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农药需求用量走势发布 预计植调剂需求量较大》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11-27
  • 一、农药使用总趋势:

    1. 总量基本持平,但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方向不变(政策、经济、技术、社会化服务等)。

    2. 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助剂、种衣剂均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植物生长调节剂需求量较大。

    3. 杀鼠剂需求下降,且幅度较大。但受鼠疫的影响,不排除使用量上升的可能。

    4. 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量占比逐年上升。

    5. 生物农药品种多样化、生物杀菌剂用药量稳步上升。

    6. 保护剂、免疫诱抗剂、植物健康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如:氨基寡糖素、植物蛋白、异噻菌胺、噻苯隆、矿物油等被市场认可。

    二、杀虫剂农药需求走势

    1. 预计杀虫剂需求将总量小幅上升。

    2. 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四氯 虫酰胺、茚虫威、氟铃脲、噻虫啉、杀螺胺、四聚虫酰胺、噻虫嗪、氟虫脲、氟啶虫醇胺、醚菊酯等品种与上年相比增幅较大。

    3. 二嗪磷、呋虫胺、除虫脲、甲氧虫酰肼、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苏云金杆菌、甲拌磷、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增幅在30%以上。

    4. 由于种植结构调整,要预防棉铃虫在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发生危害,预防盲蝽对棉花、果树、茶树等多种作物危害。

    5. 预计绿色防控产品前景看好,2018年性诱剂(近100种——斜纹夜蛾、二化螟、绿盲蝽和梨小食心虫)使用面积2800万亩,食诱剂使用面积达440万亩,因此绿色防控产品看好!

    三、杀菌剂农药用量走势

    1. 2020年杀菌剂用量上升,其中生物杀菌剂用药量显著上升(凡是统计到的生物农药品种其使用量全部上升,这在以往是没有的)。由于籼粳杂交稻的推广,稻曲病成为很多地区一个很重要的病害,相应品种用药量上升。

    2. 种子包衣成为防治根部病害最好的手段。近年来个别省份秋播种子处理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0%以上。

    3. 从品种来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除了能防治外,还能诱导作物的生理变化,尤其能提高禾谷类作物产能,延缓植物衰老,这是其它杀菌剂所不及的,这类杀菌剂的用量会进一步增加。

    4. 目前用于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药剂偏少,在我国部分地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预计用于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药剂需求量上升。

    5. 稻瘟病近年来也有回升的势头,因此其防治药剂需求上升。

    6. 设施蔬菜连年种植同一种蔬菜,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有机肥缺乏,白粉病、霜霉病、立枯病、根腐病、枯萎病、灰霉病等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相对应的药物会有所增加。

    7. 据统计,2020年烯肟菌胺、枯草芽孢杆菌、武夷菌素、丙硫菌唑、肟菌酯、丁香菌酯、氰烯菌酯、中生菌素、春雷霉素、香菇多糖、烯酰吗啉、丙森锌、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三唑醇、氟环唑、咯菌腈、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嘧霉胺、戊唑醇、腈菌唑、蜡质芽孢杆菌等需求上升幅度较大,平均上升幅度达51.63%。

    四、除草剂农药用量走势

    1. 除草剂在经历了之前几年的飞速发展,自2018年开始逐渐回落,预计2020年与今年相比仍是下降的趋势。

    主要原因:从政策层面上看:一是北方旱田区域大面积补贴更换喷头及喷头体,有利于除草剂的进一步下降;二是除草剂的用药大省黑龙江,从2015年开始提出农业“三减”(减肥、减药、减除草剂),据最新预测,该省2020年农药使用量预计减少20%。从推广层面上看:一是我国部分地区大力推广果园生草技术,以减少除草剂在果树茶园的用药量。二是生物制剂的推广应用,水田无人机的快速上升,无人机的推广使用都有利于水田除草剂用量的下降。

    2. 预计2020年增幅在10%以上品种有:苯噻酰草胺、麦草畏、禾草丹、氯嘧磺隆、精异丙甲草胺、绿麦隆、野麦畏、噁唑酰草胺、2,4-滴丁酯、异丙草胺、甲草胺、唑草酮、丙草胺、异丙隆、草除灵、异丙甲草胺、莠去津、氟唑磺隆。

