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粉尘气溶胶综合科学考察启动》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6-25
  • 青藏高原粉尘气溶胶综合科学考察启动. . 新华社兰州6月23日电(记者张文静、王铭禹)23日,由兰州大学牵头,联合国内高校、中国科学院、气象部门等多家单位80余名人员组成的科考队从兰州出发,奔赴西藏阿里地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标志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粉尘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考察正式启动。 科考队队长、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建平介绍,此次科考工作为期一个月。科考人员将携带自主研发的6台多波段高光谱激光雷达等国际先进观测仪器设备,奔赴西藏阿里地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观测站点,通过对青藏高原粉尘气溶胶的综合观测实验,揭示青藏高原粉尘气溶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表示,兰州大学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参加单位之一,承担着多项研究任务。此次科考工作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应对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据介绍,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旨在对青藏高原的水、生态、人类活动等环境问题进行考察研究,分析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保护和第三极国家公园建设方案。

相关报告
  • 《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 来源专题:青藏高原所信息监测服务
    • 编译者:王婷
    • 发布时间:2017-06-23
    • 新华社拉萨6月17日电 题:时隔四十年 再探“第三极”——科学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看点 新华社记者吕诺、王沁鸥 壮美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世界最后一方净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密码和无数有待探寻的奥秘。 时隔四十余年,我国17日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江湖源考察,科考队员将兵分四路,重点对长江源头区域和西藏最大湖泊色林错区域进行观测研究。 “第一次是‘发现’,这一次是看‘变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近年来,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需要通过综合科学考察提出应对方案。 江湖源科考主要做什么?看点有哪些?新华社记者分别专访了四条科考线路的负责人。 为“长大”的高原湖泊“做体检” 在很多人印象中,青藏高原是一片荒凉苦寒之地。事实上,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1000多个湖泊。自1990年以来,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已经增长1000多亿立方米。 “这相当于增加3个三峡水库的水量。”湖泊与水文气象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朱立平说,“色林错也在近年来不断扩大,已超越纳木错,成为西藏第一大湖。”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面积变化最大的湖泊就是色林错,其湖泊面积从1976年的1667平方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2324平方公里,扩张40%左右。 高原湖泊面积和水量的增大,对局部气候乃至东部季风区的旱涝都可能产生影响。“长大”的高原湖泊亟待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朱立平介绍,此次考察将对包括色林错在内的藏北湖泊群进行湖底地形图的绘制,并对水体参数进行测量。“我们需要知道,高原气候变化让湖泊到底产生了哪些改变。”他说。 不同于以往,无人船将首次应用于青藏高原的湖泊水文气象考察,设置好船只航线和测量程序,湖泊深度、湖水ph值、电导率等参数一测便知。 此外,科考队还将钻取水底沉积岩芯,它是重现湖泊历史的“一手史料”。朱立平说:“青藏高原在两三万年前也经历过一段‘大湖期’,那时的色林错和纳木措甚至是连在一起的。通过钻取沉积岩芯,研究历史上的湖泊扩张及其与当时生态环境的关系,可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破译冰“芯”中的气候、环境“密码” 想知道过去100年特别是近50年来青藏高原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过程,科考队只需通过钻取冰芯便能“穿越时空”——这些秘密就封存在冰芯中。 冰川的冰芯记录保存着过去的气候变化信息: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可揭示高海拔温度变化,冰芯积累量记录可恢复高海拔降水变化,从而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补充。 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徐柏青介绍,科考队将在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内流河——扎加藏布源头的各拉丹冬和唐古拉冰川,以及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普若岗日冰原,开展冰芯气候记录和冰川变化、融水径流等考察工作,完善过去已有的野外观测,填补资料空白区,揭示这一区域冰川变化和气候变化特征,认识冰川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影响。 此次考察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重要的冰川发育区。