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创快速试油技术在辽河油田成功实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0
  • 12月6日,记者从中国石油辽河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获悉,该院“奈30-1井”实施快速试油工艺技术,实现了油压2.1兆帕、套压1.5兆帕、日产液31立方米。这标志着国内首创的“射孔—负压测试—气举排液—压裂四联作快速试油工艺技术”在辽河油田成功实施。


    据介绍,“射孔—负压测试—气举排液—压裂四联作快速试油工艺技术”研究是辽河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重点研发项目之一。该研究旨在提高试油效率、减少井控风险、降低地层二次污染。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创新性地研发了射孔传压沉砂筒、可投捞测试工具、气举装置、压裂导流器等一趟管柱,有效解决了采油过程中射孔传压油泥沉淀物堵塞、负压测试、储层保护等技术难题。此外,研究还实现了井下多次开关井,以提升测试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保证压裂措施改造效果。


    为推进快速试油新技术成果落地,科研人员结合地质设计、历史井况等基本信息,编制了快速试油联作工程设计。近日,科研人员在“奈30-1井”展开了一系列试验,成功通过一趟管柱完成了加压射孔、可投捞负压测试、气举排液、多级加砂压裂四项工序的试验。与常规工艺相比,该工序缩短施工周期50%、减少洗压井3次、降低废液排放70%。


    据悉,快速试油工艺的成功试验标志着辽河油田单工序试油向多联作试油领域的成功扩展,为勘探开发高质高效试油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辽河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后续将持续推广该技术,不断创新研发多联作新工艺,形成联作技术系列,提高试油气质量、提升试油气效率、保护油气储层,为辽河油田增储上产提供技术支撑。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06005.html
相关报告
  • 《辽河油田:国内首次超导地热循环伴热技术现场试验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6
    • 2月13日,辽河油田自主研发的井筒超导地热循环辅助举升技术在沈阳采油厂静71-A155井完成伴热先导试验,成功采集井口稳定温升数据。这标志着国内首次利用生产井自身深层地热能进行井筒伴热举升试验取得成功。据了解,井筒超导地热循环辅助举升技术首创“0”能耗超导地热循环伴热理念,旨在利用油井自身深层地热能加热井筒上部混合油液,实现降黏和低成本清防蜡。 为攻克超导地热循环“传质—传热”技术,辽河油田科研团队自研搭建“相变循环”静态实验、可视化实验、动态循环换热实验、工况模拟共4套非标准化实验系统,采用“温/压大数据分析—流态可视化观测—传热效果量化”联动分析方法,完成308组室内实验分析,证实了空心杆热管传热技术的可行性。同时,自主攻关设计地面注入系统及井下一体化循环伴热管柱,系统耐温120摄氏度,耐压20兆帕。 本次试验中,结合沈阳采油厂高凝油田电伴热井管柱结构特点,于2024年12月26日完成先导试验井现场施工,下泵深度1940米,在日产量28立方米的条件下,汽相传热扬程达到1900米,井口采出液管流温度由措施前33摄氏度提高到36摄氏度,说明杆柱内成功建立了循环,具备了持续加热能力。截至目前,试验井已连续生产47天,井口真空表压力逐渐升高,表明伴热空心杆内气相工质传热扬程已辐射至井口。 接下来,辽河油田将聚焦“工质升级、循环提效”两大研究方向,持续开展“超导传热技术2.0”攻关研究,提高伴热效果,为油田绿色转型和低成本开发增添科技利器。
  • 《辽河油田清水覆膜砂压裂技术试验成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1
    • 1月26日,辽河油田钻采工艺研究院经过两年试验,清水覆膜砂压裂技术成功应用,试验井静37-263井投产后,初期日均产油5吨,累产油144吨。 目前,辽河油田低渗油藏常规压裂成本较高。2018年,辽河油田组建专项技术攻关项目组,由钻采研究院立项,沈阳采油厂参与实施,将沈95块作为示范区,开展清水覆膜砂压裂工艺现场试验。 清水覆膜砂压裂工艺,就是用清水替代原来的胍胶压裂液作为挟砂液,以覆膜的石英砂作为支撑剂,达到减少储层伤害和降低压裂液成本的目的。沈95块是典型的低渗高凝油油藏,前两年4口井初期试验未达到预期效果。2020年,科研人员反复分析现场试验数据,优选沈95块静37-263井进行试验,经过多次改进配方,优化现场施工工艺,增加单井加砂量,达到预期压裂效果。这项技术成功实施,单井可降低成本近3万元,有望在辽河油田其他区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