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学家研发出环保且适用于多传感器的陶瓷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09
  • 作为国际科学家团队的一员,南乌拉尔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成了适合于制造压力,温度,电场和磁场传感器的陶瓷材料。该材料对环境更加友好,属于多铁性合金。

    环保传感器材料

    材料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旨在研究多铁性材料的性质和结构。这些材料同时具有磁和电有序性,因此可以通过磁作用控制其电性能,反之亦然。

    对于大规模生产,当今的主要目标是找到一种廉价且方便的材料,该材料具有磁电相互作用,极化,磁化强度,同时又符合环境标准。许多现代材料都含有铅,但其广泛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并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南乌拉尔州立大学从事现代材料开发的科学家认为,基于铋铁氧体的陶瓷可以满足现代要求。陶瓷形式的材料的制备使得可以相对快速地合成具有起始离子的各种化学取代的组合物,并评估化学取代对这种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由SUSU德米特里·卡尔平斯基,谢尔盖·特鲁汉诺夫(Sergey Trukhanov)和阿列克谢·特鲁汉诺夫(Alexei Trukhanov)组成的研究小组,用铋铁氧体(BiFeO3)的材料(最有前景的多铁性化合物之一)代替铁和铋离子,研究了BiFeO3-BaTiO3陶瓷的结构相变,发现材料的性能如何根据结构变形的类型而变化。获得的数据将允许开发基于复杂氧化物系统的新功能材料。

    “我们使用创新的化学替代方案来合成材料。化学成分的选择使合成具有所谓亚稳态结构态的陶瓷成分成为可能。这些材料对外部因素(例如温度,电势和温度)高度敏感。磁场和压力。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被用来作为外部影响的传感器”,在高级研究员材料科学,物理和材料的化学性质的部门(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学院,工程学院和技术)德米特里·卡平斯基(Dmitry Karpinsky)解释。

    这项研究与来自SUSU的科学家一起,由乌拉尔联邦大学,罗兹工业大学(波兰)和阿威罗大学(葡萄牙)的代表参加。在国外的科学中心,进行了诸如通过电子和原子力显微镜研究材料成分的结构等实验。SUSU通过X射线衍射法对组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从散装陶瓷到薄膜

    在研究的最后,科学家揭示了取决于替代离子浓度的结构畸变的类型和大小之间的关系。它确定了压电特性(在机械应力作用下材料的极化)。获得了在各种温度和取代离子浓度范围内的数据。根据获得的结果,制作了一个相图。

    “在选择了最佳的等效方案并对所得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全面分析之后,将进行工作以获得薄膜形式的已知化学成分,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这种形式的材料当然,谈论大规模生产还为时过早,但是作为技术发展的一部分,我们计划获得材料的试验批次,这将使我们能够评估这种材料在市场上的前景。以及这种合成技术的可扩展性,” Dmitry Karpinsky补充说。

    科学家合成的材料可用于制造外部因素以及磁致伸缩和压电元件的传感器。

相关报告
  • 《俄罗斯研发出热电转换用途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6-22
    • 俄罗斯国家研究型大学“莫斯科钢铁学院”能效中心研发出热电转换新型材料,由于材料具有非常高的品质因数,可应用在航天领域内作为电池为航天器长期供电。此项成果发表在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科学杂志上。   在原理上,所研发的热电转换材料是由两类具有不同性能的原子组成:严格固定在晶体晶格节点上原子及自由震荡原子,其中,固定原子保证材料的高导电率,震荡原子与晶格之间的结合键能弱,具有散热性,可大大降低材料的导热性。在材料学上,所制备的材料为金属间化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的化合物),其晶格结构上具有空穴,在不破坏晶格结构的前提下采用“做客”原子填充空穴,可获得不同材料之间的性能“搭配”。如果材料的导电性高,且导热性弱,材料的关键技术指标 – 热电品质因数(热电转换效果)则高。   “莫斯科钢铁学院”能效中心所选用的原料为方钴矿材料,其成分为锑与钴的金属间化合物(CoSb3),当表面温度差达到400-500℃时,所研发材料的品质因数最大,达到1.4(作为参考,已知的热电转换材料 – 碲化铋,当温度差为100-150℃时其品质因子达到最大,为1.2)。   为在锑-钴金属系中获得更高的品质因数,该中心尝试了多种技术方案,例如采用稀土元素(例如镱元素)作为杂质成分对材料进行杂化处理,及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进行合成,曾采用三种金属元素合成出品质因数为1.8的材料。另外,改变金属成份的配比及采用铟作为杂化成份,可在短时间内(不超过2分钟)合成出相应材料,再进行5小时退火后所获得材料的品质因数指标非常高。该技术方案具有成本低的优势,且其品质因子高(可达1.5),创造了以铟作为杂化成份的锑-钴金属系热电转换指标的记录。   之前的技术方案,不仅材料昂贵,而且真空室内合成时间超过2周,成本极其昂贵。由于锑具有挥发性性能,长期熔融状态下可形成CoSb2相,该相不具备热电转换效应,大大降低材料整体的热电转化效果。   热能可直接转换成电能这种现象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托马斯·塞贝克于1821年发现的,但塞贝克效应至今未能得到工业化应用,科研人员一直试图研发热电直接转换材料,但所有的尝试均处于实验室阶段。   热电转换材料在航天上已经得到应用,以核裂变作为热源的热电转换装置安装在卡西尼号(Cassin)、新视野号(New Horizons)航天器及好奇号(Curiosity)火星探测器上。
  • 《俄罗斯科学家研发新型钛基阴极材料 可用于金属离子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9
    • 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技学院(Skoltech)能源科技(CEST)中心的研究人员基于钛氟磷酸,创造了一种新型阴极材料,在放电电流很高时,该材料表现出优异的能量性能以及稳定的工作性能。 现在,电动交通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需要使用以金属离子电池为基础的商用、安全且廉价的能源存储解决方案。而现有锂离子电池技术遇到了一个主要障碍,价格高,人们猜测,全球可能会很快用完生产此种电池阴极所需的锂和钴材料,从而进一步推高了电池的价格,而阴极能够决定电池的功能特性和能量性能。 大多数寻找替代技术的研究都是采用更容易获取、更便宜的元素(如钾)替代锂,以制造电池。而钴可以被更常见、更环保的铁、锰和钛元素所取代。 钛是地壳中排名第十的常见元素,世界各地都有,而且很容易获取稳定且无毒的含钛试剂。但是,尽管有上述明显的优点,在电池阴极材料中使用钛化合物,会导致电化学电位低,长期以来都限制着电池的比能。 斯科尔科沃科技学院的科学家们成功制造了一种具有商业吸引力的高级阴极材料,该材料基于钛氟磷酸KTiPO4F制成,具有很高的电化学电位,在充放电速率很高的情况下,表现出极佳的稳定性。 Stanislav Fedotov教授表示:“该实验结果非常优异,从表面上摧毁了长期存在于“电池界”的主导范式,即认为钛的电位低,因而钛基材料智能作为阳极使用。我们认为,发现高压KTiPO4F材料为寻找和研发新型具有独特电化学性能的含钛阴极材料提供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