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所在液态锂对无氧铜的腐蚀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23
  • 近日,等离子体所托卡马克物理研究室胡建生研究员课题组在液态金属锂对无氧铜的腐蚀行为和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由孟献才博士后以“Corr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pper in static liquid lithium under high vacuum”为题发表于核材料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上。   

    液态锂对聚变装置中相关结构材料和第一壁材料的腐蚀特性研究对液态锂在聚变装置中的应用和相关材料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液态锂对不锈钢、钼及钨的腐蚀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发现了锂腐蚀损坏实验装置的无氧铜密封圈的现象(X.C. Meng, et al., Fusion Eng. Des. 2018:128 75)。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开展了无氧铜在液态锂中的腐蚀实验和模拟研究,结果发现无氧铜与液态锂无法兼容。液态锂对无氧铜的腐蚀机理包括铜在液态锂中的物理溶解和液态锂对铜的晶界腐蚀。物理溶解取决于铜在液态锂中的溶解度,但由于腐蚀装置中出现多种金属,铜在液态锂中的恒温质量迁移是其质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晶界能的存在使的晶界铜原子易于溶解在液态锂中,同时液态锂也易于通过晶界缺陷渗透进入铜晶界中,致使铜性能受损,同时液态锂沿铜晶界腐蚀也会造成铜晶粒剥落,造成铜基底损坏和铜质量的大量损失。该研究为液态锂环境中无氧铜的应用防护提供重要的依据及参考。

    以上研究工作获得等离子体所相关科研人员的鼎力支持,同时也得益于国际同行的合作,特别是美国UIUC和JHU合作者的共同研究,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等离子体所在流动液态锂壁的实验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23
    • 近日,等离子体所托卡马克物理研究室胡建生研究员课题组在均匀流动液态锂限制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由左桂忠副研究员以 “Results from an improved flowing liquid lithium limiter with increased flow uniformity in high power plasmas in EAST”为题发表于核聚变领域顶级期刊Nuclear Fusion上。    流动的液态锂壁能承受更高的表面热负荷,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越来越被聚变界重视。近年来,课题组研究人员在2014年首轮流动液态锂实验(一代液态锂限制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锂壁对氢的控制与机制研究(G.Z. Zuo, et al., Fusion Eng. Des. 131 (2018) 41)及提高液态锂在316L不锈钢基底材料上的浸润性及界面相互作用研究方面(G.Z. Zuo, et al., Fusion Eng. Des. 137 (2018) 420)取得突破。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流动液态锂限制器的结构:采用内置式双电磁泵、均匀分布的分配盒结构、引导盘表面毛细结构等,促进锂表面均匀流动;采用热等静压工艺,实现了表面不锈钢与铜热沉的良好贴合,提高表面的抗腐蚀性。实验结果表明,液态锂在316L不锈钢表面铺展面积>80%,基底表面无明显损伤;实现了高压氦气对液态锂的冷却,在欧姆放电中,冷却效率约55%;证明了液态锂可以循环利用。同时实验也发现随着锂流量的增加,再循环及铁杂质水平逐渐降低,等离子体行为提升;在加热功率达到4.5MW的条件下,未观察到锂的大量爆发的现象;进一步证实了流动液态锂对边界局域模(ELM)的缓解效果,随着液态锂放电的持续,ELM逐渐缓解或抑制,同时伴随等离子体约束的改善,这与液态锂表面锂的流出与再沉积后对氢再循环的控制密切相关。该研究拓展了流动液态锂作为未来聚变装置高热负荷区第一壁部件应用的可行性。   以上工作获得等离子体所相关科研人员的鼎力支持,同时也得益于国际同行的合作,特别是美国PPPL合作者的共同研究,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等离子体所在石墨烯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3-19
    • 近日,等离子体所应用等离子体研究室陈长伦课题组研究了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结合重金属离子(如镉、钴、锌等)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生物毒性。相关研究分别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核心期刊《环境科学:纳米》(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上。 氧化石墨烯(GO)作为一种典型的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由于其表面丰富的含氧官能团,GO在重金属污染物治理方面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因此课题组研究了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结合重金属污染物之后的生物环境毒性行为。研究发现GO会吸附溶液里的重金属,减少了重金属浓度从而降低重金属生物毒性,二价重金属污染物也会促使GO团聚减少溶液中GO的浓度从而减小GO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而未团聚的GO可以包覆在细菌表面,阻止溶液里的重金属侵入到细菌细胞内。GO纳米材料与重金属离子之间具有拮抗作用,相互降低各自的生物毒性。研究结果为准确评估和预测重金属离子和氧化石墨烯在实际多种污染物共存复杂环境体系中的迁移行为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研究结果对于氧化石墨烯的安全应用和环境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