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首次,80后北大数学天才许晨阳获美国数学会代数领域最高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11-16
  • 美国数学会代数领域的最高奖,第一次颁给了中国人。

    据美国数学会官网消息,2021年科尔代数奖授予中国代数几何学家许晨阳,以表彰他对K-稳定性法诺簇的模理论以及使用K-稳定性研究极小模型纲领中的奇点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第一位获得科尔代数奖的中国人。

    图片来源:美国数学会官网

    科尔代数奖是美国数学会在代数方面的最高奖,许晨阳的导师与合作者Kollár,Hacon,McKernan都曾获得此奖。

    北大走出的数学天才,为报国放弃海外名校机会,重返北大

    中学时代,许晨阳就展露了非凡的数学天赋。

    1998年,他参加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获得金牌,并入选国家数学集训队,第二年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

    在北京大学获得数学方面的本科和硕士学位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2012年,许晨阳作为中组部某重大计划第一批入选人才,回到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任教。

    回到这里,也是他的初心。

    学生时代,许晨阳便立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帮助中国建设自己的代数几何学派,回到北大无疑是实现其心愿的最好契机。

    他的专长是双有理几何,许多听过他讲课的学生都说:许老师的课程幽默风趣,许多困难的问题在他手中都不是事。每每听他讲课,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美国进修多年的许晨阳,在北京大学招收了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组建了一支颇具规模的年轻代数几何队伍,用他中西结合的数学知识,将当时北京大学的代数和几何水平,直接拔高了一个层次。

    80后数学家,39岁已是科学界名副其实的年轻人才

    许晨阳这个名字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他是数学界正冉冉升起的新星。尽管他是80后,却已经能被称之为「数学家」。

    许晨阳在代数几何领域,特别是在双有理几何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MIT的三年博士后研究期间,他与合作导师James McKernan,及C.Hacon三人共同发展了具有对数结构的一般型空间序对的有界性理论。

    这一理论的一项主要应用是证明了一般型代数簇的自同构群的有限性,极大地推进了一百多年前Hurwitz在代数曲线情形的古典结果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肖刚在代数曲面情形的工作。

    他也获得很多名字带有「青年」的奖项:

    2013年,获得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和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4年,33岁的许晨阳获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并被评为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

    2016年,因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突出成就,获国际级别的年度拉马努金奖。

    2017年,获选庞加莱讲座教席,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2019年,获得「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表彰他在最小模型程序以及代数簇空间中的应用中做出的重要进展。

    可以说,年轻有为。

    天才出走,坚信数学是一门自由的艺术

    但是,在任教5年后,许晨阳却突然出走美国,并且表示再也不会回国任教了。

    这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针对原因,他非常坦诚地表示「国内学术造假抄袭现象严重,风气浮躁、论资排辈甚嚣尘上」等。

