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作物表型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袁雪
  • 发布时间:2025-04-07
  • 点击上方蓝字 轻松关注我们 作物表型对作物优异种质资源鉴定、遗传机制解析、生长特性理解、种植策略优化等均具有重要价值。作为高通量表型检测领域的新兴技术手段,作物表型机器人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场景相比,表型机器人作业场景复杂,其对象多为娇嫩、复杂的农作物。由于作物表型的研究应用主要服务于作物育种科研,表型机器人需结合实际育种相关研究场景,这对功能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相较于固定式表型平台,作物表型机器人具备灵活小巧的独特优势,可在无需额外基础建设的条件下行驶于不同地块。相较于无人机系统,虽然单套表型机器人采集效率低,但可通过部署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来缩小这一差距,此外表型机器人可同时搭载多种传感器,通过单一或多种光学传感器设备,如光谱传感器、激光雷达、深度相机等,从不同维度获取作物表型信息。基于表型机器人可以在地面端高效、精准行驶的优势,其搭载的传感器可以获取更高分辨率的表型数据,为作物器官、单株等尺度的准确分割提供保障。 图1 国外典型作物表型机器人 国外作物表型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早,大多通过获取冠层表型数据的方式对植物表型进行评价。例如,德国博世公司于2009年研制出BoniRob机器人平台(图1a),可用于田间玉米和小麦单株的冠层表型性状检测。它通过铰接臂与底盘连接,构建出了具备全方位行走和行距可调的表型机器人。BoniRob主要由3个模块组成:用于控制机器人自主行走的导航模块、负责控制机器人运动转向的驱动模块,以及用于计算植物表型信息感知和计算的表型检测模块。该机器人采用液压驱动,并逐步迭代发展(图1b)。随着不同研究团队的深入推进,专用高通量表型机器人平台相继问世,如Ladybird和Thorvald II等跨行式表型机器人,在设计和功能上各有特点。其中,Ladybird配备了光伏遮阳板(图1i),不仅能够将太阳能高效转化为电能,满足设备部分能源需求,还能通过优化光照条件,为可见光图像采集营造稳定成像环境。而Thorvald II(图1d)可适用于多种农业场景。例如,在果园中,它可灵活穿梭于果树间进行果实监测与采摘辅助;在大田作物种植环境,能执行作物生长状况巡查等任务。 除了大型机器人对冠层作物表型数据的获取,搭载各类传感器灵活穿梭于作物行间的小型机器人,更适用于作物内部或侧视多角度表型数据采集。为缩短开发周期,SHAFIEKHANI等基于商用HuskyUGV移动平台开发了用于玉米植物表型分析的Vinobot机器人(图1g)。该机器人通过安装深度相机的机械臂获取玉米植株三维形态信息。这种基于商用移动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为玉米表型分析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由于种植环境和作物长势的多样性,商业化底盘往往难以适应田间实际种植场景,研究人员针对特定作物与田间环境,研制不同类型的表型机器人。如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院研制的Robotanist机器人(图1e),可实现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株行自主导航,通过机械手测量植物茎杆强度,并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模块化阵列收集表型数据。爱荷华州立大学研制的PhenoBot 3.0(图1f)搭载了多个自主设计的PhenoStereo相机,实现了玉米田间的自主导航任务,并实现了玉米叶夹角、株高、茎粗等表型性状获取。挪威生命科学大学设计了TERRA MEPP(图1c)和TerraSentia(图1h)两款小型机器人,其中TERRA MEPP是2016年YOUNG等开发的低成本履带机器人,用于高粱田间表型鉴定。它在桅杆顶部安装立体摄像机测高粱高度,下方搭载基于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原理的深度相机测茎秆直径,以解决高粱植株高大、冠层密集带来的测量难题。TerraSentia则配备激光雷达与框架式侧视RGB摄像机,可在玉米、大豆等行作物行间灵活行驶,通过结合激光雷达获取的三维点云数据与RGB相机颜色信息,实现多种作物表型分析。 图2 国内典型作物表型机器人 国内在表型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浙江大学唐政等设计了一款用于田间作物表型获取的无人车平台(图2d),可搭载多种常见的光学表型设备,如高光谱相机、多光谱相机以及热成像仪等。为解决复杂农田路况通行问题,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徐圣林等设计出适用于复杂路况的表型信息获取机器人底盘(图2f),其摆臂结构可依路面起伏自动调整,改变底盘与地面接触,显著提高通过性,为复杂地形田间表型信息获取提供可靠基础。针对光学传感器田间信息采集易受光照干扰的问题,华中农业大学研发出一款具备暗室结构的表型机器人(HPSFR),有效隔绝了外界光照影响,该机器人能稳定获取可见光、高光谱及三维点云数据。为进一步提高表型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该团队基于机器视觉技术与深度相机,实现了对田间环境特征的快速识别分析,引导机器人避障并精准定位,实现日夜场景导航(图2a、2c),为表型机器人无人化作业奠定基础。针对设施环境作物表型采集需求,复旦大学潘宇真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块化的多场景农业机器人(图2k),该机器人模块化设计理念使其能够根据不同设施环境和作业需求,灵活组合模块,快速适配多种场景,为设施环境下机器人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华中农业大学则研制了一款搭载六自由度机械臂的设施表型机器人(图2b),其采用激光雷达进行建图导航,并通过侧视相机进行盆栽识别和定位,并利用深度相机对盆栽植株全程无人化逐一进行表型性状采集和解析,实现设施环境盆栽作物表型性状采集全程无人化,该机器人还可应用于设施环境智能巡检。 由于农业场景的多样性,国内越来越多的团队针对特定场景和需求研制表型机器人。如南京农业大学邱小雷等设计了作物表型巡检机器人(图2i),能够高效、准确地采集作物生长过程中各种表型数据。华南农业大学陈学深等设计的表型机器人(图2j)可感知杂草密度,通过精准评定苗期水稻区域的杂草密度,为针对性的杂草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水稻苗期管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化工研究院FAN等设计的HTP表型机器人平台(图2g)能够灵活地在大田环境中玉米的狭窄行间穿梭,适应复杂的田间地形和作物布局,运用表型算法,可实现高精度的行间玉米茎粗原位测量,能够准确获取玉米茎粗。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樊江川等为了有效解决高通量草莓叶龄及冠幅提取问题,基于移动式表型平台(图2e)实现了对草莓冠层的有效数据采集,通过实例分割技术,实现了草莓叶片的高通量表型提取。