    3. 大吨位的增幅产品有:草甘膦(铵盐、钠盐、钾盐)、乙草胺、莠去津、丙草胺。

相关报告
  • 《2022年我国钢铁需求量预计将小幅下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16
    • 15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2022年我国钢铁需求预测成果》显示,通过采用钢材消费系数法和下游行业消费法对2021年和2022年我国钢材需求量进行综合预测,预计2021年我国钢材消费量为9.54亿吨,同比下降4.7%;预测2022年我国钢材需求量为9.47亿吨,同比下降0.7%。 展望2022年,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表示,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为钢材需求总体稳定提供有效支撑。机械、汽车、造船、家电、铁道、自行车摩托车等行业钢材需求保持增长态势,但建筑、能源、集装箱、五金制品、钢木家具等行业钢材需求下降。
  • 《提升农业含绿量 增加发展含金量——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03
    •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2万吨,比2012年下降14.0%,科学施肥用药水平不断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3%,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格局加快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为主的多元利用方式提质增效;农膜处置率稳定在80%以上,科学使用回收机制日趋完善……我国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取得积极成效。 施肥有了最高限量—— 立足源头治理,促进治存量、遏增量 每亩底肥30公斤、分蘖肥10公斤、拔节孕穗肥10公斤……翻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双庙村的化肥定额制示范区施肥方案,表格中清晰标注了水稻生长各阶段化肥投入的最高限量标准。 “偏施氮肥引起土壤板结,还会污染周边水体。我们通过试验对比,筛选出水稻最佳用肥技术模式,氮肥用量减少了10%以上。”化肥定额制项目实施方、杭州佳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岳峰说。 “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正处在治存量、遏增量的重要关口。”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绿色发展团队首席专家金书秦介绍,农业面源污染往往具有分散性、不确定性和滞后性,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突出难点。 立足源头治理,促进污染减量。2020年,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与浙江农林大学、临安区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合作,针对水稻、茶树、雷竹、核桃等9种作物,制定发布了全国首个化肥定额制限量地方标准。 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邬奇峰介绍,为加强施肥行为管控,当地一方面引导农资经营单位建立购销数据库和补贴档案,平台可自动识别购买用量是否触碰“红线”;另一方面推动规模主体签订承诺书,保留购买凭证、建立肥料施用档案,实现可追溯。目前,全区化肥定额制已推广25万亩,近5年减少化肥用量1380吨。 着眼顶层设计,推动系统发力。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国家层面已编制全国畜禽粪肥利用种养结合、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专项规划,系统谋划重点领域、关键区域农业环境问题治理。全国布设241个农田氮磷流失国控监测点和500个农膜残留国控监测点,选取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等区域,探索开展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分析评估氮磷流失规律,加快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 灌溉有了循环水网—— 瞄准重点领域、关键区域,综合研发优化技术 湖北省安陆市洑水镇车站村,一套智能化生态水网排灌系统,充分发挥农田固碳减排作用:通过农田水位控制闸门开合,可调节雨水、灌溉水等水体滞留时间;生态沟渠里,一丛丛水生植物拦截着农田排水中的污染物;田间灌溉尾水经多轮预处理后,流至农田排水水质水量综合平衡调控站…… 安陆市水域面积达1.7万公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点多面广。“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整体统筹设计,将区域沟渠水系联通形成‘活水’循环系统,是区域农村水系可循环、可监测、可控制的关键。”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樊丹说,这统筹解决了区域农田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堰塘淤塞等突出环境问题,在全省已推广应用达60万亩。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离不开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组织实施了典型农区氮磷迁移转化与面源污染调控等项目,强化综合防治技术供给。同时,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岗位科学家作用,推广绿色投入品和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 “实现污染防治区域全覆盖、可持续,仅靠单一技术难以达到目的,要因地制宜进行系统集成组装。在推广相关技术时还要充分考虑农户的接受程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罗良国发现,农民往往更青睐土壤有机质提升、投入品减量等技术,在设计农业环境保护方案时,需要为农户提供更加灵活多元的选择和服务。罗良国建议,将农业补贴标准核算与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更紧密挂钩,提高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参与绿色生产的积极性。 绿色投入品配套适用农机日益成为主流。在江苏省仪征市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水稻用上了“侧深施肥+作物营养诊断精准施肥+无人机喷肥”技术模式。“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推广,提高了绿色高效施肥技术到位率,越来越多农户认可并参与其中。”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农艺师仇美华说。 金书秦建议,要加快以调查、监测、评估技术为重点的联合攻关,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小流域尺度的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理研究;针对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等环节,研发优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污染阻滞降解、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不断提高科学治污水平。 农膜有了回收链条—— 全要素全链条推进,促进治理模式可持续发展 “1立方米废旧农膜可以在回收网点兑换7.5公斤新农膜,划算!”在甘肃省民勤县苏武镇元泰村,慧丰源农牧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尚福说,购买新农膜也有补贴,亩均可节省20—30元。 在甘肃邦德实业有限公司的万吨废弃膜清洗造粒生产线,旧农膜经过切割、漂洗、热熔、模压等流程,变成再生颗粒、滴灌带等产品。“废弃农膜‘变废为宝’,推动农业经济与生态效益实现双赢。”公司负责人李玉德说。 河西走廊气候干旱,农膜应用广泛。“加厚高强度农膜韧性好,揭膜时不易破损残留。”民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段振佼介绍,为促进更多农户使用加厚农膜,县里从农膜生产、回收到利用构建起全产业链闭环,通过价格补贴、技术服务、农机农艺结合等手段,让企业和农户“两头甜”,全县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具有长期性,农户和经营主体很难从中直接获益,往往缺乏持续投入的动力。”金书秦建议,通过机制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复合种养、优化布局延链增值。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已逐渐从攻坚战转向持久战,从源头控制为主逐渐转向全过程监管。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方案》。“方案以长江、黄河流域为重点,遴选一批县(市、区)率先开展试点,探索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机制和有效路径。”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放眼全国,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支持162个养殖大县整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到在长江、黄河流域新建65个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县,再到建设440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2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试点推广加厚高强度农膜和全生物降解农膜……提升农业含绿量,增加发展含金量,随着一项项行动先后落地,农业绿色发展成效越来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