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基于材料基因组的锂电池固态电解质设计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6-20
  • 来源:科学网

    材料基因组是近年来兴起的材料探索方法,其研究的关键是实现材料研发的“高通量”,即并发式完成“一批”而非“一个”材料样品的计算模拟、制备和表征,实现系统的筛选和优化材料,从而加快材料从发现到应用的过程。在锂电池中,从改善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全固态锂电池被公认为未来二次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使用固体电解质材料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固体电解质中锂离子电导率比常规液态电解质中低了至少一个数量级。由于锂离子的输运快慢与电池性能息息相关,因此开发兼具高离子电导率、高稳定性、高机械强度的固体电解质材料势在必行。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清洁能源实验室E01组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将材料基因组思想用于锂电池材料的开发中。但是基于量子力学方法的离子输运性质计算的运算量很大,不适合于发展高通量算法。研究人员通过开发基于半经验势的离子输运路径与势垒计算软件BVpath(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5SR161954),并将不同计算精度的方法相结合用于材料筛选和优化的不同阶段,由此发展了基于离子输运性质的锂电池材料高通量计算流程。使用该高通量计算工具,研究人员对无机晶体结构数据库中1000 余种含锂材料的离子输运性质进行了高通量计算筛选,搜索了可能用于下一代固态锂二次电池的固态电解质材料 J Materiomics 1,325(2015) 。对于锂离子电导率较高的硫化物,采用不同精度结合的高通量计算研究了固体电解质β-Li3PS4 的掺杂优化方案,发现氧掺杂能有效提高离子电导率和改善其热力学稳定性,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案 Sci. Rep. 5, 14227(2015); Phys. Chem. Chem. Phys. 18, 21269(2016) 。

    近期,该课题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研究员李泓和副研究员肖睿娟指导博士生王雪龙,从上述氧掺杂硫化物的方案出发,提出了在固体电解质中引入多种阴离子共存的设计思想,并据此设计出一种全新的氧硫化物固体电解质LiAlSO材料。通过基于晶体结构预测方法的高通量计算,确定了该材料的晶体结构,并研究了其热力学稳定性、动力学稳定性和离子输运性质。计算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在a轴方向具有很低的锂离子迁移势垒,属于快离子导体,有望成为固态锂电池中固体电解质的备选材料。该材料已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保护(专利申请号: 201710046965.8)。这是基于材料基因组思想开发出的第一个全新结构的固体电解质材料,并且将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范围拓展至氧硫化物及混合阴离子化合物的领域。这一研究成果作为编辑推荐论文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8, 195901 (2017))上发表。

    通过建立适用于锂二次电池新材料开发的高通量计算理论工具与研究平台,研究人员初步实现了材料基因组思想在锂电池新材料研发中的示范应用,上述材料基因组方法的成功应用为进一步将信息学引入高通量计算数据的分析、实现材料大数据解读提供了基础,并为在其他类型材料的研究过程中推广这种新的研发模式提供了可能。这一方向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1234013)、科技部(2015AA034201)、北京市科委(D161100002416003)、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6005)以及北京市材料基因联盟的大力支持。

    图1 通过计算预测得到的(a)Pmc21空间群LiAlSO的晶体结构,沿(b)b-轴和(c)c-轴的视图以及(d)计算得到的声子谱。灰色、黄色和红色的圆球分别代表Li,S和O原子。四面体代表AlS2O2单元。

    图2 计算得到的Pmc21-LiAlSO的动力学性质。(a)通过BVpath程序计算得到的LiAlSO中的锂离子输运通道以及由密度泛函方法计算得到(b)Li+沿a方向由间隙离子与晶格位离子协同运动的迁移势垒,(c)Li+沿a轴方向空位迁移的势垒,(d)Li+沿c方向间隙离子迁移的势垒。