面向研究土壤物理力学特性中土壤原状采集的使用需求,北京农学院邱权团队设计了原状土样采集移动机器人(图2m),适用于不同场景下的土样采集。针对山地丘陵环境特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福增团队升级了小型山地履带无人拖拉机(图2l),具备稳定的运转性能,有效避免了坡地侧翻对驾驶人员造成伤害。 鉴于篇幅有限,本文是节选,原文还包括:表型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机器人自主导航方法、基于机器人的作物表型获取及解析、问题分析与展望等内容。 本文全文获取途径:后台回复“427” 农业科技侠交流群 入群可添加小编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来意-姓名-单位,若二维码添加失败,请公众号后台私信留言“入群”) 投稿、宣传推广、开白等请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1”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转自农业科技侠数字与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 编辑:蒋正 来源:宋鹏,李正达,杨蒙,等.作物表型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展望.农业机械学报,2025,56(03):1-17. 声明:本文旨在前沿分享,若有编辑等问题,敬请后台留言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xNDUyNjQ3OQ==&mid=2247495563&idx=1&sn=ea6a81a77491dcb306728b02528aa622&chksm=c0012b49dbfbc9e0ec3b03500cccb641c5ccebbea93f5296f5216b389141cb606b110686ccac#rd
相关报告
  • 《2017年国内外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发展现状及品牌分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04
    • 控制器是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也是工业机器人的大脑,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机器人性能的优劣,因此,不管是ABB、KUKA,还是新松、新时达等国内外各大工业机器人供应商都不约而同地把控制器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业机器人的发展目标,即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主机设计技术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提升量大面广主流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指标,在重要工业制造领域推进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示范应用。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需求约占全球三分之一左右。在巨大的需求刺激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1-11月,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11.817万台,跟去年同比增长68.8%,是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 在此背景之下,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也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据预测,2017年机器人控制器市场规模达8.78亿元。控制器、软件与本体一样,一般由机器人厂家自主设计研发。目前国外主流机器人厂商的控制器均为在通用的多轴运动控制器平台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各品牌机器人均有自己的控制系统与之匹配。因此,控制器的市场份额基本和机器人保持一致,国内企业控制器尚未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研究现状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处理器的性能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便宜。高性价比的微处理器使得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工业机器人控制器成为可能。 为了保证系统具有足够的计算与存储能力,目前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多采用计算能力较强的ARM系列、DSP系列、POWERPC系列、Intel系列等芯片组成。此外,由于已有的通用芯片在功能和性能上不能完全满足某些工业机器人系统在价格、性能、集成度和接口等方面的要求,这就产生了工业机器人系统对SoC(SystemonChip)技术的需求,将特定的处理器与所需要的接口集成在一起,可简化系统外围电路的设计,缩小系统尺寸,并降低成本。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专用于工业机器人系统中的伺服通信总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根据系统需求,把常用的一些总线,如以太网、CAN、1394、SERCOS、USB、RS-485等用于工业机器人系统中。 在控制器体系结构方面,其研究重点是功能划分和功能之间信息交换的规范。在开放式控制器体系结构研究方面,有两种基本结构,一种是基于硬件层次划分的结构,该类型结构比较简单,在日本,体系结构以硬件为基础来划分,如三菱重工株式会社将其生产的PA210可携带式通用智能臂式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划分为五层结构;另一种是基于功能划分的结构,它将软硬件一同考虑,其是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体系结构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由于硬件大多都是外购,工业机器人供应商几乎都能买到相同的硬件,而软件往往就成为了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的核心,大部分工业机器人供应商都有自己独立的开发环境和工业机器人编程语言,很多大学在工业机器人开发环境(RobotDevelopmentEnvironment)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多开放源码,可在部分工业机器人硬件结构下进行集成和控制操作,目前已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了许多相关实验。 