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精准药物开发面临哪些真实的困境?》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政策信息
  • 编译者: 严舒
  • 发布时间:2015-05-11
  • 《自然》(Nature)杂志英文版日前发表文章称,要想把靶向疗法用于更多患者,需要将基因组数据与临床数据相整合,让这些信息能够被广泛接入。

    10个月前,来自新泽西的一位76岁尿道癌晚期患者的医生们决定为她尝试一种非传统疗法。几周前,他们把这位患者的肿瘤样本发给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精准药物(Precision Medicine)研究所。基因测序数据显示,她拥有比正常人更多的HER2基因副本。

    经过多年的手术、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治疗失败后,医生们决定在治疗方案中加入赫赛汀(Herceptin,注射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通常用于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但它是针对HER2变异来解决问题。服药后,这位患者的病情显着改善。

    基因测序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发现导致肿瘤恶化的基因变异的可能性,但同时,由此而产生的海量基因数据又很少被利用,因为它们并未与临床数据相整合,如家族病史。此外,当前的基因组数据通常以文档形式存在,不容易被搜索、共享,而且许多医生都读不懂。

    用于癌症治疗的精准药物要想达到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和其他人所预期的成功水平,这些基因测序数据必须实时地与患者相连接。我们需要将基因组数据和临床数据相整合,以易于搜索的形式提供给医疗和研究人员。”中央数据银行”的原型正展示出其极大潜力,但这需要进行持续地投资。

    复杂的记录

    临床医生已经习惯于评估来自于常规化验结果中的20~50项健康指标,如血糖水平等。这些数据很容易被整合到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中,但基因组数据远比这复杂得多。

    为便于了解基因组数据的规模,我们以始于2005年的对致癌突变进行分类的美国”癌症基因组阿特拉斯”(The Cancer Genome Atlas)项目为例,将2.5PB(1PB等于1000TB)的数据从一台计算机服务器转移到另一台需要25天的时间。

    极其复杂的基因组数据报告很少以电子形式存在,也很少与患者的基本信息相关联。国际癌症基因组协会(ICGC)对近14000位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检测,发现了近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约1300万基因变异。但除了基因变异,还有其他大量因素影响着一位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某种治疗方案。但遗憾的是,在ICGC项目中,或许多其他类似项目,只拥有极少量的临床数据,如肿瘤的类型和尺寸等。

    2013年,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和特伦托大学(University of Trento)综合生物学中心的计算生物学家们启动了一个试验项目,研究将基因组数据与临床数据实时连接的可行性。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为250位患者创建了易于阅读的报告。

    每份报告都带有一个条形码,允许患者根据需求去除个人身份信息或重新添加个人身份信息,这些数据能轻松整合到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的电子健康记录系统中。数据包括临床数据(家族病史和药物使用等),和基因变异信息等。我们发现,90%多的患者带有一种基因变异,能够对一种已知药物做出响应,只有不到10%的患者适合参与临床试验。

    要拓展其实用性,这些数据需要在行业机构内共享。以当前调查抗癌药物Neratini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针对HER2或EGFR3基因变异所导致的肿瘤恶化患者)为例,除了肺癌患者,这些基因变异的频率在1%~6%之间,这意味着要获得II期临床实验所需要的患者数量,就需要从多个医学中心征募。在各机构之间共享数据能够极大地解决类似的临床征募问题。而当前,要解决该问题主要通过口口相传,这是个缓慢的过程。

    但是,要实现这种数据共享水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美国,许多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并不兼容,在各机构之间转移患者记录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数据数字化

    目前,已经有一些努力试图来解决该问题,创建数字医疗数据标准。以非营利性机构纽约市临床数据研究网络(NYC-CDRN)为例,该机构将22家业内机构聚集在一起,共同书写和管理临床数据。

    16个月后,NYC-CDRN已创建了600多万份文档,包含数十万个数据点,从简单的血钙水平到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果。其最终目标是在数据库中整合基因数据。对于私有医疗保险体系的国家,这种中心化、用于共享、可搜索的患者数据库尤为重要。

    通过精准药物治疗癌症的前景已经很明朗。例如,针对BRAF(V600E)突变(存在于60%的黑色素肿瘤患者)和IDH1或IDH2突变(存在于80%的脑瘤患者)的靶向药物已经被批准,或正在进行5期或6期临床试验,虽然像大多数靶向治疗一样,抗药性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法国多个研究机构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的精准药物临床试验中,在所征募的708位患者中,已经有141位患者与靶向治疗相匹配。

    资金问题

    与此同时,这种”精准”疗法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关于患者的更多信息被包含在中央数据库中(这一点对精准药物的长期成功至关重要),但要确保这些信息的”匿名化”是件困难的事情。对于自己的健康数据,患者拥有哪些权利呢?这些数据能在国际上共享吗?由谁来管理和维护该中央数据库呢?由谁来支付相关费用呢?

    NYC-CDRN项目已经花费了700万美元,由于所收集的信息越来越多,每年的成本还将继续增长。当前针对癌症患者的靶向治疗每年的成本一般超过10万美元,而大部分患者的生命只被延长几个月时间。如果这样(仅延长患者几个月的寿命),还有必要在继续研究准药物吗?是不是应该规定,至少能延长患者寿命一年的药物研究才能得到支持?

