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水稻研究所》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4-12-21
  • 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 is an autonomous, nonprofi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organization with offices in more than ten nations. The Institute main goal is to find sustainable ways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of poor rice farmers and consumer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Most of IRRI research is done in cooperation with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farming communitie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of the world rice- producing nations. IRRI was established in 1960 by the Ford and Rockefeller foundation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of the Philippines. Its research activities began in 1962 and are now estimated to have touched the lives of almost half the world population. The Institute research headquarters has laboratories and training facilities on a 252-hectare experimental farm on the main campus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Los Bas, about 60 kilometers south of the Philippine capital, Manila. Besides doing rice research, IRRI is also very active in local communitiesroviding educational scholarships, organizing income-generating training activities, and arranging other community projects that will help improve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poor communities that neighbor the Institute.
  • 原文来源:http://www.irri.cgiar.org/
相关报告
  • 《我国主导水稻基因国际研究离“设计水稻”更近一步》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15
    • 记者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301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结出硕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这一研究的重大成果将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 水稻种群的基因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和复杂的作用机制,是水稻育种改良的遗传基础。长期以来,全球科学家一直致力于阐明水稻基因组所有基因的功能及其等位基因多样性与重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水稻遗传改良中。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分子设计育种,让水稻育种周期更短、更有针对性,代表了水稻育种的发展方向。 据项目负责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介绍,这3010份水稻材料,是团队经过非常很严格和精确的分层取样,取自于中国及南亚、东南亚等89个国家,集中在水稻多样性的中心区域,代表了78万份水稻种质资源约95%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人员用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平台,对这些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基因组重测序和大数据分析,解析了水稻种群基因组多样性本质。 该研究成果构建了亚洲栽培稻的泛基因组,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春明向记者解释:“所有的育种工作都依赖于基因组变异,没有基因组变异就没有物种的创新,没有新品种的培育,这给基因育种提供了非常精确的导向台,这是非常重要的。”进入全基因组时代,这些变异信息会为将来的精细育种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础支撑。 这项研究的所有数据和测序材料已经通过多个途径公开分享,3010份水稻种质已发放给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40家科研单位、高校和育种单位,用于大规模发掘影响水稻高产、抗病虫、抗逆、优质新基因和育种应用。 黎志康表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分析的深入和更多数据的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必将更加庞大与精细,人们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开展水稻全基因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足够的基因来源和育种亲本精确选择的遗传信息,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国际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国际水稻基因库主任R·S·汉密尔顿博士评价说,“原来从性状发现到品种育成需要40年的时间,现在基于这些数据和结果短短几年就可以实现。同时可以使我们的育种进程更加有效和精确,使育成品种更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生长环境,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华大基因董事长特别顾问王韧告诉记者,“这项研究成果让我们离国际水稻研究所教授库什提出的‘设计水稻’的梦想越来越近。”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表示,下一步,要把水稻基因组研究与分子育种结合起来,尽快育成高品质、高质量的新品种,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内外16家单位共同完成,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人员大规模协作的重大成果,扩大了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国际领先优势。4月25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长文刊登了这项研究成果。
  • 《植物所等在低镉水稻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06-25
    •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然而,水稻容易吸收和富集重金属元素镉,使得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长期积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国稻米镉污染问题形势严峻,其中南方稻米镉污染情况尤为严重。我国栽培稻分成籼、粳两个亚种,籼稻主要在南方地区种植,较粳稻具有更强的镉积累能力,其可能是南方稻米镉超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鉴定调控籼稻籽粒镉积累特性的分子模块,降低籼稻籽粒的镉含量,培育低镉安全水稻品种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何振艳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和基因功能验证体系,初次鉴定到一个参与镉转运的主要协助转运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成员OsCd1。研究发现,OsCd1为镉的次级主动转运蛋白,主要在水稻根的质膜上表达,其缺失可显著降低水稻对镉的吸收效率和籽粒镉积累量,说明该基因参与了水稻根部镉吸收和籽粒镉积累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籼稻和粳稻中,OsCd1基因型出现显著分化,其中OsCd1V449主要在粳稻中存在,其镉转运能力显著低于籼稻基因型OsCd1D449;田间试验表明,将粳稻基因型OsCd1V449导入籼稻品种后,含有OsCd1V449的水稻近等基因系籽粒镉含量可显著降低,表明OsCd1V449基因型在低镉籼稻育种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该研究发现了参与水稻镉吸收和籽粒镉积累的OsCd1基因及其低镉积累的自然变异OsCd1V449,对水稻镉积累分子机制的阐释和低镉水稻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该研究成果于6月12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何振艳研究组博士后闫慧莉、工程师许文秀和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谢建引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副研究员何振艳和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张洪亮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