随着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的发展,针对结构封闭的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的缺陷,开发“具有开放式结构的模块化、标准化工业机器人控制器”是当前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的一个发展方向。 下面我们来看看国内外各大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品牌的现状。 ABB IRC5控制器是ABB研发的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由一个控制模块和一个驱动模块组成,可选增一个过程模块以容纳定制设备和接口,如点焊、弧焊和胶合等。配备这三种模块的灵活型控制器完全有能力控制一台6轴工业机器人外加伺服驱动工件定位器及类似设备。如需增加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只需为每台新增工业机器人增装一个驱动模块,还可选择安装一个过程模块,最多可控制四台工业机器人在MultiMove模式下作业。各模块间只需要两根连接电缆,一根为安全信号传输电缆,另一根为以太网连接电缆,供模块间通信使用,模块连接简单易行。 KUKA KRC4是库卡开发的一个全新的、结构清晰且注重使用开放高效数据标准的系统架构,这个系统架构中集成的所有安全控制(SafetyControl)、工业机器人控制(RobotControl)、运动控制(MotionControl)、逻辑控制(LogicControl)及工艺过程控制(ProcessControl)均拥有相同的数据基础和基础设施并可以对其进行智能化使用和分享。使系统具有最高性能、可升级性和灵活性。 KEBA KEBA并不是工业机器人生产商,是工业机器人控制器行业为数不多的非工业机器人生产商,他的产品是工业级伺服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多自由度工业机器人的控制,该控制系统中通过VxWorks平台或者Windows+RTX实时扩展平台保证软件运行环境的实时性,通过运动规划和运动控制单元可以实现对总线式伺服驱动器的控制,从而达到对工业机器人的精确控制。KeMotionr5000系列控制器是一套完整的面向多轴运动控制系统软硬件模块化控制器。硬件包括KeMotion控制器,以及各种外围模块组成,它们通过以太网或总线的形式与控制器连接,实现面向各种应用的搭配。控制系统软件的核心部分是运行在控制器硬件平台(x86嵌入式微处理器)上一整套软件。自底向上的看,首先底层的OS是VxWorks实时操作系统,这为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一个基础,同时也为应用软件提供运行环境。 发那科 FANUCRobotR-30iA是发那科研发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具有性能高,响应快,安全性能强等特点。作为唯一集成了视学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将大量节约为实现柔性生产所需的周边设备成本。基于FANUC自身软件平台研发的各种功能强大的点焊、涂胶、搬运等专用软件,在使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变得更加简单的同时,也使系统具有彻底免疫计算机病毒的功能。 安川 安川开发的是基于PC开发的具有开放式结构、网络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控制器,2016年,安川还推出了配备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控制,可自动设定焊接条件,高精度预测机器人主体的寿命等。将为启动作业的效率化、缩短机械障碍时的停止时间做出贡献。控制器内的AI可自行寻找最佳的焊接条件,反映至机器人的实际作业中。通常在焊接多个位置时需要设定不同的条件,新控制器中的设定工作部分实现了自动化。在焊接之外,还考虑在涂装、加工等机械臂前端动作需要进行细微设定的用途领域应用。 新松机器人 新松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巨头,其SIASUN-GRC机器人控制器具有自主版权、自主开发的实用化、商品化的机器人控制器,该机器人控制器设计合理、技术先进、性能优越、系统可靠、使用方便。采用交流伺服驱动,绝对码盘检测和大屏幕汉字示教编程盒等多项最新技术,形成了先进的高性能机器人控制系统。该系统的整体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内第一个可商品化的机器人控制器,具有小批量生产能力。 新时达 凭借着在电气控制领域、伺服器与控制器方面近20年的研发积累,新时达已掌握了机器人及运动控制技术,是国产机器人品牌里自主化率最高的公司之一。据悉,新时达机器人智能系统中的机器人本体、控制器、软件系统、驱动控制系统均为自主研发。 广州数控 在丰富的机床数控技术积累基础上,广州数控掌握了机器人控制器、伺服驱动、伺服电机的完全知识产权,其中GSK-RC是广州数控自主研发生产,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机器人控制器。 华中数控 华中数控早在1999年就开发出了华中I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这三大核心部件领域均具备较大的技术优势,CCR系列是华中数控自主要发的机器人控制系统。 固高科技 固高科技从2001年就开始研发四轴机器人控制器,2006年涉足六轴机器人控制器,是国内最早研究机器人控制器的企业之一,截止目前,固高控制系统涵盖了从三轴到八轴各类型号机器人,其中技术难度最大的八轴机器人控制系统已经可以实现批量生产。 汇川技术 汇川技术凭借变频器和伺服起家,从2013年扩展到控制器领域,2014年,汇川技术推出了基于EtherCAT总线的IMC100机器人控制器和IS620N总线型绝对值的机器人专用伺服系统,目前主要针对的市场包括小型六轴、小型SCARA和并联机器人等新兴应用领域。
  • 《国内外转基因农产品食用安全性研究进展与生产现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04-13
    •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转基因作为生命科学的核心技术,在食品、农业、环保、医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促使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因而转基因农产品和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所占市场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转基因食品即基因修饰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GMF),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是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衡量转基因农产品食用安全性的指标主要包括营养成分(与非转基因农产品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和抗营养因子、毒性及致敏性、标记基因的安全性(如耐抗生素)以及非预期效应(长期效应)。