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提请审议 我国拟立法构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10-30
  • 近日,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草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增强制度刚性,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耕地保护硬要求;将耕地保护作为系统工程,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强化制度集成,填补空白、补齐短板,构建系统完备、协同有效的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制度体系。  

    草案共8章65条,主要规定如下内容:  

    明确耕地保护总体要求。规定国家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遵循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的原则,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强化目标约束,完善保护布局。规定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应当明确耕地保护目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落实,省级人民政府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功能稳定。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耕地和其他农用地保护,逐步优化耕地和其他农用地空间布局;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变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和评估预警。严格规范基本农田划定,明确应当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和不得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具体情形,规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验收确认。  

    严格占用耕地管控。针对耕地“非农化”问题,规定国家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控制,坚持“以补定占”,加强建设占用耕地管理;建立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与存量建设用地使用效率相挂钩的用地制度;非农业建设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或者改变其用途;禁止占用耕地挖湖造景或者擅自在耕地上绿化造林、种植草皮;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应当编制用地综合论证报告。针对耕地“非粮化”问题,明确规定耕地应当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以及饲草饲料生产;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禁止将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其他农用地,确需将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应当尽量选择质量较低、零星分散、难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  

    全力提升耕地质量。明确耕地质量提升总体要求。健全完善耕地质量提升多元投入机制,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采取综合措施提升本行政区域耕地质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严格全周期质量管理,健全全周期责任倒查和终身追责机制,建立全国高标准农田数据库。  

    加强耕地生态保护。建立耕地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恢复和提升耕地生态功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维持有利于耕地保护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态环保种植技术,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对有土壤污染风险的耕地进行监测和评估,开展耕地污染溯源和源头防治;及时处置突发性事件,消除或者减轻对耕地的污染危害。  

    强化保障监督。充分调动保护耕地和种粮积极性,保障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政府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金融机构提供支持;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依法保护耕地上设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包方有权监督承包方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对弃耕抛荒连续两年以上的按规定组织代种代耕。  

    严格责任追究。对各类违法占用耕地或者改变耕地用途等行为,以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规定明确的法律责任,并做好与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衔接。

  • 原文来源:http://www.agri.cn/zx/nyyw/202510/t20251028_8780671.htm
相关报告
  • 《守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拟立法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10-30
    • 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10月24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部草案,在土地管理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现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以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据自然资源部部长关志鸥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19.4亿亩,我们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   保护耕地命根子,多部法律都有明确规定。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系统集成了土地管理法、粮食安全保障法、黑土地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要求,如关于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以及饲草饲料生产,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对违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质量等行为规定共同的法律责任;耕地上依法设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受法律保护等,草案进行了系统集成,填补空白、补齐短板,以构建系统完备、协同有效的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制度体系。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耕地离不开水,又与山地、林地、草地、湿地等形成互相依存的生态系统。   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突出系统保护理念,强调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功能稳定,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强耕地生态保护,建立耕地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恢复和提升耕地生态功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维持有利于耕地保护的生态环境等。   耕地保护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耕地保护,人人有责。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近两年来,水土光热匹配较好的16个南方省份的耕地面积都增加了,做到了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草案全面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省区市对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负总责,其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国家组织开展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加强督察和监督检查,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按授权开展耕地保护督察;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按职责分工,生态环境、水行政等有关部门也要负起相关监督管理责任。
  • 《我国拟立法进一步全面、系统规范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活动》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10-30
    • 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24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草案明确耕地保护总体要求,规定国家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司法部部长贺荣当日在对草案作说明时表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硬实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依然突出,耕地撂荒增多,占补平衡存在量不足、质不高问题,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面临挑战;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农田水利方面欠账多,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繁重;一些地方土壤退化、耕地污染等问题较为严重,耕地生态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贺荣说,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在土地管理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现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专门法律,进一步全面、系统规范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活动,为切实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草案共8章65条。草案明确耕地保护总体要求,规定国家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遵循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的原则,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关于加强耕地生态保护,草案提及,建立耕地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恢复和提升耕地生态功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维持有利于耕地保护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态环保种植技术,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对有土壤污染风险的耕地进行监测和评估,开展耕地污染溯源和源头防治;及时处置突发性事件,消除或者减轻对耕地的污染危害。 关于严格责任追究,草案对各类违法占用耕地或者改变耕地用途等行为,以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规定了明确的法律责任,并做好与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