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带热百亿5G光模块市场 高端领域亟待提升国产率》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5-18
  • 2020年是5G资本开支大年,受益于新基建政策的拉动,光模块行业逐渐放量。根据市场调研机构LightCounting预测,预计2020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达到84.64亿美元,同比增长28.34%。预计到2024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超过150亿美元。

    受益于5G网络建设以及数据中心市场需求回暖,光模块行业迎来了高光时刻也为国产光模块企业带来宝贵发展机遇。

    新基建拉动光模块领域

    所谓的光模块,就是光收发模块,由光电子器件、功能电路和光接口等组成,作用是光电转换,主要用于数据中心、5G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4G时代,通信市场光模块需求2016年达到小高峰后,曾出现约两年的疲软,随着去年5G商用大门的开启,光模块市场开始回暖,2020年则大有爆发之势。

    一方面,5G建设拉动光模块需求。新基建主题下,5G基站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3月6日,中国移动发布2020年5G二期无线网主设备集中采购公告,总需求为23.21万站。3月13日,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联合采购25万个5G基站主设备。按照每个基站20万元底价计算,三大运营商的两次采购就是千亿规模投资,光模块约占5G资本开支的4.6%,如此大手笔,显然将提振包括光模块在内的5G产业链。

    招商证券认为,随着运营商5G基站设备采购的完成和落地,通信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产业链中天线及射频器件、光模块等上游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与4G相比,5G需要的基站数量更多,同时5G网络要真正实现大带宽、低时延和海量连接,起到光电信号转换作用的5G光模块更加不可或缺,根据预测,5G光模块总需求将会是4G的2-4倍,2020年5G前传光模块需求,将达到千万只的级别。

    中信建设证券分析师预计,2020、2021年5G光模块需求量分别为1000万只、1800万只左右。

    另一方面,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将带动光模块需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催热了云办公、云游戏、云教育等产业,也让大数据中心的建设炙手可热。

    天风证券通信首席分析师唐海清表示,数据中心内部的信号传输和数据交换需要大量的光模块,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尤其需要大量的高速率的光模块作为承载网络流量的核心器件。

    天孚通信董事会秘书陈凯荣透露,数通领域正处于100G光模块到400G光模块产品迭代的转换期,2020年是400G产品放量的一年,光模块在数通领域迎来了新的景气度。

    国产商逐步引领光模块市场

    据了解,20年前,光通信器件曾一直被美日企业垄断。中国加入WTO之后,在全球化的推动下,随着美日供应商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光模块行业开始在国内发展起来,从这一刻起,中国的光器件行业进入了高速生长阶段。

    2010年,中国光模块供应商的销售额超过5亿美元,2018年销售额激增至30亿美元,如今2020年,开始引领全球光模块市场。根据LightCounting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的光模块供应商将在2020年主导全球市场,市场占比将超过50%。

    与此同时,国产厂商在光模块产品方面的实力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光芯片、激光器、接收器领域涌现出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公司及初创企业,其中国内光模块上市公司主要有中际旭创、光迅科技、新易盛、华工科技,未上市的有海信宽带。

    其中,在接入网光模块领域,海信宽带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占据着超过30%的市场份额。目前,从产业链来讲,海信宽带在接入网上已经形成了从光器件、光芯片到光模块,从研发、设计、封装测试到整机的一条完整产业链。

    光模块龙头中际旭创则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大量生产400G数通光模块的公司,占据了400G市场50%的份额。中际旭创4月10日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业绩公告显示,报告期内预计盈利13850万元至1675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20%至68.34%,搭乘5G快车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此外,光迅科技和华工正源的光模块在行业也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光迅科技2018年光迅的电信领域光器件、光通信销售额位居国内第一位,10G光芯片完全自产,25G光芯片已可自产20%左右。而华工正源拥有5G无线光模块的大规模量产能力,在业内也处于领先水平。

    亟待突破高端市场 提升话语权

    国内光模块行业虽然迎来爆发期,但对于国内公司来说,仍然存在一些瓶颈与普遍的行业问题需要面对。

    《中国光电子器件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8-2020年)》指出,尽管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光通信市场、优质系统设备商,但我国光通信器件行业在全球所占份额与现有资源并不匹配,特别是在中高速光芯片领域,国产化率不足10%,难以与美日企业抗衡,仍处于追赶阶段。

    广证恒生统计显示,国内通信设备占全球份额40%—70%,但是光模块只有约19%,而上游芯片不到1%。

    据悉,目前高端光电芯片的技术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厂商手中,国产光芯片以中低端为主,虽然国内厂商光迅科技、华工正源、海信宽带实现了10G及以下光芯片的量产,并实现了部分应用,但是25G光芯片尚不能规模量产。

    此外,光芯片国内自主制造能力严重不足制约流片进度,需要补齐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短板。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厂商虽然具备海外企业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但光模块的利润空间正在压缩,当前光模块行业已呈红海之势,美日企业近几年开始进行频繁的并购整合,Avago与博通的合并、行业老二Lumentum收购排名第三Oclaro、无源龙头II-VI收购有源巨头Finisar,合并后国外企业的上游芯片优势更为集中、产品布局更广,通过不同方式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话语权有望进一步增强。