2016年转基因作物的全球种植面积高达1.851亿hm2,比2015年的1.797亿hm2增加了540万hm2,即增加了3%,除2015年以外,这是第20个增长年份。全球26个国家(包括19个发展中国家和7个发达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其中发展中国家的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4%,而发达国家的种植面积占46%。除了四大作物(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外,转基因作物还扩展到了甜菜、苹果、木瓜、茄子和马铃薯等农作物,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 与传统育种技术不同,转基因技术为创造优良种质资源和培育植物新品种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存在的风险也不能忽视。目前,一些人认为转基因作物的开发和使用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而一些人则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营养成分、毒理性、潜在致敏性、外源基因等安全性存在担忧,认为这种技术进一步加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本文从营养学、毒理学、致敏性、免疫性等角度评价了转基因农产品食用安全性,阐述了国内外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监管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转基因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发展建议,以期为转基因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转基因农产品食用安全性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转基因农产品食用安全性的评价主要包括营养学评价、新表达蛋白和全食品的毒理学评价、致敏性评价和免疫安全性评价,并结合期望效应和非期望效应进行综合性评价。 1、转基因农产品营养学评价 营养学评价是转基因农产品食用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依据实质等同性原则。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对转基因番茄、大豆、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农产品的营养组成、含量及其营养价值等进行大量研究。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评估比较了反义PGcDNA转基因番茄FLAVRSAVR和常规番茄的营养成分,发现两者没有显著区别。美国Monsanto公司有关人员对草苷膦抗性转基因大豆与常规对照大豆种子之间的关键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并未发现两者存在差异。朱元招等研究抗草甘膦大豆及豆粕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时发现,两者相比未发生显著变化,在营养上具有实质等同性。Cao等发现转BtCry1c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对照的营养成分相似。杨瑞芳等通过对比转基因抗虫水稻秀水134-Bt与其原亲本秀水13中稻米的关键营养成分,指出134-Bt保留了原亲本水稻的关键营养成分。左娇等归纳多年研究结果,均得出“食用转基因玉米是安全”的结论。研究表明,国际上批准生产的转基因农产品、我国颁发安全证书的转Bt基因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均与非转基因农产品具有等同的营养功效。 2、转基因农产品毒理学评价 毒理学评价是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评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外关于转基因农产品的毒理学评价报道较多,研究均表明转基因食品与其亲本对照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如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学者用转Bt基因的西红柿喂养老鼠和兔子,并对其进行了健康评价,发现短期内老鼠和兔子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在其体内也没检测到发生免疫毒性的蛋白质。Cao等分别把转BtCry1c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对照按照70%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对大鼠进行90d的喂养试验,发现动物无进食量、血生化、脏器重及病理学等不良现象及异常现象。Liu等通过大鼠90d喂养实验发现,食用转cryAc-M玉米的大鼠未出现不良反应,转基因玉米与传统玉米同样安全。此外,200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USNationalResearchCouncil)调查8.1亿hm2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长达14年,宣布未发现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Nicolia等总结了从2002-2012年总共1783项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结果,均表明转基因作物到目前为止对人类或动物无害,其中有43.2%与转基因食品、饲料有关。 经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和转基因全食品毒理学评价证明,国际及国内批准生产和颁发安全证书的转基因农产品(包括大豆、玉米、大米等)与非转基因对照同样不具有毒理学意义上的安全风险。 3、转基因农产品致敏性评价? FAO/WHO在国际食品生物技术委员会与国际生命科学会判定树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的判定树法是目前国际上转基因农产品致敏性安全评价最常用的方法,主要从外源基因来源判断、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特异血清筛选试验、靶向血清筛选试验、模拟胃肠液消化试验、动物模型建立这五方面进行评价。其中BN大鼠是转基因农产品蛋白致敏性评价中最适合的动物模型。向钱等研究也证实BN大鼠致敏动物模型是比较理想的评价食物蛋白质过敏性的动物模型。Dearman等和Knippels等研究表明,BN大鼠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E)具有高反应性,在遗传特性上与食物过敏人群非常相似,较适合作为转基因食品蛋白致敏的动物模型。Zhou等研究发现BN大鼠会对重组后的人乳铁蛋白产生的过敏反应较弱。贾旭东等通过全食品喂饲的方式给予BN大鼠S86转基因大米,结果并未发现该转基因大米对BN大鼠具有致敏性。 