文《土壤环境大数据:构建与应用》,文章阐明我国土壤环境大数据发展的数据基础与瓶颈问题是什么?提出了土壤环境大数据系统的构建方法与技术流程。
文章阐述了土壤环境大数据特点: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慢、波动小,污染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公众没有直接的感官判断能力,也难以进行自动在线监测,人工采样监测的成本更高,因此,在预报预警方面难度较大。但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特点也为大数据发展提供了另一个优势,即针对土壤环境的“源-汇”特性,探索土壤环境质量与各种影响因子的因果关系,通过多元化数据,如整合区域内污染源空间分布数据、污染物排放类别与总量数据、污染扩散的多维途径、环境的消纳能力与空间差异,以及与环境质量相关的背景值图集、各种遥影像资料等,建立基于时空的多维大数据模型。
根据土壤环境大数据的特点,作者提出了以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大数据系统的技术路线图,如下图所示:
作者建议统筹建立土壤环境大数据云平台、管理平台和专题应用平台,提供面向区域尺度土壤环境管理、多主体跨介质协同治理和农产品安全保障的公共服务与创新应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