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基因技术联手,或许可以创造“动物智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1
  • 在我们的认知中,基因科学和人工智能都是技术中的“武林高手”。在一系列新闻通稿中,二者通常会与“长生不老”“返老还童”这样的字眼搭边,颇有一种笑傲江湖的感觉。而细细去比较两者——人工智能正处在关键时刻,多多少少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但基因科学总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犹如高岭之花,被封存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少有人接触其核心技术。

    广阔天地,谁能大有作为?人工智能与基因科学短兵相接,是取得友好合作,还是一拼高下?

    从高岭之花到花开遍野

    目前,人工智能的产业图谱已经十分丰富了,金融、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都可以看到AI的影子。从这一点来看,基因科学虽然是AI的前辈,“名震江湖”的速度却没有后辈来得快。

    基因科学的应用通常集中在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有两个应用场景,一个是健康检查,比如预测癌症等,不过这一般是富人追捧的高端体检服务,让它“一战成名”的就是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测序检测出了自己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另一个则是商业化的“算命式”基因检测,比如通过基因测试你的孩子有没有唱歌天赋等,拳王邹市明的儿子就做过这样的测试。

    但这也不代表人工智能略胜一筹。生命科学这一领域限于研究环境、技术条件等壁垒,在前几年着实发展缓慢,但是在近些年,生命科学的高科技可能就要进入一个爆发期了。比如基因编辑,大家熟知的就有明星技术CRISPR/Cas9,在去年,Mitalipov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就完成了美国第一例人类胚胎基因修饰的研究。

    生命科学领域的想象力空间会非常大,当然,这类技术也会遇到和AI同样的伦理道德的牵绊。如此来看,AI或者基因科学“单打独斗”都会成为江湖中的一条好汉,但是,综合二者的拿手好戏和一些缺陷,这两位高手强强结合似乎更有看头。特别是在二者都想攻下的医疗领域里,更是有大显身手的机会。

    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

    某个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是根据统计学统计出来的。比如研究癌症和人体基因的关系时,首先要统计大量癌症患者的基因数据,然后进行比对,再筛选出相似的基因,即选定可能致癌的基因。

    但这样的结果却很容易被推翻,首先是因为统计数据是通过以往的累积数据统计的结果。而随着癌症统计样本数量不断增加,人们会发现更多的相似基因位点,患有癌症的概率统计也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其次,人类患有某种疾病还与其它因素有关,比如肺癌的患病就和大气污染有很强的关联性。但是基因检测是接触不到患者的实际情况的。

    也就是说,即使基因检测获得了大量数据,对于疾病的指向性依旧是有限的。而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加入AI能够深度学习To C端数据库的功能或许会有助益。

    就拿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发的AI预测死亡系统举例,这个系统统计了12个月内死亡患者的近200万份医疗数据,然后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利用大数据计算每条信息的权重和强度,与现有的患者进行比对,就会生成这个患者在3—12个月内死亡的概率分数。如此,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疾病诊断的正确率。

    除此之外,AI可以通过ChatBot、场景识别等功能,对患者进行行动上的监管,更有利于辅助基因的诊断。

    制药业的神助攻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皮特.柯文尼教授称:“通过病人的基因组序列,可以推断出酶的形状,构建准确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筛选匹配药物,并将结果告诉主治医生给出最优处方。”

    将基因测序技术和AI的计算能力相结合,或许能够探索出制药业的新路径。以艾滋病的治疗药物举例,科学家表示,目前他们建立的50多个模拟模型,就要配有5000个处理器的计算机不停的计算12-18个小时,还要对计算结果做大量的数据分析,才能给出药物的排序。而在制药这件事上,AI正在全面提升人类的效率。

    个人健康管理终端

    基因芯片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想要打造的“法宝”。而将其与AI结合起来,会在哪个方面实现突破呢?健康管理。

    基因芯片可以快速、准确的鉴定一个人的生物信息。与AI只能图像识别不同,智能终端+基因芯片或许可以打造出一个人类GIS智能设备,这个丰富的多维度的信息嵌合体可以用来解读个人的健康情况、识别个人的身份信息等。相当于有了一张智能的、专属的、可见的“基因身份证”。