4、转基因农产品免疫性评价 免疫安全性评价作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中极为敏感、有效的评价手段已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包括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器官指数分析、常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分析、特异性体液免疫分析、细胞免疫分析、肠道黏膜免疫分析6个方面。例如邢福国等结果表明转Cry1Ac/Sck基因大米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与非转基因亲本大米基本相同,未对小鼠免疫功能产生不良影响。Zhou等发现重组人乳铁蛋白(rhlF)与已知的牛乳过敏原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高达71.4%,而且未发现rhLF与鸡蛋、牛奶过敏患者血清中的IgE发生特异性免疫结合。Teshima等评价转基因玉米对实验动物(大鼠和小鼠)机体免疫力的影响,结果发现转基因玉米组除血清中目的蛋白IgA和IgE未被检出,并且目的蛋白IgG轻度升高外,其他指标均未发现异常。目前,国内对转基因农产品免疫性评价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全血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分析,因此,建立一套实用完善的转基因食品免疫安全性评价标准和规程刻不容缓。 5、转基因农产品非预期效应 非预期效应包括可预料的非预期效应和非可预料的预期效应,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学。Cheng等研究表明,在转录组学水平上,常规大豆品系间基因表达差异水平要显著高于转CP4-epsps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对照间的差异。Lehesranta等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查转基因马铃薯与受体马铃薯的差异蛋白质。Le等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筛查转基因拟南芥与受体拟南芥的差异代谢产物等。 二、国内外转基因农产品生产及监管现状 目前全球26个国家(19个发展中国家和7个发达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表1),截至2016年种植面积达到1.851亿hm2,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来增加了110倍。其中,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0%,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1%,仅次于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占比为47%)。然而在对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安全性监管理念和现状上,全球主要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如发达国家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发展中国家巴西、阿根廷等,存在差异较大。 1、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 1)美国 2016年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TheInternationalServicefortheAcquisitionofAgri-biotechApplications,ISAAA)报告称,美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7290万hm2,占全球种植面积的40%,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种植国家。除转基因小麦未被批准商业化种植(仅允许试验和研发)外,主要作物如大豆、玉米、棉花等皆有转基因品种。美国农业部(USDA)统计表明,截至2016年,美国各州种植大豆平均90%以上为转基因品种。在民众态度方面,McCluskey等调查发现,当转基因食品价格低于非转基因食品约23.9%时,大部分美国受访者会选择购买。 在立法和监管上,美国采取的是以产品为基础的立法模式,奉行“可靠的科学原则”,施行非强制性的标识制度,要求只有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物的成分有重大不同,或含有致敏性成分时才需标识。在州立法层面上,俄勒冈州、加利福尼亚和华盛顿州分别于2002年、2012年、2013年试图以公民投票方式对强制转基因标识等加以立法,但结果都未通过。2013年5月起,美国东北部的康涅狄格、缅因、佛蒙特三个州,分别通过了转基因强制标识法案。三个州法案相似之处在于: 转基因食品必须强制标识,且规定了标识产品范围与内容; 处罚规定相同,要求任何被发现违法者将按每件商品,处以每天不超过1000美元的民事罚款; 转基因食品不得被称为“天然的”食品。 由于长期以来美国缺乏关于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统一规定,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6年7月29日签署了强制标识转基因食品的法案。新法要求,食品生产商需要标识产品中的转基因成分,但可自主选择标识形式,使用文字、符号或由智能手机读取的二维码。农业部将利用两年时间撰写相关规定,包括说明食品中究竟含有多少成分的“生物工程加工物质”才必须标注转基因成分。该法案将取代美国佛蒙特州此前通过的一项法案,成为全美通用的转基因标识法案。 2)欧盟 与美国不同,欧盟严格限制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针对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采取下放决定权的管理模式,即允许欧盟成员国自行批准、禁止或限制在本国境内种植转基因农作物。以玉米为例,MON810型玉米是目前唯一在欧盟获批可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但其种植面积仅占欧盟玉米总种植面积的1.56%,仅限于几个欧盟国家内种植。在消费者认知和态度上,欧盟有70%的人表示不想吃转基因食品,他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十分敏感。但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显示有小部分的欧盟消费者愿意购买转基因产品。截至2016年,欧盟仅有4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玉米:西班牙(129081hm2)、葡萄牙(7069hm2)、斯洛伐克(138hm2)、捷克(75hm2),总种植面积136363hm2,比2015年的116870hm2增加了17%。除种植以外,欧洲也进口转基因农产品以满足地区内各国的需求。进口作物中,转基因大豆尤为受到欢迎。