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揭示药用植物三叶青基因组进化和黄酮类代谢物分化的遗传基础》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3-07
  • 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是葡萄科崖爬藤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块根或全草入药,也称三叶青。《本草纲目》记载“三叶青,性味苦、辛、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其在抗病毒、抗氧化、免疫调节以及抗肿瘤等方面均有疗效。目前,三叶青已被列为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之一,是浙江省新冠肺炎一号方“化湿宣肺合剂”的主要成分。武汉植物园东亚植物演化、保护与利用学科组邱英雄研究员团队近日以“Chromosome-level reference genome of Tetrastigma hemsleyanum (Vitacea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genomic evolution and the biosynthesis of phenylpropanoids and flavonoids”为题在《The Plant Journal》发表了三叶青研究论文。该论文基于Illumina、PacBio long reads和Hi-C测序技术相结合的组装策略获得了三叶青高质量参考基因组,解析了其基因组进化特征;结合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阐明了苯丙烷-黄酮类代谢途径合成基因的重复模式及其与表达量的相关性;基于群体重测序分析,解析了黄酮类代谢产物在不同谱系分化的遗传基础。

      研究结果发现,三叶青基因组大小为~2.19Gb,是葡萄属物种的4~5倍。基因组中73.43%为重复序列,其中长末端重复反转座子(LTR-RTs)占基因组的69%。三叶青和葡萄属植物同样只经历1次gamma全基因组复制事件,而LTR-RTs尤其是Copia和Gypsy家族在三叶青基因组扩张中发挥了主要原因。基因家族分析表明,三叶青特有基因家族和扩张基因家族主要与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萜类、芪类、脂肪酸、生物碱等合成有关,还有一些基因则参与植物的防御、响应环境胁迫以及昼夜节律调节等,这可能与三叶青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有关。

      为了全面解析三叶青的代谢物组成,研究团队利用LC-MS 技术对三叶青的不同组织(根、茎、叶)进行检测,共检测到941种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多达148种。由于黄酮类物质是三叶青的主要有效成分,研究团队结合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通过同源比对和结构域鉴定方法解析了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家族和转录因子,重构了三叶青的苯丙烷-黄酮类合成途径。同时,我们发现通路中的大部分关键酶基因家族如PAL、CHS、CHI相比葡萄属物种发生了显著的扩张,扩张主要来源于串联重复。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些重复基因存在一致性高表达的现象,可能促进了下游代谢物的合成与积累。对来自同质园中两个谱系代表性地区(西南谱系:广西;中东部谱系:浙江)的块根进行了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来自浙江的三叶青块根含有更多的次生代谢产物如黄酮、多糖、萜类等。研究团队进一步对来自这两个谱系的38份样本进行了重测序和群体基因学分析,在谱系间高分化区域内鉴定到一系列与性状发育、响应外界刺激及苯丙烷-黄酮类合成途径相关的基因,可能促进了东西谱系重要表型(如块根大小、代谢产物含量)的分化。