    对于国内光器件厂商而言,在发力更为核心的光芯片领域的同时,还需要更多的企业一起完善产业链,从而实现超越发展。

相关报告
  • 《半导体封装:5G新基建催生新需求》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06-18
    • 封装是半导体生产流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半导体行业中,中国与全球差距最小的一环。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让中国封装产业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随着国内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封装产业增加了更多冲破疫情阴霾、拓展原有优势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产业上游受影响较大 根据华天科技(昆山)电子有限公司董事及总经理肖智轶的介绍,封装产业的上下游供应链共分为四大方面:IC设计、晶圆制造、半导体材料以及半导体设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不仅给我国封装产业整体发展带来了影响,同时也给产业上下游带来了冲击。 封装产业链上下游均遭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冲击,有些影响短期看来甚至“较为严重”。“短期来看,封装终端市场需求面临紧缩,尽管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封装产业也在逐步复工复产,但是随着海外疫情的爆发,终端需求急剧下滑,对我国封装产业形成了不小的冲击。”肖智轶说。 速芯微电子封装业务副总经理唐伟炜认为,疫情对于我国封装产业来说,短期内最大的影响在于上游,尤其在于封装生产所需的材料。这是由于目前国内封装企业所需材料有50%来自日本,因此在日本疫情爆发后,短期内会造成进口生产物料短缺,使产品生产周期被大大拉长。 抓住机遇转“危”为“机” 从短期影响看来,疫情确实对封装产业造成了很大影响,然而肖智轶认为,从长期影响来看,疫情的冲击给中国封装产业带来了很多机遇。“海外疫情的爆发造成许多国外封测厂商工厂减产或关闭,境外订单向国内转移,国内大厂如豪威等也纷纷将供应链迁往国内。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用工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因此如果国内封测厂商能够抓住机遇,提升产品竞争力,很可能重塑产业链,由封测产业的跟随者转变成产业领军者。” 同时,中国作为最大的芯片消耗国家,本身拥有着巨大的封装市场空间,因此国内封装企业可以通过挖掘潜在的国内客户来增加订单量,以此来弥补海外订单量的不足。“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封装行业将更加依赖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而当下中国正聚力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5G等新基建的步伐也在越来越快,新的应用场景将不断催生更多的芯片封装需求,未来国内封装市场将不断增大,并将逐步抵消国外订单下降给封装行业带来的风险。”肖智轶说。 唐伟炜也认为,若能抓住机遇,封装产业也许可以将疫情带来的影响转“危”为“机”。“对于我国封装产业来说,疫情是很大的挑战,但若能在此期间,抓住更多国际上生产订单的机会,在疫情结束后将会形成惯性。如今中国的封装产业基本上复工率在85%以上,很多工厂都采用了集中招人的模式来保证人力资源。因此我认为,若能抓住机遇,疫情对我国封装产业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将会大大减少,甚至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他说。 同时,唐伟炜也表示,随着韩国、日本疫情的逐渐缓解,封装上游材料进口短缺的问题目前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作为一个全球化布局的产业,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多个国家之间的合作。因此,若要推动封装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单靠自身的力量肯定远远不够,必然需要依靠全球的力量。 5G+AI带来机遇 中国的5G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中国的封装产业能否借此机会,在海外高端产品市场站稳脚跟,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肖智轶认为,SIP(系统级封装)技术的发展便是我国封装企业很好的发展机会。为了满足5G的发展需求,晶圆制造厂提出了SoC(系统级芯片)解决方案,但是SoC高度依赖EUV极紫外光刻这样的昂贵设备,良率提升难度较大。为了满足多芯片互联、低功耗、低成本、小尺寸的需求,SIP应运而生。SIP从封装的角度出发,将多种功能芯片,如处理器、存储器等集成在一个封装模块内,成本相对于SoC大幅度降低。另外,晶圆制造工艺已经来到7nm时代,后续还会往5nm、3nm挑战,但伴随而来的是工艺难度将会急剧上升,芯片级系统集成的难度越来越大。SIP给芯片集成提供了一个既满足性能需求又能减少尺寸的解决方案。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于燮康认为,未来我国封装产业若想大力发展,必须实现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封装中道”的崛起和先进封装技术的进步,是封装技术发展带来的创新机遇;高性能计算机、高频、高速、高可靠、低延迟、微系统集成等需求推动了AIP、FC、2.5D/3D、Fan-out扇出型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的应用,这是5G+AI发展带来的机遇。 5G时代我国封装行业迎来了很多机遇,但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于燮康认为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四点:一要进一步缩小先进封装技术差距;二要进一步补齐产业链上的短板;三要解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问题,做大做强封装企业;四要解决先进封装平台的布局,实现封测产业协同发展。
  • 《“中国芯”有望领跑5G时代》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28