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欧盟地区进口豆粕约2095万t,大豆1300万t,是世界第二的大豆及大豆制品进口市场。欧盟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提到:所有通过审批的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在进入欧盟市场前都证明了其安全性,并指出所有审批对象均经过了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FoodSafetyAuthority)的严格检查。 当前全球范围内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和监督,欧盟转基因法规体系比较系统和全面。欧盟在20世纪80年代末建立了生物技术法规,以后不断根据形势变化,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补充,由于欧盟境内频发的关于转基因产品食用安全上的报道,促使欧盟在法律层面对转基因技术及产品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其法律管制框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针对转基因生物(如农作物);第二层次针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生物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此外,欧盟还设立了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用于监督管理食品的安全生产,包括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和进口。在转基因农产品审批方面,取消了各成员国进行风险评估和审批的权力,统一交由欧盟行使,并废除允许各成员国自行决定是否进口转基因农产品的权力,即废除原有的“简易程序”。另外,欧盟标识制度和可追溯性法规也值得一提:标识制度规定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阈值为0.9%,即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含量在0.9%以下时才可不贴标签;可追溯性法规则规定,应建立转基因生物的标识系统,使每一种转基因生物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标识代码,无论生产商还是经销商都必须建立信息档案,从而形成了一个可以严格追踪转基因食品去向的系统。 3)日本 目前日本尚未批准在其境内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农作物,但市场上有大量经食品安全委员会审查后允许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包括8种土豆、12种大豆、181种玉米等。《朝日新闻》曾报道,在日本进口的约3000万t谷物中,约有1700万t为转基因农作物。 关于标识制度,日本采取的是定量部分强制性标识,即对特定类别产品只要其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阈值就必须标识,如日本规定对豆腐、玉米小食品、纳豆等24种由大豆或玉米制成的食品进行转基因标识,设定阈值为5%。在转基因食品溯源上,日本在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的监督管理下,依据转基因食品标识标注法,主要通过IP身份保存系统和标签标识系统,初步建立了日本转基因产品溯源管理模式。文部科学省、通产省、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四个主管部门分别制定了相关管理法规,规定安全性评价程序为开发者先行评价,继而由政府组织专家进行再次审查。 4)加拿大 加拿大是全球排名第四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2016年种植面积为1155万hm2,比2015年(1095万hm2)增加了5%,平均应用率为93%,与2015年持平。2016年加拿大种植的四大转基因作物为油菜(753万hm2)、大豆(208万hm2)、玉米(149万hm2)和甜菜(8000hm2,应用率为100%),并且首次种植了低木质素苜蓿(809hm2)。这些作物的总种植面积也增加了5%,从2015年的1174万hm2增加到1238万hm2。该国在增加油菜、大豆和玉米总种植面积的同时,增加了相应转基因品种的种植面积。加拿大油菜委员会通过增产技术积极推进到2025年生产2600万t油菜的战略计划。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是由于其盈利性和高油籽价格。对于玉米来说,因为较低的汽油价格,汽油和乙醇消费的增加刺激了玉米的种植。 作为转基因作物种植和出口大国,加拿大政府对转基因食品持支持态度。在立法和监管上面,加拿大没有针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专门立法,而是在法律制度中分散存在。加拿大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以产品本身为基础,而不涉及产品生产过程,主要体现在全面上市前安全评估制度和食品标签制度两个方面。转基因食品在加拿大进行商业化上市销售前需经过加拿大卫生部、环境部和渔业海洋部等部门严格的安全评估过程,上市后接受加拿大卫生部和加拿大食品检验局通过食品标签制度管理。当某一转基因食品通过安全性评估上市销售后,加拿大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的种植不作继续监管。在标签管理制度上,目前加拿大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标签采取自愿标识的方式,也没有明确要求转基因成分含量限值。 2、主要发展中国家? 1)巴西 自2003年巴西政府正式批准转基因大豆以来,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逐年递增,成为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国家。目前巴西已成为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和大豆出口的第二大国家。在立法和监管上,巴西最新的《生物安全法》实施条例指出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估最终由国家生物安全技术委员会决定。在管理体系上,巴西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分工明确,其中转基因生物及产品安全评价由国家生物安全技术委员会或国家生物安全理事会批准决定。此外,国家建立了生物安全信息发布系统(SIB),系统发布与转基因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相关的分析、批准、注册、监控和调查活动的信息。在标识管理上,巴西《生物安全法》及相关条例规定,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1%的食品必须在商品标签含有警示标识,警示标识由一个黄色三角形中间黑色大写字母“T”构成。但该警示标识限制了对转基因食品的消费,巴西众议院全会于2015年4月28日通过了关于转基因食品标签无须带有警示标识的法律草案。