    这类设备还可以快速检测污微生物或有机化合物对环境、人体、动植物的污染和危害。基因芯片经过改进,能够利用不同生物状态表达不同的数字信息,基于基因芯片和基因算法,还可用于制造生物计算机。

    从AI“类人”的圈子里跳出来

    一方面,在基因科学中,解读人类基因程序语言的意义在于解读地球生物圈的程序代码。我们在教科书上就学过,基因是编译氨基酸的密码子。除了极少数的不同之外,地球上已知生物的遗传密码均非常接近。因此,根据演化论,遗传密码应在生命历史中很早期就出现。而这一点,对研究物种的诞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以后,我们不排除“人造”地球生物圈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我们目前提到的机器人、计算机等人工智能是没有意识的,即使我们不断地尝试,想让AI变得更像人,但机器所做的主要还是认知的事情,做的是一个Pattern Recognition,听听声音,看看图像。人脑的高级功能还是无法移植到AI上。自深度学习以来,AI一直没有重大的理论突破,也证明了创造出具有意识、情感的非生命还是很难的。

    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曾经提出“中文房间”的实验理论来反驳电脑和其他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思考的观点。在这个思维实验里,只要计算机拥有了适当的程序,理论上就可以说计算机拥有它的认知状态以及可以像人一样地进行理解活动。

    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我们或许可以开一个比较大的脑洞,就是跳出人工智能一定要作为仿生机器、“类人AI”出现的圈子,而是利用动物的思维,模拟动物的程序,这或许会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空间。如果把这个“人造”生物圈当作一个生物进化的实验工厂,那么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总结出一套有别于人类的某个物种的程序语言。当人类能够纵观整个生命历史时,总结归纳一个物种的程序语言也未尝不可,而那意味着人类能够创造以新的程序语言为基础的“动物智能”。

    与其让AI不断进行人工标签数据的积累学习,不如先构建一个动物行为的知识图谱,进行系统化训练,一旦训练成功,对于人们来说,受益将会是永久性的。

    最重要的是,当基因科学获得突破,人类将有机会获得动物、植物的非公式性变量波动(即情感波动),那么,将这样的波动作为数据库植入到AI中,或许可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动物语料库不足、语义不明晰的问题。如果动物存在真情实感,通过基因技术+AI技术,我们或许可以实现人与动物的情感交流。

