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钢铁协会执行委员会第65次会议召开 于勇将连任一届主席》

  • 来源专题:一带一路冶金门户
  • 编译者: 徐亮
  • 发布时间:2020-07-02
  • 北京时间6月1日,世界钢铁协会执行委员会第65次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会上,世界钢铁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对相关议题进行了讨论,并一致同意,根据工作需要,世界钢铁协会现任主席于勇将连任一届。世界钢铁协会主席、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主持会议,来自宝武集团、韩国浦项钢铁集团、纽柯钢铁公司、巴西盖尔道集团、京德勒西南钢铁有限公司、JFE钢铁株式会社、谢韦尔钢铁公司、塔塔钢铁有限公司、德兴集团、日本制铁等全球著名钢铁企业的董事长(CEO),作为执委会委员参加会议;美国钢铁公司、奥钢联、克拉克鲁钢铁公司、沙特钢铁公司等企业董事长(CEO)作为嘉宾参加会议;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介绍了世界钢铁协会最新的行业安全生产报告等内容。会议审议通过了2019年10月在墨西哥蒙特雷举行的世界钢铁协会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的议题,并对G20全球钢铁论坛、世界钢铁短期需求预测、欧盟提出的可持续融资分类法、世界汽车用钢联盟工作汇报、“负责任的钢铁”进展、国际能源署的未来钢铁减排路线报告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世界钢铁协会的短期需求预测和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时,于勇结合中国钢铁企业在应对新冠疫情中取得的成效表示: 就中国而言,新冠疫情对钢铁行业的影响要小于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在中国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钢铁企业并没有停产,仅仅降低了生产强度,整个钢铁行业体现出了较强的韧性。 一方面,中国钢铁产品90%都是用来满足内需,中国政府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力地拉动了相关产品需求,为钢铁行业恢复正常运营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中国钢铁企业在面对疫情冲击时也作出了积极的应对举措,例如宝武集团旗下的武钢,地处武汉这个中国疫情最严重的地区,通过积极有效的应对手段,疫情得到控制后生产经营实现了快速恢复,体现了强大的恢复能力。 应当理性辩证地看待新冠疫情对钢铁行业带来的影响,将其作为查找并补足自身短板的契机,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此次新冠疫情虽然对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是不能将困境全部归结为疫情影响带来的,而是要审视自身在供应链、产业链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并加以改进提升。在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要面对各种风险,我们不知道下一次的风险会是什么、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因此,要实现更好发展,就要在危机中发现并补足自身的短板,培育出应对危机的能力,全面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相关报告
  • 《全球跨境动物疫病防控亚太区执委会 第九次会议在日本召开》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吴蕾
    • 发布时间:2017-11-27
    • 2016年7月20至22日,全球跨境动物疫病防控(The Global Framework for the Progressive Control of Transboundary Animal Diseases,GF-TADs)亚太区执委会第九次会议(RSC9 Asia)和第一届东亚首席兽医官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及其区域、次区域代表处,东盟(ASEAN)、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南太平洋委员会(SPC),以及捐资方共4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代表们在会上进行了工作汇报并就未来在控制并消灭重点跨境疫病方面的合作问题进行了讨论。 全球跨境动物疫病防控由FAO和OIE共同发起,旨在用两个组织的力量将全球跨境动物疫病防控目标落到实处。这一机制促使地区间共同支持控制消灭跨境动物疫病活动,促进能力建设,协助确立以区域优先为前提的具体防控疫病行动方案,并力争在制度与运作上取得重要成果。 执委会会议通报了过去两年全球、区域及次区域跨境动物疫病情况,交流了跨境动物疫病控制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首席兽医官会议讨论了东亚跨境动物疫病防控情况,并就进一步加强协作进行了探讨。今年讨论的专题包括虫媒病和水生动物疫病。会上详细讨论了不同次区域的新增疫病以及其它重点动物卫生问题,为未来规划,并开始制定2017年的行动计划。 日本外务省政务官阿部俊子在开幕词中表示巩固饲养知识技术与控制社区传染病爆发同样重要。我们应当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传染病的短期解决方案。总而言之,当全球化遍及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传染病传播的风险。然而,全球合作才是防止流行病、保护人类和动物健康生存的关键 。 国家首席兽医官、中国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代表、OIE亚太区委员会主席、GF-TADs亚太区执委会主席张仲秋在会上指出,2016年是OIE第六个战略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区域内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提高整体疫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进一步加强OIE参考实验室对各成员兽医诊断实验室的带动作用;适时调整优先防控病种,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编译 吴蕾)
  • 《《中国科技期刊传播力报告(2023)》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李善麟
    • 发布时间:2023-10-30
    •   7月18日,《中国科技期刊传播力报告(2023)》(以下简称(《传播力报告(2023)》)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专家委员会主任柳斌杰,编写委员会主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桂华,丁以绣、匡文波、肖宏、李广良、赵彦、石磊、伍军红等20位专家委员会、编写委员会委员及编写组成员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围绕《传播力报告(2023)》编制方案、框架大纲等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我国科技期刊更应肩负起推动全球科技交流合作、推进科技成果国际传播,深化文明互鉴,提高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与学术话语权的使命。《传播力报告(2023)》的编制要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立足中国,面向全球,顺应科技期刊传播实践的发展,用最新研究成果支持科技期刊界应对当前环境变化、技术发展为国际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中华文化和科技成果更好走向世界。   柳斌杰代表专家委员会总结发言时表示,《传播力报告(2023)》作为《中国科技期刊传播力报告(2022)》的延续,既保持了基本风格,又各具特色。他表示,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效能提升”为主题,导向明确,实践性强,完成后对科技期刊从业者和管理者都有较高参考价值;在报告编制方面,数据应力求准确、全面,选取的国内外科技期刊传播案例要有代表性、规律性和可借鉴性;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提出真问题、找出好对策,助力我国一流科技期刋建设。希望编写组高质量完成《传播力报告(2023)》,为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效能作贡献。   《传播力报告(2023)》由中国科协主编,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计划于2024年初印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