根据此法律草案,以转基因饲料饲养的动物,其衍生产品也不需要在标签中带有警示标识;制成品中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1%的食品,厂商仍必须向消费者提供关于转基因性质的信息,但该法律草案并未规定信息提供的标准。 2)阿根廷 2016年,阿根廷仍然保持其全球第三大转基因作物生产国的排名,仅次于美国和巴西,占全球种植面积的13%。该国种植了2382万hm2转基因作物,其中包括870万hm2转基因大豆、达到最高纪录的474万hm2转基因玉米和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的38万hm2转基因棉花,比2015年的2429万hm2减少67万hm2,这主要是因为大豆种植面积的减少,还有小部分原因是全球棉花价格低导致的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不利的气候条件影响了小麦的种植,还影响了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作物大豆的种植。另一方面,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主要是因为有利的气候条件。由于阿根廷转基因作物几乎达到了97%的最大应用率,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扩张将通过应用新的作物和性状来实现。 在立法和监管方面,阿根廷具有较为完整的法律监管体系。其中,农畜渔食秘书处(SAGPYA)是该国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主管部门,也是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最终决策机构。审批程序有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产业化种植的审批。体系管理采用分阶段的模式,即在转基因作物的实验研究阶段、环境释放阶段、生产性试验阶段和产业化生产阶段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在转基因食品标识方面,阿根廷不强制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因为民众充分信任本国国内的法规和标准体系,转基因作物经审批后,其食用安全性便已经得到确认,同时目前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在营养成分方面并无不同,也没有负面作用,因此阿根廷认为不应该强制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安全性监管理念和现状上存在差异。美国作为当前世界上主要转基因研发和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的大国,在现行法律和法规上对转基因监管较为包容和支持,而民众大多以价格进行经济理性上的选择和接纳。整体而言,相比较于欧盟和日本的谨慎和保守的监管体制,美国大众主流观念和法律对转基因安全性持较为信任的态度。 3、我国转基因生产及监管现状? 1)我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现状及公众态度 2016年,ISAAA发布年度报告称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约为279万公顷,居世界第八位,主要种植作物为转Bt基因棉花,种植面积为278万公顷,此外,我国还种植少部分转基因番木瓜和杨树,转基因抗病毒番木瓜种植面积为9000公顷,转基因杨树种植面积不到10000公顷。截至2012年底,我国转基因棉花种植率已达95%,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植棉大省已达100%。2014年我国进口转基因大豆7017万吨,转基因豆粕超过5600万吨。 公众态度方面,不同调查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例如,McCluskey等于2002年在北京的一家超市、两个市外市场和一个购物区内对599人进行的采访表明,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的态度相比于其他欧盟、日本等国家是较为赞成的,趋向于积极方面。而黄季焜等在调查中发现大约20%的中国消费表明即使转基因食物价格有大幅度下降也绝不会购买。 2)我国转基因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在200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九条规定,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应当按照规定显著标识,未按规定进行标识,最高可处货值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并对我国转基因安全监管机构职责进行初步划分,其中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面临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01年,中国国务院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在农业生物转基因工程的试验和研究、生产和加工、经营和流通、进口和出口各活动环节的所需条件等作了较详细的规定。2002年以来,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先后制定了5个配套规章,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和《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并建立了从研究、实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许可审批到标识管理的一系列制度。2002年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制定并公布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制定的法规,建立了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制度和标识制度。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发布,明确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适用本法;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即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适用《食品安全法》。2015年和2016年,农业部分别印发和制定了《农业部2015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和《2016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方案》,以持续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的安全监管,并确保其规范有序。 