    不论如何,AI和基因科学迟早会实现花开遍地,而人类对于科技和自然的探索,就像时间之矢一样,永远向前。

相关报告
  • 《前瞻 | 研究6G技术,创造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3-23
    • 虽然 5G 尚需时日才能成为主流,但针对 6G 的研究已经启动,预计在 2030 年实现商用化。这种新一代无线技术有望让我们以全新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并在各行各业中创造新的应用模式。6G 的时延更低、带宽更大,将能够通过分散的智能网络传输海量数据。 6G 的新愿景是实现近乎即时和无处不在的连通性,彻底改变人类与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交互的方式。这意味着 6G 将采取新的方式利用数据、计算和通信技术,让它们进一步融入社会。这项技术不仅能够支持全息通信、触觉互联网、智能网络运营、网络与计算融合,还能够创造更多激动人心的机会。6G 将在 5G 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强化功能,标志着关键行业将迈入无线新时代,加速实施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创新。 塑造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除了促进经济繁荣之外,未来的技术还必须带来积极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变革,而 6G 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基础。6G 旗舰组织(6G Flagship)发布了一份白皮书,探讨了这项技术在提高生产力以及帮助人类社会等方面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该组织是由学术界和行业领导者组成的一个联盟,目的是为 6G 研究提供专业化的指导。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列出了促进世界各地的社区繁荣进步、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计划。6G 旗舰组织计划将依照联合国 SDG 引领 6G 发展,是德科技非常荣幸参与了该计划的创建。最近,以北美为中心的 6G 联盟 Next G Alliance(是德科技是创始成员之一)发布了一份白皮书,概要论述了他们实现 6G 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6G 的环境可持续性使用场景 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每一位地球公民都需要紧急行动起来。美国宇航局(NASA)报告称,自 19 世纪后期以来,碳排放的增加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升高了 2.12°F(1.18°C),过去七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时期。 全球 135 个国家/地区和数百家企业已做出了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技术行业已经做好准备,努力开发实现环境可持续性的长期解决方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子设计可以支持清洁能源系统的开发和用于环境应用的数据分析,还能推动减少碳排放的机器技术向前发展。 我们将可持续性视作 6G 研究的关键驱动力,并将探讨在以下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方法。 交通运输业 据美国环保局(EPA)称,美国交通运输行业是目前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源头(29%)。6G 将赋能智能交通和物流领域的创新,包括互联车辆和交通基础设施。无人驾驶电动汽车的增长不仅会促进清洁能源的推广,还将通过优化交通流量来减少排放。通过将无线连通性技术与传感器技术、分布式计算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可以实现这些目标。新技术的组合将支持车辆、交通摄像头和道路之间的实时通信和协调。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发布的《2020 移动产业 SDG 影响力报告》称,通过远程信息处理来提高车辆监控、路线优化和燃油效率,在 2018 年避免了约 1.05 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路面上行驶的汽车减少了 2300 万辆。多伦多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支持交通信号灯自我学习和辨别模式,从而缩短了 25% 的出行时间、减少了 13% 的排放量。 制造业 6G 将在 5G 的基础上对制造业进行更进一步的现代化改造,覆盖产品设计、工厂生产和仓储等所有阶段。互联机器和协作机器人将能够协调所有制造和供应链管理活动,自动执行过去需要手动完成的流程,从而实现更高效、更有弹性的供应链。 启用了 6G 的制造工厂还将增强我们的能力,使我们能够监控和管理能源和水资源使用、减少碳排放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为运营提供动力。举个例子,爱立信的 5G 智慧工厂减少了 5% 的废弃物,降低了 5% 的能源成本,并将整体能源效率提高了 24%。 农业 5G 以及 6G 的主要优势之一是将无线接入扩展到农村地区。农村地区使用的化肥、杀虫剂和动物粪便会将有害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6G 为农业领域开辟了新的可持续发展契机。 智慧农业开创了优化作物生产、保护资源、改善土壤健康和监测牲畜的新方法,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农民减少碳排放。这份 GSMA 报告还指出,在农业占总用水量 80% 的加利福尼亚州,太阳能传感器和 LTE 网络减少了 6% 的用水量和 5% 的排放量。高通公司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通过使用支持物联网的无人机和传感器收集实时数据,农民能够提高农药喷洒的效率和准确性,从而将农药使用总量减少了 50%。 能源 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管理和减少化石燃料消耗的需求也在增加。6G 将助力全社会过渡到使用可再生能源,并进一步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 智能电网使社区能够更好地监控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优化电力分配,并采用自动化方式来管理巨大的负载变化。高通报告还指出,连通了 5G 的智能电网将减少 12% 的天然气和电力消耗,而 6G 将实现更大幅度的节省。 ICT(信息和通信技术) 我们应当认识到,通信和信息技术行业对整体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对能源消耗也影响巨大。