相关报告
  • 《北大新材料学院在提高固态锂电池界面传输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06
    • 锂离子电池(LIB)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但低能量密度和易漏、易燃等安全问题使得LIB难以满足当代需求。固态电池(SSB),使用更安全的固态电解质(SSE)取代液态有机电解质,避免了电解液的泄漏,规避了电解液的易燃问题,并且固态电池可以物理阻挡锂枝晶或者经过修饰之后使得锂沉积更加均匀,因此可以使用锂金属作为负极,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的便携储能体系之一。 固体电解质一般包括无机氧化物陶瓷类,硫化物类,有机聚合物类,氢化物类以及薄膜固态电解质LPON。其中无机氧化物陶瓷类又主要包括石榴石型LLZO,NASION型,还有钙钛矿类固态电解质。无机氧化物陶瓷固态电解质不仅电导率高,可达到10-3S/cm,而且电化学窗口宽,但是由于陶瓷SSE的刚性和脆性,界面问题是阻碍SSB的实际应用的一大因素;SSB中固体-固体界面(固态电解质颗粒间及固态电解质与电解材料颗粒间)的锂离子传输动力学与传统LIB的液-固界面的相比要差得多,从而限制了SSB的活性物质负载量和倍率性能。对于无机陶瓷的界面问题,以LLZO固态电解质为例,国内外很多课题组对其界面做了诸多的努力,LLZO由于其表面的碳酸锂,氢氧化锂等表面产物,使得其与金属锂接触不润湿,如就将非晶硅、Ge、Sn、Al2O3等镀在LLZO表面来改善与金属锂的接触。但是在与正极接触的界面很少有改善的工作,有引入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也有将LLZO和正极直接烧结在一起的,但是这样还是引入了易燃的电解液或者循环性能不稳定。并且致密的LLZO的烧结需要高温,过程繁琐且耗能,因此开发一种可以同时改善LLZO晶界和正、负极界面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科研、产业价值。 近日,北京大学深研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课题组针对固态电池的固体-固体界面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化学稳定的MOF离子导体,将其和LLZO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改善了界面的Li离子迁移。这种离子导体(Li-IL@ MOF,命名为LIM)是多孔MOF和含锂离子液体(Li-IL)的混合物。作为SSB的离子导电剂,Li-IL可以通过MOF主体的开放孔道与LLZO颗粒表面直接接触,这能使不稳定的固态接触转换成纳米浸润的界面,促进锂离子传输。制备方法是简单地将LLZO粉末与20 %的LIM混合,然后在手套箱里用直径12mm的模具施加8T的压力压成片,混合的SSE在室温下表现出高的离子电导率(1×10-4s/cm),并且具有宽的电化学窗口5.2V,且与Li金属负极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当离子导体和LiCoO2(LCO)和LiFePO4(LFP)混合组装成SSBs后,可以在电池内部建立有效的Li 传输网络,从而在非常高的的活性物质负载量(15.9和12.4 mg/cm2)下,在室温25℃,可以实现低倍率0.1C的长期循环稳定。该工作近日发表在国际材料与能源领域顶级期刊Nano Energy(201849, 580p,影响因子为12.34)上。 这种通过将含锂离子的离子液体装载到MOF主体中来设计新颖的离子导体,并将其用于基于LLZO的固态电池中以降低界面电阻方法对于改善固态电解质与正负极之间的阻抗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且具有纳米润湿界面的离子导电剂为固态电池的制备也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工作在潘锋教授指导下,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的王子奇博士后和王子剑博士生作为共同一作,在与团队紧密合作完成的。此工作的顺利开展得到了基于材料基因组的全固态电池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
  • 《中国科学院纳米先导专项“全固态电池”课题通过验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9
    • 9月7日,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组织专家在宁波召开了“变革性纳米产业制造技术聚焦” 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简称“纳米先导专项”) “全固态电池”课题科技目标、科研管理和财务验收会。“全固态电池”课题隶属于纳米先导专项“长续航动力锂电池”项目(项目一),分为“固体电解质”、“金属锂负极”和“全固态电池”三个子课题,课题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牵头承担,课题参与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的10名专家组成,同济大学教授黄云辉担任组长。财务验收专家组由来自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3名财务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正高级会计师韩丹凤担任组长。验收会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其祥副研究员主持。 会上,验收专家组听取了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姚霞银研究员、许晓雄研究员(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李泓研究员的子课题科研工作总结报告及课题总结报告,审查了相关文档、材料,并进行了现场考察,经过认真的质询和讨论,专家组充分肯定了课题取得的成果,一致同意“全固态电池”课题通过科技目标与科研管理的验收。同时,经过财务专家组审查,该课题也顺利通过财务验收。 纳米先导专项“全固态电池”课题研究团队经过5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共计发表研究论文2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9项,其中授权9项,培养博士8人,硕士12人。完成技术转移转化2项,包括在该课题的基础上,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借助宁波材料所的技术,在宁波当地投资5亿元人民币,成立了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筹建亿瓦时固态动力锂电池生产线;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江苏溧阳成立了江苏卫蓝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A轮融资,估值10亿,正在建设电池中试线。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固态电解质材料、基于原位固态化的混合固液电解质电芯以及全固态锂电池单体,对推动下一代高比能、高安全性动力电池技术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支撑作用和指导意义;形成了全面的从材料研发到电池集成的创新能力,为发展我国新型高安全性长寿命的动力电池技术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对早日实现国内全固态锂电池的规模应用具有深远影响。 宁波材料所副所长杨桂林、所属新能源所所长陈亮等一同参加了验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