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_更大的病毒基因组大小有助于人畜共患病的出现》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 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3-13
  • 3月11日_更大的病毒基因组大小有助于人畜共患病的出现

    1.时间:2020年3月11日

    2.机构或团队:斯坦福大学

    3.事件概要:

    bioRxiv预印平台于3月11日发布了斯坦福大学的文章“Larger viral genome size facilitates emergence of zoonotic diseases”。

    文章称新型病毒疾病的出现与突变或重组事件有关。跨物种传播的可能性与病毒的表型可塑性及其产生可遗传变异后代的能力有关。该文章描述了将遗传变异性的产生与基因组大小增加联系起来的模型。将所有已知的人畜共患病毒基因组大小与已知的非人畜共患病毒基因组大小进行比较,表明了人畜共患病毒具有明显更大的基因组。文章称这些结果支持以下观点:大型病毒基因组在产生新的人畜共患病中很重要,并表明基因组大小可能是筛选潜在人畜共患病病毒的有用指标。

    文章结论称其发现强烈表明,较大的基因组大小促进了病毒人畜共患病的出现。尽管巴尔摩分类系统每个组的病毒种类繁多,尽管没有考虑到在动物宿主物种之间共享或跳跃的病毒,但结果释放出的信号仍然很清新。文章讨论称,具有广泛宿主范围的病毒可能与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毒具有共同的特征,并且基于这些结果,也应具有较大的基因组。例如,多种冠状病毒不直接参与人畜共患病,是非人畜共患病的病毒,但已知它们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具体而言,一些蝙蝠冠状病毒包括在非人畜病患病的病毒中,尽管研究者在很大程度认为这些病毒与SARS和MERS 冠状病毒密切相关。大的基因组可能通过每个基因组复制的高突变量或重组的高概率来促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这两种过程都会产生变异,从而可能发生跨物种感染。

    文章讨论称,在病毒组之间,复制策略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产生导致人畜共患传播事件的遗传变异的主要策略中存在差异的可能。尽管dsDNA病毒每个核苷酸的突变率比dsRNA病毒的低100倍,但它们更大的基因组使复制过程中积累至少一个突变的可能性相当。冠状病毒已经发展了3'→5'端校对能力,以适应与大型基因组相关的突变。冠状病毒属于dsRNA病毒,dsRNA病毒是高度分段的,并且片段数量与基因组大小高度相关,这允许在共感染期间通过片段的重新排列实现高度重组,这类病毒由于在不连续转录过程中频繁进行模板切换,因此具有很高的同源重组水平。冠状病毒具有最大的RNA病毒基因组,可以以高重组率产生超过25%的重组后代。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10.986109v1

  • 原文来源: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10.986109v1
相关报告
  • 《更大的病毒基因组大小有助于人畜共患病的出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3-19
    • bioRxiv预印平台于3月11日发布了斯坦福大学的文章“Larger viral genome size facilitates emergence of zoonotic diseases”。 文章称新型病毒疾病的出现与突变或重组事件有关。跨物种传播的可能性与病毒的表型可塑性及其产生可遗传变异后代的能力有关。该文章描述了将遗传变异性的产生与基因组大小增加联系起来的模型。将所有已知的人畜共患病毒基因组大小与已知的非人畜共患病毒基因组大小进行比较,表明了人畜共患病毒具有明显更大的基因组。文章称这些结果支持以下观点:大型病毒基因组在产生新的人畜共患病中很重要,并表明基因组大小可能是筛选潜在人畜共患病病毒的有用指标。 文章结论称其发现强烈表明,较大的基因组大小促进了病毒人畜共患病的出现。尽管巴尔摩分类系统每个组的病毒种类繁多,尽管没有考虑到在动物宿主物种之间共享或跳跃的病毒,但结果释放出的信号仍然很清新。文章讨论称,具有广泛宿主范围的病毒可能与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毒具有共同的特征,并且基于这些结果,也应具有较大的基因组。例如,多种冠状病毒不直接参与人畜共患病,是非人畜共患病的病毒,但已知它们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具体而言,一些蝙蝠冠状病毒包括在非人畜病患病的病毒中,尽管研究者在很大程度认为这些病毒与SARS和MERS 冠状病毒密切相关。大的基因组可能通过每个基因组复制的高突变量或重组的高概率来促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这两种过程都会产生变异,从而可能发生跨物种感染。 文章讨论称,在病毒组之间,复制策略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产生导致人畜共患传播事件的遗传变异的主要策略中存在差异的可能。尽管dsDNA病毒每个核苷酸的突变率比dsRNA病毒的低100倍,但它们更大的基因组使复制过程中积累至少一个突变的可能性相当。冠状病毒已经发展了3'→5'端校对能力,以适应与大型基因组相关的突变。冠状病毒属于dsRNA病毒,dsRNA病毒是高度分段的,并且片段数量与基因组大小高度相关,这允许在共感染期间通过片段的重新排列实现高度重组,这类病毒由于在不连续转录过程中频繁进行模板切换,因此具有很高的同源重组水平。冠状病毒具有最大的RNA病毒基因组,可以以高重组率产生超过25%的重组后代。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 《Nature:蝙蝠生境变化促使人畜共患病毒的出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1-21
    • 人畜共患病外溢是指一种病原体从动物传播至人类,一般需要通过某种中间宿主。亨德拉病毒便是其中一种,这是一种通过蝙蝠传播的病毒,主要感染大型果蝠(澳大利亚狐蝠)。亨德拉病毒不会导致蝙蝠死亡,但能传播给马,然后从马这个中间宿主再传给人类,导致严重或致命的疾病。   2022年11月16日,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Pathogen spillover driven by rapid changes in bat ecology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显示,气候与土地利用的变化或促进了病原体从蝙蝠溢出到其他动物。对采集自澳大利亚的数据开展的一项分析显示,食物短缺和自然生境丧失使得蝙蝠在人类居住地区持续存在,导致亨德拉病毒(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溢出到中间宿主——马。   之前有研究发现,土地利用变化或许与病毒从野生动物溢出到人类有关,而这项新研究为阐明其背后机制提供了翔实证据。理解生境丧失、气候变化和溢出风险之间的关联,或有助于制定预防未来大流行的措施。 研究团队分析了关于亚热带澳大利亚土地使用变化、蝙蝠行为、亨德拉病毒从蝙蝠溢出到马的历时25年的数据(1996-2020)。这些数据显示,土地使用和气候的变化驱使蝙蝠的居住地向农业和城镇地区迁移。   厄尔尼诺现象等气候因素导致蝙蝠食物短缺,这类事件过后,蝙蝠栖息地会更多地向人类定居地区(能提供食物来源)靠近。与此类似,蝙蝠自然生境的丧失也使蝙蝠栖息在离人类生活更近的地区。这两大因素都与亨德拉病毒外溢至马的风险增加有关。作者指出,如果附近残留天然林(果蝠的天然生境)到了冬季开花期,蝙蝠就会离开农业和城镇地区,溢出现象遇到这些开花期就不会发生。   作者指出,以上结果阐明了从土地利用变化到蝙蝠应对食物获取变化的行为改变导致病毒溢出的关键过程。作者总结道,理解病毒溢出的原因或能对减少蝙蝠病毒溢出的行动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