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与土壤环境研究所》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 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11-10-19
  • 地下水与土壤环境研究所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地下水与土壤环境科学前沿,开展水体和场地污染控制与修复、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劣质地下水净化等领域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研究,揭示地下水系统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污染物输移过程,构建污染场地生态毒性与风险表征的方法体系,制定污染场地评价和修复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研发复合功能材料和设备。研究所致力于地下水与土壤环境领域的课程体系完善和教材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性成果,推动地下水与土壤环境学科发展,支撑我国水体与土壤环境保护重大科学决策和工程建设。
  • 原文来源: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env/6321/2011/20110120095711342293329/20110120095711342293329_.html
相关报告
  • 《土壤环境基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来源专题:化肥农药减施增效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5-22
    •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土壤环境基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综述文章,土壤环境基准是指土壤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或者超过这个剂量或浓度就对特定对象产生不良或有害的效应,是土壤标准制修订、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控制的重要科学依据。该论文综述了发达国家土壤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对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 我国现有的关于土壤环境基准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土壤环境污染物的背景调查和通过土壤动物及植物的毒性实验而获得的生态毒理学数据。根据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在研究土壤环境基准时,应将土壤与各个介质关联起来,除了关注土壤生物安全、保障土壤生态安全外,还应综合考虑土壤污染对大气环境、地表径流及地下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制定满足我国实际需要、适用于我国各地区的使用的科学合理的土壤环境基准值,更好地指导我国土壤环境标准的制定及管理和决策。
  • 《土壤环境大数据:构建与应用 》

    • 来源专题:化肥农药减施增效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3-13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专家在《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第2期发文《土壤环境大数据:构建与应用》,文章阐明我国土壤环境大数据发展的数据基础与瓶颈问题是什么?提出了土壤环境大数据系统的构建方法与技术流程。 文章阐述了土壤环境大数据特点: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慢、波动小,污染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公众没有直接的感官判断能力,也难以进行自动在线监测,人工采样监测的成本更高,因此,在预报预警方面难度较大。但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特点也为大数据发展提供了另一个优势,即针对土壤环境的“源-汇”特性,探索土壤环境质量与各种影响因子的因果关系,通过多元化数据,如整合区域内污染源空间分布数据、污染物排放类别与总量数据、污染扩散的多维途径、环境的消纳能力与空间差异,以及与环境质量相关的背景值图集、各种遥影像资料等,建立基于时空的多维大数据模型。 根据土壤环境大数据的特点,作者提出了以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大数据系统的技术路线图,如下图所示: 作者建议统筹建立土壤环境大数据云平台、管理平台和专题应用平台,提供面向区域尺度土壤环境管理、多主体跨介质协同治理和农产品安全保障的公共服务与创新应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