据 AT&T 估计,在 2018 年间,借助该公司技术实现的温室气体(GHG)减排量是 AT&T 自身整个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两倍。该公司还设定了到 2025 年减排量增长 10 倍的目标。 ICT 行业的碳足迹已然很大(约占全球耗电量的 1/10),并且还将保持快速增长。作为 ICT 的一个重要部分,无线通信行业制定的 6G 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减少能源使用并将可持续性纳入运营流程和生命周期管理。 目前,无线接入网(RAN)消耗了无线网络基础设施中的大部分(>50%)能量。随着云化转型的进行,数据中心的消耗量逐步增加,而我们在数据中心看到了巨大的“环保”需求。智能无线空闲和资源共享等技术已经纳入 5G,6G 则在考虑采用更先进的方法。 是德科技致力于通过 6G 技术加速可持续发展 在支持全球环境和社会繁荣发展方面,企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德科技非常重视这一作用。作为 6G 旗舰组织中唯一的测试与测量企业,是德科技在帮助组织应对 6G 挑战方面肩负独特责任。我们还与国际电联通信标准化部门、FCC 技术咨询委员会以及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和欧洲等地的行业组织开展了合作。 我们旨在利用自己的研发能力以及我们为设计、仿真和验证应用精心打造的软件和硬件解决方案,推动 6G 旗舰组织在无线连通性、分布式智能无线计算、终端设备和电路设计技术以及垂直行业应用和服务这四个战略领域的研究。我们将为合作伙伴带来优秀的解决方案,为他们提供涵盖所有频段的网络安全、设备表征、网络测试、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测量和降低功耗的方法。最后,是德科技面向广泛行业的专业技术将帮助这些团队在汽车电子、物联网、高速数字和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取得成果。 与 5G 一样,新一代连通性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有可能影响技术、商业领域以及整个社会。我们期待与 6G 旗舰组织合作伙伴和全球其他技术合作伙伴并肩协作,共同制定标准并搭建技术构建模块,建设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 6G 网络,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保障社会安全,让全球各地的所有人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 《AI赋能假日经济 “人工智能+”正在创造消费新热点》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5-04-15
    • 清明“小长假”期间,众多游客穿梭于多个“人工智能+消费”的创新应用场景之中。早晨,坐上地铁之前,在智能鲜饮品站购买一杯由机械臂制作的果汁;随后,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体验一场沉浸式VR游玩项目,在虚拟空间由宫廷画师郎世宁带领游览全盛时的圆明园;晚餐时,在簋街看到餐馆前揽客的具身智能“员工”主动打招呼。 节假日的消费场景正在被“人工智能+”无限延伸。“人工智能不仅让大家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同时也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丰富了人们的消费体验。”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当前,“人工智能+消费”已成为连接内需增长与消费升级的重要纽带,催生更多新的消费增长点。 “智能员工”带来全新体验 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的道路上,一台四轮智能机器人正沿主路巡逻,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注意。安保巡检机器人“小雨”不仅可以劝阻游客翻越护栏、践踏草坪等不文明行为,还能发现病虫害,并化身讲解员介绍景区历史。中国工艺博物馆中,游客正驻足围观全息投影结合AI建模重现出的瓷器制作精巧工艺。 在游客络绎不绝的圆明园VR馆中,上海喔哇宇宙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新推出的《梦回圆明园》VR场景中,游客与AI的互动已经能精细到引蝶、逗鸟、撸猫。” 机器狗在餐馆前努力卖萌、表演后空翻,机器人“揽客员工”主动上前与消费者握手,不少路过群众都停下了脚步观看。为消费者带来新奇体验的餐馆成为新晋热门“打卡点”,吸引了一波流量。 此外,苏州数字人“苏小妹”成为现象级文旅IP,杭州打造的文旅数字代言人“杭小忆”、湖北推出的虚拟数字代言人“胡贝儿”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和新奇体验。人工智能技术让传统节假日“潮”起来,文旅市场正在技术赋能下发展出全新的消费场景。 余丰慧表示:“新颖的互动方式和个性化的服务能引起顾客的好奇心和兴趣,尤其是年轻一代。通过提供独特的体验,如智能导览、VR互动等,不仅能增加游客停留时间,还能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 这并不是“人工智能+消费”的边界,在AI赋能下,人形机器人在文娱、商业服务等领域还在不断创造新的应用场景。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15家企业近百台人形机器人活跃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场景。汽车销售机器人小麦可进驻4S店,识别用户需求介绍车辆参数配置及优惠政策;“AI调酒师”“AI咖啡拉花师”“AI茶艺师”纷纷亮相。 “人工智能+消费”开启万亿元级市场 人工智能产品正在持续创新、加速迭代,成为拉动消费需求、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引擎。这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助力。 3月16日正式对外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脑机接口、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 《2024—2025中国科技类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2024年国内手机和穿戴等个人消费电子场景营业额突破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 在此背景下,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正在积极呈现AI赋能智慧生活的新产品、新方案。各地也在深化“人工智能+消费”场景布局,上海聚焦“全球新品首发+AI场景创新”,2024年引进国际品牌首店超300家;北京则依托中关村科技优势,打造“AI医疗+智慧养老”特色消费集群,广州的“AI+跨境消费”模式尤为突出。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认为:“这些创新方向不仅有望带来新的消费热点,也将推动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