    让事情变得更复杂的是,许多药物的真正价值只有在被FDA批准后才能体现出来。以Herceptin药物为例,最初被FDA批准时,它只能延长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寿命几个月时间。但经过长期的使用后发现,它能提高乳腺癌早期患者长期生存的机会。

    如今,已经有一些机构开始对精准药物的研发做出指导。在英国,国家健康与护理优化研究院(NICE)对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基因测试数据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2013年,NICE推荐了oncotype DX研究项目用于临床,而其他三个项目(MammaPrint、IHC4和Mammostrat)被建议仅用于研究目的,因为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其有效性。

    精准医疗有许多理由让我们期待,但真正要把它从基因数据层面变成针对癌症的靶向疗法,还需要我们做出许多艰难的决定,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昂贵的成本,来创建一个共享、可搜索的数据库。

    转自:生物谷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668984.html
相关报告
  • 《新型抗癫痫药物临床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5-12-07
    • 尽管当前市场上有很多抗癫痫药物 (AEDs) ,但约有三分之一的癫痫患者治疗后尚未痊愈。此外,目前的抗癫痫药物在安全性、耐受性等方面还有很多局限。开发真正创新的药物需要改变已有的研发模式,即扩大对包括癫痫、癫痫发作、癫痫传播和共病在内的机制的理解和研究。正如本篇文章中所说,许多临床药物的发展进程是从概念验证研究到雄心勃勃的计划,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更好地整合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来促进。
  • 《科学家成功破解HIV疫苗开发困境!》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7-09-27
    • -近日,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克服在开发抵御HIV疫苗上所遇到的障碍,其能够促进机体产生特殊免疫细胞,并在机体循环过程中保持足够长的时间来应对HIV引发的感染。 早在2009年,研究人员在泰国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他们所开发的抵御HIV的实验性疫苗能够降低人类高达31%的HIV感染率,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疫苗或许是未来HIV治疗领域的一个新的前景,一种比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更具有明显优势的疫苗或许也能够有效清除HIV病毒。 然而在抑制疫苗产生长效保护作用上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其所需要产生的关键免疫反应往往很短暂,如今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解决方法;当病毒进入机体后,其目的就是进入到细胞中并且在细胞中进行不断繁殖,进而在机体中扩散;HIV之所以臭名昭著,是因为其外壳蛋白能够特异性地靶向作用CD4 辅助T细胞,这种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调节子,CD4 辅助T细胞能够为机体其它类型的免疫细胞产生产生重要的信号分子,这些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能够制造抗体);杀伤性T细胞(能够杀灭病毒感染的细胞)。 通过特异性地靶向作用CD4 辅助T细胞,HIV就能够削弱机体免疫系统的控制中心,并且抑制免疫防御机制有效发挥作用,HIV甚至并不需要进入并且杀灭CD4 辅助T细胞,其会通过将gp140蛋白结合到CD4细胞的受体上来引发这些细胞出现功能麻痹,而CD4细胞受体是辅助T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 HIV的包膜蛋白是保护机体抵御HIV感染的疫苗中的关键组分,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靶向作用这种蛋白并且产生针对HIV外膜的特殊抗体从而抑制病毒进入细胞;如果疫苗所发挥的效应比较长久的话,再加上辅助T细胞的协助,人类机体就能够产生抗体来中和多种类型的HIV毒株,并且保护机体免于病毒感染。 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证实,利用名为gp140的外膜蛋白就能够直接诱导B细胞产生抵御病毒的抗体,但仅仅是在很短时间内,而且也并不足以产生足够的抗体来为机体提供长效抵御HIV感染的能力。 在同英国、法国、美国和荷兰的研究人员进行联合研究后,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者Jonathan Heeney教授发现,gp140结合到辅助T细胞CD4受体或许是引发障碍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抑制gp140同CD4受体的结合,产生抗体的B细胞中所发生的短期阻断或许就会被克服。发表在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上的两篇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这种方法或许是可用的,而且研究人员能够使得这种反应持续一年时间。 Heeney表示,疫苗为了发乎作用,其所引发的效应就必须长久,让人们每隔6-12个月就进行疫苗接种或许并不太现实,我们想开发一种疫苗来克服这种障碍,并且开发出能够长效产生抗体的细胞,如今我们发现了一种新方法。这项研究表明,将一种特殊的蛋白斑块添加到gp140上或许能够通过阻断其同CD4受体的结合来明显改善B细胞的反应,从而也能够在免疫反应的早期阶段来抑制辅助T细胞的功能缺失,这种小型蛋白斑块就是研究人员开发改善HIV疫苗的新型策略。 这种修饰后的疫苗策略能够帮助刺激产生长效的B细胞反应,增强B细胞识别不同病毒外壳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更有效的抗体;当然相关研究也能够促进新型的HIV疫苗被开发,这种疫苗就能够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在足够的时间里出纳生B细胞来制造更多保护性的抗体。 B细胞常常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够制造出高效的中和性抗体,但在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B细胞反应时间或许并不足以做出改变来有效阻断HIV的感染。文章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了能明显改善B细胞对HIV疫苗反应的方法,研究人员希望相关研究结果能够帮助促进HIV疫苗开发领域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如今他们希望能够寻求更多的资助来在人类机体中进行候选疫苗的临床试验。(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Study clears important hurdle toward developing an HIV vaccine 【2】Increased, Durable B-Cell and ADCC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T-Helper Cell Responses to HIV-1 Envelope in Macaques Vaccinated with gp140 Occluded at the CD4 Receptor Binding Site J. Virol doi: 10.1128/JVI.00811-17 【3】Cross-Linking of a CD4-Mimetic Miniprotein with HIV-1 Env gp140 Alters Kinetics and Specificities of Antibody Responses against HIV-1 Env in Macaques J. Virol doi: 10.1128/JVI.00401-17 【4】Vaccination with ALVAC and AIDSVAX to Prevent HIV-1 Infection in Thailand N Engl J Med DOI:10.1056/NEJMoa090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