    这与他对学术的感觉不一样。

    许晨阳曾表示,数学是一种自由的艺术,沉浸在数学里面的时候,内心上很自由,没有什么人可以限制你,也没有等级之分,完全在一种自由的精神王国里。

    以数学为业,许晨阳认为自己选择了一份天性自由的工作。

    他反复提及,数学带给他任何事物无法取代的精神享受,可以从现实生活中超越出来,聆听和发现不是人类创造,但可为人类所发现的数学规律。

  • 原文来源:http://www.pku.org.cn/people/yyxr/1294439.htm
相关报告
  • 《中科大80后教授、潘建伟高徒陆朝阳获美国物理学会量子计算奖,曾获菲涅尔奖和阿道夫隆奖章》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10-13
    • 自 2017年荣获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菲涅尔奖和2020年初美国光学学会颁发的阿道夫隆奖章,这位80后教授在量子领域的研究成果再次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 当地时间10月7日,美国物理学会(APS)宣布,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朝阳教授 2021 年度罗夫·兰道尔和查尔斯·本内特量子计算奖(Rolf Landauer and Charles H. Bennett Award in Quantum Computing),以表彰他在光学量子信息科学,特别是在固态量子光源、量子隐形传态和光量子计算方面的重要贡献。 该奖项由美国物理学会于 2015 年设立,部分由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资助,旨在表彰兰道尔以及本内特两位先驱科学家在信息与物理领域基础性发现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其中兰道尔提出了兰道尔原理——擦除一个比特所需最小能量,而本内特首次提出可逆计算思想、和科研伙伴一起提出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方案。 具体而言,该奖项旨在表彰那些在量子信息科学方面具有杰出贡献的人,特别是在利用量子效应实现经典方法无法完成的任务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奖项每年颁发一次,包括 5000 美元奖金和一份证明获奖者所作贡献的证书,并在获奖者出席 APS 会议领取奖项和应邀演讲时提供旅费津贴。 此外,该奖项旨在评选出一位完成博士学业 12 年内、并在过去 10 年中在量子计算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获奖研究既可以是一项单独的工作,也可以是以往贡献的总和,重点是要促进量子信息处理技术的理论理解和技术现状的发展。如果被提名人已经获得过 APS 奖项,则该奖项授予的研究必须与先前奖项认可的工作完全不同(或者至少有实质性进展)。 该奖项自 2015 年设立以来,已有四位获奖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陆朝阳教授也成为了国内首位获此奖项的科学家。 80后教授陆朝阳:致力于量子研究、屡获国际殊荣 陆朝阳 1982 年出生于浙江东阳,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自学生时代起,陆朝阳便一直致力于量子方面的研究,并陆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也为自己赢得了诸多荣誉。 陆朝阳于2000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他被保送至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师从潘建伟院士从事光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工作,自此开启了他的量子研究生涯。 ▲陆朝阳教授和潘建伟院士。 2007年,还在读硕士的陆朝阳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的操纵,制备了「薛定谔猫态」和「簇态」,刷新了当时两项世界纪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了2007年2月份的《自然·物理学》杂志上,并且入选了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 同年,陆朝阳在国际上首次用光子比特演示了量子信息领域最重要的算法:肖尔大数分解算法。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的专题报道,并入选了教育部评选的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8年,陆朝阳以全额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转向固态量子光学的研究,开启了他的海外求学生涯。博士期间,陆朝阳以第一作者首次观测到单电子自旋的实时量子跃迁和非破坏性测量,为固态量子计算解决了一个基础性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2011年初,在攻读博士学位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顺利地完成了博士论文和答辩,并入选了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的 Fellow。 完成博士答辩后,陆朝阳选择了回国,以期为祖国的量子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8岁时,陆朝阳成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此外,他还与潘建伟院士团队保持密切科研合作,并带领几名年轻的学生组建了固态量子光源新实验室,并先后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多光子纠缠和光子操控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陆朝阳及其团队成员。图中外国人为他的博士导师 Mete Atature,当时为陆朝阳团队的 CAS 客座教授。 2012年,在多光子纠缠和光学量子计算领域,团队打破之前的六光子记录,首次实现八光子纠缠,继续在多光子纠缠领域保持国际领先。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光子学》杂志上发表。 在可扩展固态量子计算方面,陆朝阳等首创脉冲共振荧光技术,克服了十多年来阻碍单光子源品质的瓶颈问题,实现了国际上最高品质的高效率单光子源。 2017年,利用自主发展起来的高性能单光子源,陆朝阳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超越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和晶体管计算机的量子模拟原型机。光量子计算机原型机在「玻色取样」速度方面比国际同行加快至少24000倍,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该研究成果同样在当年的《自然·光子学》杂志上发表,并入选了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年度国际光学重大进展」。 自学生时代以来,陆朝阳已在《自然》及其子刊、《近代物理评论》、《美国科学院院刊》、《物理评论快报》这些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了40余篇论文,可谓硕果累累。这些研究成果也为他带来了诸多荣誉。 2015年获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年入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2017年获得了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菲涅尔奖」;2019年获得了「仁科芳雄亚洲奖」,以表彰他在「基于单光子的量子信息科学方面的杰出贡献」;2020年获得了美国光学学会阿道夫隆奖章,今年是该奖章设立80周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的研究工作首次获得该奖。 参考链接: https://www.sohu.com/a/423253071_162758http://dsxt.ustc.edu.cn/zj_js.asp?zzid=2788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9%86%E6%9C%9D%E9%98%B3/13839324 本文来源:机器之心
  •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院友王涵、林霖及合作者研究成果获戈登贝尔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11-23
    • 当地时间2020年11月19日下午,在全球高性能计算、网络、存储和分析大会上,由北大数学院友王涵、林霖及其合作者共同推动完成的工作成果—“Pushing the limit of molecular dynamics with ab initio accuracy to 100 million atoms with machine learning”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ACM Gordon Bell Prize)。 此项成果结合分子建模、机器学习和高性能计算(HPC)相关方法,将具有从头算精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极限推至1亿个原子规模。通过在美国summit超级计算机上运行,模拟测试分别实现了双精度91 PFLOPS、混合单精度162 PFLOPS和混合半精度275 PFLOPS的峰值性能。在此项成果中,物理模型+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开启了全新的研究范式,有效解决了物理建模精度和计算效率难以兼顾的困境,有望将来助力解决更多的科学计算和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并推动诞生新的算法、新的软件、新的高性能优化任务,甚至是新的软硬件协同设计需求。 该成果由北大数学院友王涵、林霖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贾伟乐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陈默涵研究员及其研究生路登辉,普林斯顿大学的张林峰博士、Roberto Car教授和鄂维南院士共同合作完成。相关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005.00223。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杨超教授及其合作者于2016年凭借"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研究成果获得该奖项,成为首支获该奖的中国团队。 王涵2002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2006年获学士学位,2011年获博士学位,师从张平文院士。现为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为分子模拟中的多尺度建模与计算方法,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子建模。曾获中国数学会计算数学分会第五届青年创新奖。 王涵 林霖2003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2007年获学士学位,2011年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副教授,并担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计算科学部研究员。长期从事数值分析、计算量子化学、计算材料科学、多尺度建模和并行计算等方面的研究。曾获2015年斯隆研究奖,2017年SIAM计算科学与工程(CSE)早期职业奖(首届)等。 林霖 戈登贝尔奖设立于1987年,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于每年11月颁发,旨在奖励时代前沿的并行计算研究成果,特别是高性能计算创新应用的杰出成就,被誉为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 来源: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戈登贝尔奖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