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建成正丁醛一步催化转化制备丁酸丁酯中试装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feifei
  • 发布时间:2019-01-08
  • 12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有机催化研究组研究团队和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正丁醛一步催化转化制备丁酸丁酯中试技术”科技成果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工艺先进,创新性强,建议尽快开展万吨级规模的工艺包编制和工业化生产”。

相关报告
  • 《大连化物所发表单原子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转化专论文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30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员黄延强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团队受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Single-Atom Catalysis toward Efficient CO2 Conversion to CO and Formate Products 的专论文章,总结了研究团队将单原子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该工作被期刊选为当期的Supplementary Cover。   “单原子催化”的概念由张涛、清华大学教授李隽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刘景月于2011年共同提出(Nature Chemistry)。近年来,“单原子催化”的概念得到了迅速发展,围绕这一概念国内外众多课题组在电催化、光催化和传统多相催化等领域取得突出研究进展。该专论文章将焦点集中在单原子高效催化转化二氧化碳工作上。   该团队长期致力于二氧化碳的热、电催化转化研究,借助金属与载体间的晶格匹配、载体配位基团功能化、助剂及活性中心电子态调控等作用实现对二氧化碳转化产物的可控调节。单原子催化剂结构的特殊性为二氧化碳的活化和定向转化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模型。该团队利用IrO2与金红石型TiO2晶型相同、晶格匹配高的特性,制备出具有高热稳定性的Ir1/TiO2单原子催化剂,并实现CO2高选择性转化制CO(ACS Catalysis,2017);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发出一种氮掺杂石墨烯锚定的Ni单原子催化剂,利用Ni单原子最外层3d未成对电子易于离域化的特点,形成带负电的Ni-CO2δ-结构,实现了高效电化学还原CO2制CO(Nature Energy,2018);模拟均相催化剂对CO2分子的低温高效转化机制,研制出含吡啶-酰胺基团的多孔有机聚合物载体负载的单原子Ir催化剂,成功实现CO2的“准均相”活化与催化应用(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Chem,2019)。这些研究成果为高效CO2还原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
  • 《以纳米磁性钾浸渍氧化铈为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9-04-08
    • 本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钾浸渍Fe3O4-CeO2纳米催化剂从菜籽油中制备生物柴油。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钾浸渍Fe3O4-CeO2对菜籽油催化转化甘油三酯的影响。25?wt %钾浸渍Fe3O4-CeO2 nanocatalyst显示最好的生物柴油生产。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BET和Hammett等表征纳米催化剂的碱度。采用GC-MS、1H和13C NMR对生物柴油进行了表征。分析了酯交换反应中催化剂用量(wt %)、油甲醇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最佳反应参数,并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确定了反应收率。获得了96.13%的最高产量为4.5?wt %的催化剂,1:7油甲醇比例在65?°C?120分钟。生物柴油的性质如酸值和运动粘度观察0.308?mg KOH / g和4.37?分别平方毫米/秒。确定了燃点、燃点密度等其它燃料参数。考察了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稳定性可达5个循环,活性损失不大。采用蒸馏装置回收了酯交换反应后的过量甲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