三、我国现阶段发展转基因农产品面临的问题 1、转基因相关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存在立法层次低、部门协调不好等问题,如现阶段法律仅局限于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尚未见一部从整个生物安全角度对转基因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监督管理作出全面、系统规定的高立法层次的综合法律。此外,当前我国法律中强制标识制度虽然严格,但却对转基因成分的含量没有规定。加之标签上呈递的内容有限,过于简单的信息难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由于“显著标识”的定义不明确,在转基因与非转基因产品相比没有优势的现状下,转基因标识系统的不规范造成消费者在超市消费时,会有误买转基因食品的情况发生。 2、安全监管执行难 当前转基因相关法律和法规在执行中出现很多现实难题,如机构设置、安全性认定和商业种植认定等。此外,依托一些科研院校进行安全性认定和资质评定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认定失责和监管不力现象,加剧了公众的恐慌和不信任。另外,基层农业从业者和食品安全从业人员虽然自2009年以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但现实中“属地管理”使得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出现脱节,即政策法律制度在中央,执行操作在地方,导致现实中的地方监管出现实质性的缺位。 3、公众对转基因安全性了解甚少 在现有国情下,发展转基因生物技术已势不可挡。我国转基因重大专项中有25%的经费用于安全性研究,但由于相关科研成果并未公开,再加上当前某些媒体和公众人物及组织对转基因安全的“妖魔化”宣传和引导,加剧了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担忧和不信任。现如今农业部并未批准任何转基因主粮的种植,但是因为农作物的消耗量远远大于自给率,我国不得不选择大量进口转基因农作物如大豆等。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加剧了公众对转基因安全的担忧。同时,由于缺少相关转基因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而公众用来获取相关资讯的各大网站、社交平台等媒体又存在一些失真的内容和报道,导致公众对转基因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产生了极大的误解。另外,当前我国的转基因论战,“挺转”和“反转”意见分歧较大,且相关人士和群体的知识结构和储备差异甚大,因此客观且理性的对话较为欠缺,更加剧了公众的猜想和担忧,对政府监管和公信力形成较大压力。 4促进我国转基因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1、健全转基因相关法规 对于我国法律法规出现上述的问题,制定一部完整的《生物安全法》势在必行,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保障适用此法。此外,通过完善强制标识法规和可追溯原则可以进一步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并公开透明信息,保障生产者知情权。建议相关部门从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以及消费者的态度出发,基于我国国情切实可行的规定能安全检测出的转基因成分的比例,借鉴欧盟和日本的法规,在0.9%和5%之间作出一个科学的选择,便于量化操作和执行。鉴于目前市场上转基因食品管理较为混乱,与美国不提倡消费者“知情权”不同的是,我国管制转基因食品的立足点始终以保障我国人民身体健康为首要目标,严格管理转基因作物种植和食品生产,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如提高罚款额度等,建立生产主体和企业的诚信档案。增加法律法规应有的透明度和公开度,配套相应的操作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加大转基因安全执行力度 设立专门的转基因农产品商业化种植资质评定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认定机构,制定并严格执行详尽、统一的转基因安全评定标准。机构可依托科研院校设立,但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实现专门的转基因农产品食用安全性监管小组在我国各地区、各级政府全覆盖,统一贯彻中央法律法规,加大地方监管力度,并确保不同行政层级之间的信息对称,减少中央和地方在政策制定和现实执行之间的矛盾。 3、加强科普宣传 由于我国公众对于转基因产品的态度不一,有必要适时进行科普活动。建议我国成立专门科普小组,学习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专门的网站,加强转基因有关知识的科普宣传。还可以在各大社交网站上及时收集和发布信息,并适时在各大高校、公共场所进行讲座,提高全民素养,为转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气氛。可以适当考虑增加公开且理性的辩论和对话,以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转基因产品。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公众对其安全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存在一些疑虑和担心也是很正常的。正是基于此,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科学普及”。要对转基因发展的科研、产业化和行业管理三个层面作出全面统筹,使这项新技术实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价值。 五、结语 目前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数量持续上升,人们对食品品质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转基因农产品以其高产、抗病虫等优点得到快速发展,转基因农作物比重日益增加,发展转基因生物技术是不可回避的议题。虽然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检测手段已与发达国家持平,检测指标也已超过了国外的标准,但缺少对成分含量的规定,以及一套信息明确的标识体系。社会各界在这一研究方面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国家需进一步开展更为细致的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对公众态度进行全面的调查,并采用恰当的手段普及转基因相关知识。为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应综合借鉴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相应法律法规,基于我国国情改进现有法规的不足,并加大各级执行力度,最大化减小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