      本研究结果为探明三叶青药用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三叶青野生资源的引种、驯化和育种提供了指导。浙江大学博士后朱珊珊(现为宁波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张心怡和任超前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邱英雄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浙大生科院傅承新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洪德元院士在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给予了指导。研究得到浙江省十四五育种专项、浙大-杭州三叶青公司校企合作等项目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303/t20230306_6688944.html;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pj.16169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揭示药用植物三叶青基因组进化和黄酮类代谢物分化的遗传基础》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08
    • 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是葡萄科崖爬藤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块根或全草入药,也称三叶青。《本草纲目》记载“三叶青,性味苦、辛、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其在抗病毒、抗氧化、免疫调节以及抗肿瘤等方面均有疗效。目前,三叶青已被列为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之一,是浙江省新冠肺炎一号方“化湿宣肺合剂”的主要成分。武汉植物园东亚植物演化、保护与利用学科组邱英雄研究员团队近日以“Chromosome-level reference genome of Tetrastigma hemsleyanum (Vitacea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genomic evolution and the biosynthesis of phenylpropanoids and flavonoids”为题在《The Plant Journal》发表了三叶青研究论文。该论文基于Illumina、PacBio long reads和Hi-C测序技术相结合的组装策略获得了三叶青高质量参考基因组,解析了其基因组进化特征;结合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阐明了苯丙烷-黄酮类代谢途径合成基因的重复模式及其与表达量的相关性;基于群体重测序分析,解析了黄酮类代谢产物在不同谱系分化的遗传基础。   研究结果发现,三叶青基因组大小为~2.19Gb,是葡萄属物种的4~5倍。基因组中73.43%为重复序列,其中长末端重复反转座子(LTR-RTs)占基因组的69%。三叶青和葡萄属植物同样只经历1次gamma全基因组复制事件,而LTR-RTs尤其是Copia和Gypsy家族在三叶青基因组扩张中发挥了主要原因。基因家族分析表明,三叶青特有基因家族和扩张基因家族主要与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萜类、芪类、脂肪酸、生物碱等合成有关,还有一些基因则参与植物的防御、响应环境胁迫以及昼夜节律调节等,这可能与三叶青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有关。   为了全面解析三叶青的代谢物组成,研究团队利用LC-MS 技术对三叶青的不同组织(根、茎、叶)进行检测,共检测到941种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多达148种。由于黄酮类物质是三叶青的主要有效成分,研究团队结合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通过同源比对和结构域鉴定方法解析了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家族和转录因子,重构了三叶青的苯丙烷-黄酮类合成途径。同时,我们发现通路中的大部分关键酶基因家族如PAL、CHS、CHI相比葡萄属物种发生了显著的扩张,扩张主要来源于串联重复。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些重复基因存在一致性高表达的现象,可能促进了下游代谢物的合成与积累。对来自同质园中两个谱系代表性地区(西南谱系:广西;中东部谱系:浙江)的块根进行了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来自浙江的三叶青块根含有更多的次生代谢产物如黄酮、多糖、萜类等。研究团队进一步对来自这两个谱系的38份样本进行了重测序和群体基因学分析,在谱系间高分化区域内鉴定到一系列与性状发育、响应外界刺激及苯丙烷-黄酮类合成途径相关的基因,可能促进了东西谱系重要表型(如块根大小、代谢产物含量)的分化。   本研究结果为探明三叶青药用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三叶青野生资源的引种、驯化和育种提供了指导。浙江大学博士后朱珊珊(现为宁波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张心怡和任超前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邱英雄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浙大生科院傅承新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洪德元院士在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给予了指导。研究得到浙江省十四五育种专项、浙大-杭州三叶青公司校企合作等项目的支持。
  • 《武汉植物园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揭示菱属系统进化关系》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1-07
    • 菱属(Trapa L.),为菱科(Trapaceae)单属,一年生浮叶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水生作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经济学价值。我国菱属资源非常丰富,世界菱属植物的两个物种多样性中心均分布于我国: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二是黑龙江及图们江流域。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共有菱属15种9变种。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干扰的不断加剧,湿地不断萎缩退化,菱属生境遭到严重破坏,野生菱种质资源严重流失。目前,细果野菱已经位列中国珍惜濒危植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因此,菱属野生种质资源的收集已经迫在眉睫,而准确的物种及亲缘关系鉴定,是有力保护和长期利用植物遗传资源的前提。 被子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为母系遗传的单倍体,其已经成为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研究的重要工具。而菱属植物由于其营养体相似,果实的形态特征变异幅度广泛,目前属内缺乏一致的、明确的物种划界标准,这给菱属的物种鉴定及进化关系探讨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研究选取13个菱属野生物种进行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对15个菱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质体序列构建菱属系统发育树。 本研究结果发现,菱属15个野生物种/类群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5,453-155,559 bp,具有典型的叶绿体四分体结构:一个LSC、一个SSC和两个IR区域。15个菱属叶绿体基因组结构、GC含量和编码基因数量都具有高度相似性。同时,他们都注释到了130个基因,其中包含85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和8个rRNA。 比较分析发现,菱属叶绿体基因组中有两个高变异热点区域(atpA-atpF和rps2-rpoC2),以及丰富的长重复序列和SSRs位点,主要分布在LSC区和非编码区,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标记,用于后续菱属物种鉴定。 三种系统发育树构建方法(MP,ML和BI)一致显示,菱属内部有两个进化分支,小果分支和大果分支。小果分支仅包括细果野菱和四角刻叶菱,位于系统进化树的基部;其余物种属于大果分支,且大果分支内部,菱属物种依据其果实外部形态特征和地理来源进行聚类。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15个菱属野生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并基于叶绿体序列构建了菱属内系统进化关系,为菱属植物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发育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为菱属遗传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BMC plant biology上,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与西藏大学联培生博士生樊香绒为论文第一作者,水生植物生物学实验室副研究员陈媛媛为通讯作者。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0247)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研骨干计划(Y85529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