如普若岗日冰原,面积达400平方公里,是全球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各拉丹冬发育冰川130条,其中姜根迪如冰川是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南侧冰川融水是扎加藏布和色林错的补给源。这些冰川不但极具科研价值,而且风光雄奇,具有很高的“颜值”。 追寻史前人类的高原足迹 古人类最早在何时踏上青藏高原?他们从哪里来?为什么登上高原?如何适应高海拔环境?……此次科考将围绕这些问题寻找线索和答案。 高寒缺氧等不利因素,牵绊着古人类迁入和开发青藏高原的步伐。人类最早何时扩散于此,至今仍为悬案。在西藏,即使是被学术界倾向于认可的属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其石器标本也大多采自地表,缺乏可靠的地层依据。 位于色林错地区的尼阿木底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地层堆积连续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古生态与古环境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邓涛介绍,201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尼阿木底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现已初步确定,该遗址距今至少3万年——也就是说,早在3万年前,已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邓涛说,此次科考将继续发掘有地层埋藏的古人类遗存,提取高精度测年和环境分析样品,进一步还原人类探索高原的历史过程及环境动因。 为高原珍稀动植物居民“查户口” 乌黑的颈,丹红的顶,颀长的腿——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每年冬天,总有摄影“发烧友”扛着“长枪短炮”齐聚拉萨城郊,只为捕捉它们的倩影。 鸟类爱好者们或将有一个观鸟新去处。色林错目前是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西藏拟在该地区建立集保护、教育、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公园。在不破坏高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游客或许将有机会与高原精灵们“亲密接触”。 “不只是黑颈鹤,色林错湖区内还广泛分布着许多高原珍稀动植物物种。”生物与生态变化考察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永平介绍,这次科考也担负着对区域内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区进行摸底,为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与生态旅游规划提供科学数据与建议的任务。科考队将绘制出区域内的植被图和动物重点栖息地分布图。 碧湖如鉴,映照雪山巍巍倒影;蓝天白云间,黑颈鹤翩翩起舞;鲜花绿野中,野牦牛、盘羊悠闲漫步;苍茫高原上,藏羚羊、藏野驴自由飞奔……这派高原美景,或许离普通大众已并不遥远!
  • 《武汉植物园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1-11
    •   植物的快速运动素来被科学家和自然爱好者所关注,因为相较于动物,植物一般以固着的静止姿态示人,很少有主动的动作或行为。引人注目的植物运动有捕蝇草的特化叶片、狸藻的捕虫囊以及因其叶片的触敏性而闻名的含羞草。在武汉植物园组织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水生植物专项调查中,来自湖北大学、武汉大学、西藏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生长于青藏高原的“含羞花”。研究发现,龙胆科龙胆属的四个物种,假水生龙胆(白花型、蓝花型)、新疆龙胆、西域龙胆以及一个待鉴定的龙胆属植物,其花冠被机械触碰后,会在7秒到210秒的时间范围内迅速收缩,直至紧实的花苞状态(见下图)。花冠闭合后,都有再次开放的能力,该过程在天气晴好状态下大概需要20分钟。如果再次触碰,花冠还会再次闭合,然后开放,以此类推。虽然有研究记录了食虫植物特化叶片的运动可发生在毫秒级别,但在花瓣(冠)运动方面,迄今为止,只有生长于日本的茅膏菜属植物(Drosera tokaiensis)的花会在机械触碰后的数分钟有收缩行为,数小时后完全闭合。相比之下,该研究中取样最广的假水生龙胆(Gentiana pseudoaquatica),其两种花色八个居群的平均闭合时间为29秒,最短闭合时间仅7秒,可称之为世界上闭合速度最快的花。   为了探究花冠触敏的诱发因子,研究人员针对西域龙胆(Gentiana clarkei)的一个自然居群(花朵平均闭合时间27秒)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表明,风不太可能是龙胆属植物花部触敏性的选择压力;大型动物的啃食作用对其花冠的行为也影响甚微。然而,在对传粉昆虫的观察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多种熊蜂对花朵的“非法访问”。熊蜂将其相对庞大的身躯趴在花冠之上,将头伸向花冠筒外侧的基部,扎裂开口后盗取花蜜。熊蜂离开后,98.8%的花冠有收缩行为直至完全闭合。采样统计后发现,熊蜂对西域龙胆的盗蜜造成了花冠筒异常高比例的损伤,还可能进一步损伤子房。闭合后的花朵可以有效地避免被熊蜂访问,西域龙胆的花部触敏性可能是为了避免频繁的熊蜂盗蜜对花冠筒、特别是子房造成的伤害。不过,熊蜂除了盗蜜行为,也有对西域龙胆的正常访问行为,同样也会造成花冠的响应性闭合。这种正常访问后的闭合会不会对柱头上的花粉落置和花粉萌发起到促进作用?在更多的物种和居群中,熊蜂与龙胆属植物究竟是哪种种间关系占上风?什么因素对龙胆属花部触敏性的进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更多的谜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解答。   相关研究成果以“Touch induces rapid floral closure in gentians”为题在线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湖北大学戴璨教授、武汉植物园王青锋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502)、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CFA066)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