    • 安俊明课题组和仕佳光子技术团队已与运营商标准研究院和国际互联网领军企业开展深入密切合作,在网络系统方案制定阶段,就切入核心AWG芯片的需求对接及产品研发,使高端AWG芯片产品可以在5G网络、超级数据中心中得到应用,有望从并跑向领跑迈进。 “一个快速反应、可靠保证的光网络,将对信息化应用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向数字化、向智能化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安俊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目前,全球已进入5G规模商用的重要发展时期。安俊明正带领课题组对自主研发的5G前传循环型阵列波导光栅(AWG)芯片及模块进行优化和升级,安俊明透露:“我们的新产品已设计定型,进入产业化转移阶段。” 国产AWG芯片技术崛起 安俊明首先对AWG做了通俗易懂的解释,AWG可以将多路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合成一路,或者将一路不同波长信息分开,通过每种颜色光加载不同的信息,实现单根光纤同时传输多路信号,最终在不增加光纤铺设的情况下大幅提升光纤网络的传输速率。 AWG主要应用于高速骨干网、城域网、高速数据中心及下一代无线网络信息传输领域。一直以来,全球AWG芯片市场主要被欧美、日韩企业占领,当记者问及“为什么国产AWG芯片发展缓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安俊明的回答是:“AWG产业化需要大量资金、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和比较长的周期。” 前期,国家在AWG芯片相关的研发上投入了较多的经费,相关科研单位在技术上有一定的积累。但安俊明指出:“AWG芯片产业化需要上亿元的资金投入、国家对于产业化资金投入较少,科研单位也没有能力筹集产业化资金,而一般中小型企业盈利能力有限,无法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只能从事下游封装业务,购买国外芯片。另外,专业人才队伍大多集中在科研单位,投资者对AWG芯片漫长的投资回收周期缺乏耐心,从而导致国产AWG芯片发展缓慢。” 20世纪90年代末,安俊明课题组便开始从事硅基光波导AWG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863”“973”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团队积累了大量芯片设计与加工的经验与数据。 在研发过程中,安俊明课题组面临着材料生长、波导结构设计、应力消除等难点问题,团队通过分工合作,深入开展了硅基二氧化硅光波导器件产业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系统解决了大规模复杂集成波导模式平滑转换,低应力波导掺杂生长机制等问题,实现硅基二氧化硅阵列波导光栅的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突破。 当前,安俊明课题组研发的AWG芯片已完成设计及关键技术研发,并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销售阶段。 选择产业化合作对象 2010年起,一家来自河南鹤壁的企业——河南仕佳光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仕佳光子,现已变更为河南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频频找到安俊明课题组,希望寻求合作。安俊明回忆道,“当时仕佳光子负责人的诚意打动了我们。自从跟我们课题组对接上后,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每月至少专门跑两趟北京,同时每个月接我们的团队到郑州或鹤壁参观洽谈,前前后后坚持了整整一年。” 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安俊明课题组的技术成果正式落户鹤壁。“最初合作的是国家宽带战略、光纤到户PLC(平面光波回路)光分路器芯片。”安俊明告诉记者,“该系列芯片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光纤到户的建设,实现了我国宽带接入网核心PLC光分路器芯片的国产化。” 芯片是个长周期、大投入的产品,三五年之内想实现盈利,基本不可能。在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推广过程中,安俊明团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半导体器件研发、生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从实验室出来的科研成果到大批量生产之间尚有很大距离,科研人员更善于做样品,对生产线上的事情不在行;企业产业化需要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成品率;等我们芯片做出来,属于市场后入者,推广难度很大,等等。 为此,安俊明课题组与合作企业共同努力磨合,深刻理解作为芯片产品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后,最终实现了AWG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我们双方不仅实现了产品性能优异,也实现了产业化所要求的高良率、低成本,使得自主研发的AWG芯片在与国外芯片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安俊明说。 各方支持加速替代进口 合作以来,仕佳光子PLC光分路器两大系列已有20余个种类由安俊明主持设计,这些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达数亿元人民币,促进了我国光纤到户国家宽带战略核心芯片的国产化,为国家宽带建设节约了上亿美元外汇。 2018年7月,安俊明课题组的AWG芯片产业化项目入选中国科学院弘光专项,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加快了AWG芯片产业化进程。 由于中国科学院和半导体所的支持,以及研究团队和仕佳光子技术团队的共同努力,我国AWG芯片实现了从设计到工艺及产业化自主可控。安俊明对发展现状基本满意,谈及未来他表示,行业内和产业界关注得比较多的是下一代无线网络,千兆入户技术,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国产芯片替代进口芯片的进度,加快在下一代无线网络、千兆入户等高端AWG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 安俊明课题组和仕佳光子技术团队已与运营商标准研究院和国际互联网领军企业开展深入密切合作,在网络系统方案制定阶段,就切入核心AWG芯片的需求对接及产品研发,使高端AWG芯片产品可以在5G网络、超级数据中心中得到应用,有望从并跑向领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