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绘制寨卡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蛋白应答图谱》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3-14
  •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肖庚富研究团队在寨卡病毒 (ZIKV) 感染宿主细胞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绘制了ZIKV感染宿主细胞后宿主蛋白的调控图谱, 系统展示了ZIKV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情况。蚊子 C6/36 细胞的相关论文Quantitative 蛋白质组分析揭示了 Zika 病毒感染在线发表在《病毒学杂志》 (病毒学杂志) 上所涉及的宿主蛋白。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制出新型寨卡病毒(ZIKV)弱毒疫苗》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7-16
    • 健康报 记者毛旭 通讯员陈逗逗近日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获悉,该所王汉中研究员团队成功利用合成工程技术研制出新型寨卡病毒(ZIKV)弱毒疫苗。   合成减毒病毒工程技术又称“密码对去优化技术”,能在不改变氨基酸种类及尽可能不影响核糖核酸空间结构的情况下,提高病毒基因组中罕见密码对所占的比例,从而降低病毒的复制翻译效率,使病毒致病性减弱。该技术制备弱毒疫苗具有周期短、安全以及免疫原性强等特点。王汉中团队利用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成功拯救出3株致弱的寨卡病毒,其中一株名为MinE+NS1的基因组中引入了2568个同义突变,单次免疫后就可以刺激小鼠产生高滴度中和抗体,诱导产生清除性的免疫,获得完全的攻毒保护,并且可以阻止寨卡通过母体垂直传播给子代。由于基因组中含有成百上千的同义突变,回复突变的风险极低。   该研究证明,利用密码对去优化技术可以将寨卡病毒高效地致弱,MinE+NS1具有潜力成为一种安全的疫苗候选,预防寨卡病毒的感染。该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杂志《病毒学报》上在线发表。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   寨卡病毒是1947年首先在乌干达的猴子中发现的,这种病毒和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等都属于蚊媒传播的黄病毒属病毒。2015年6月,寨卡病毒在美洲大规模流行,导致大批婴儿脑发育不全。2016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截至目前,针对寨卡病毒的感染,尚没有获得授权的疫苗上市,也没有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措施。
  • 《武汉病毒所在人巨细胞病毒核衣壳出核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8-0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罗敏华课题组在HCMV核衣壳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宿主细胞蛋白WDR5通过辅助形成出核复合体在HCMV核衣壳出核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该工作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Virology。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一种人群感染率极高的病毒。先天性HCMV感染是新生儿出生缺陷最常见的感染性病因,可导致胎儿神经发育异常;潜伏感染的激活常引起移植受者致死性感染。WDR5属于含WD40重复蛋白家族,其序列高度保守,在多种细胞重要生理进程的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报道表明WDR5在仙台病毒(RNA病毒)感染中具有抗病毒效应,但该蛋白在HCM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该研究发现,HCMV感染成纤维细胞通过抑制宿主蛋白WDR5的泛素化降解途径等,进而上调其蛋白水平。深入研究发现,过表达WDR5仅轻微上调HCMV病毒粒子的产生;敲低WDR5对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基因组复制、病毒基因表达以及核衣壳的形成均无明显影响,但能够显著抑制感染性病毒粒子的产生。对HCMV复制的晚期步骤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敲低WDR5使得HCMV出核复合体(NEC)的形成受损;电镜观察进一步明确了出核的关键位点——核内膜内折(IINM)——显著减少,且IINM中的核衣壳数量显著下降,进而造成胞质中成熟的病毒粒子数量也显著下降;而重建WDR5的表达水平即可恢复HCMV感染性病毒粒子的产生。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WDR5在HCMV(DNA病毒)复制周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加深了对该类重要病原病毒复制过程的认识,也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武汉病毒所神经病毒课题组博士研究生杨波为第一作者,罗敏华、赵非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支持。后续关于HCMV对WDR5的调控研究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