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新型“无机离子印迹吸附剂”捕获放射性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11
  • 近日,中核集团旗下中国同辐所属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在放射性核素吸附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原子高科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冯美玲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无机离子印迹吸附剂”捕获放射性铯》,题目为“Ion-imprinting” strategy towards metal sulfide scavenger enables the highly selective capture of radiocesium。这一创新成果将为备受全球关注的“核污水”—含Cs-137核素废水处理和处置提供高性能无机材料,贡献中国智慧。

    (注:Cs-137核素半衰期30.17年,发射高能γ射线,是核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裂变产物,也是放射性废水中含量较多的放射性污染物,具有持续的生物毒性,其扩散污染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引发癌症和遗传疾病,危害人类生命健康。)

    这项研究提出了“无机离子印迹吸附剂”的合成策略,通过精确的结构设计,制备出一种对放射性Cs-137离子具有识别和分离能力的金属硫化物(FJSM-CGTS)。新材料对Cs-137离子吸附具备容量高(246.65mg/g)、速度快(5分钟内达到平衡)、特异性强(高盐、酸性去除率达到99%)、减容率高等优势。该“离子印迹吸附剂”选择性去除Cs-137的能力超过了大多数已报道的无机固体吸附材料。

    目前,全球核废水处理材料主要是有机树脂,然而产生的废树脂处理成本高昂且技术要求复杂,导致大量废树脂处于临时储存状态,对环境构成了重大负担,而传统无机吸附材料也因吸附容量低等因素导致应用受限。新技术有望在核废水处理领域大显身手,不仅有助于实现废物最小化,降低处理成本,有效减轻对环境压力,进而构建生态环保防线。此外,新技术还可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核应急响应(迅速控制核素泄漏)以及促进核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从而推动绿色发展的理念,增强核废物处理领域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为核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未来,中核集团将进一步利用新技术开展放射源生产废水的再利用研究,持续开展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的应用实践,促进核技术应用产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1886.html
相关报告
  • 《新型海水淡化“绿色”吸附剂面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3
    • 海水咸水脱盐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现有利用吸附剂脱盐方法,存在着二次污染或能耗较高的问题。8月1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发表的一项成果,将为未来开发低能耗的海水淡化技术提供一种新思路。 该成果为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区然雯副教授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王焕庭教授合作研发出的一种既高效又低能耗的吸附剂,借由光亮的调节,不仅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盐离子获得淡水,还能实现吸附剂循环使用。 该团队发现,一种名为“螺吡喃”的物质在黑暗或者紫外光照射下可转化为具有正负两性离子的状态,并在可见光照下恢复原状。更让团队成员感到振奋的是,“螺吡喃”这种在黑暗状态下呈现的正负两性离子,正好可分别作为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吸附位点,吸附去除水中的盐。 研制一种新型吸附剂的“灵感”由此而生——将“螺吡喃”分子固定于铝基金属有机框架中,充分利用它“遇暗变阴阳,遇亮则复原”的奇妙特性,借助光亮的调节,完成盐离子吸附和析出的过程,从而获得淡水,实现咸水脱盐和循环使用的“双重目标”。 数据显示,当使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反渗透膜法对2233毫克/升浓度的淡盐水进行脱盐时,淡水获得率为70%,每吨水需消耗0.38度电。而使用厦大研制的这款吸附剂对同等浓度的淡盐水进行脱盐时,淡水获得率为88%,制备每吨淡水消耗0.11度电。实验还表明,该吸附剂在10个循环使用后仍然能够保持稳定的脱盐性能。
  • 《可再生的钠基硅酸锂吸附剂,具有在高温下捕获CO2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9-06-24
    • 最近,锂离子电池已成为从便携式电子设备到电动车辆的各种电力或能源的广泛使用。 结果,锂的消耗量迅速增加,同时价格也在上涨。 该研究报告了可再生钠基硅酸锂固体吸附剂的合成,其使用的锂比Li4SiO4固体吸附剂少。 通过将LiOH与硅酸钠溶液以2:1M的比例混合制备可再生的钠基硅酸锂固体吸附剂,其在多个循环期间稳定地保持其CO 2捕获能力。 除了存在于开发的固体吸附剂中的Li4SiO4之外,我们将CO2吸附和再生归因于新的结构,即Li3NaSiO4。 值得注意的是,LONS2固体吸附剂表现出比Li4SiO4吸附剂更快的CO2吸附速率。 此外,含有Li3NaSiO4和Li4SiO4相的LONS2固体吸附剂具有在高温下捕获CO2的潜力。 ——文章发布于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