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白令海风生近惯性内波深层传播观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非研究团队在白令海风生近惯性内波深层传播观测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白令海连接着太平洋和北冰洋,该海区的内波致混合对两大洋间的物质能量分配和平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气候变化等过程都至关重要。受常年存在的、强大的副极地低压控制,大风成为白令海的“常客”,由此生成的近惯性能量在白令海非常活跃。然而,目前对白令海风生近惯性内波深层传播认识仍然不足。

    混合层深度是影响风生近惯性能量向下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混合层越深,投影至低模态能量越多,传播至深层近惯性能量越多。基于连续一年的深海潜标观测发现白令海从5月底至11月底,由于海表加热和次表层冷水存在,夏季近表层形成强层结,混合层深度平均为19±9 m,而冬季混合层深度平均为102±25 m。

    观测期间的风功结果显示,潜标站点的累计年风功输入混合层约12?kJ/m2,主要是由8月至次年3月的几次间歇性的风功事件控制。观测的近惯性动能表明,在夏季期间(6月至11月)近惯性能量被约束在近表层60?m以上(U1、U2、U3),而冬季期间(12月至次年5月)近惯性能量向更深层传播(D1、D2、D3)。初步显示冬夏期间的混合层深度差异可能是近惯性能量传播深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对夏季和冬季期间的近惯性能量做平均,结果显示夏季U1-3平均近惯性动能在上层100 m减小一个数量级(5 J/m3减小为0.5 J/m3),而冬季D1-3平均近惯性动能超过一半的能量可以下传至更深层>250 m。此外,夏季期间除了向下传播的近惯性能量,还出现显著的向上传播近惯性能量。尽管U1事件受反气旋涡的负涡度捕获影响,近惯性能量仍被限制在近表层。

    由于U2和D2期间的涡度几乎为0,表明这两次事件几乎不受涡旋的影响,可用这两次事件比较混合层深度差异对其能量传播深度影响。图4是针对U2和D2事件开展的射线追踪分析,结果显示夏季期间混合层深度浅,形成小的垂直波长,群速度几乎为0,能量被限制在近表层。而冬季混合层深,形成大的垂直波长,群速度快,能量向深层传播。因此,混合层深度影响近惯性内波的垂直波长,从而塑造近惯性能量的传播深度。

    考虑到亚极地和极地海区次表层高温水位于近表层冷水之下,由于近惯性内波的强垂直剪切,其塑造的强混合可将次表层高温水垂直混合至近表层,从而增加近表层温度,因此该工作对于理解亚极地到极地海区的上层海洋混合、热量垂向通量以及海冰融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陈子飞博士后,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为于非研究员和刘兴传博士后,合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南海所陈植武研究员、刁新源正高级工程师、南峰研究员、王建丰和刘岩松副研究员、任强和王然助理研究员。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等资助。

    文章信息:

    Chen Zifei,Chen Zhiwu,Yu Fei*,Liu Xingchuan* et al. (2025). Observed inhibited downward penetration of wind-generated near-inertial energy in the Bering se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52,e2025GL114896. https://doi.org/10. 1029/2025GL114896.

    文章链接: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5GL114896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4/t20250402_7586449.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风生近惯性内波深层传播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非研究团队基于长期连续全水深潜标观测,阐明了南海北部风生近惯性内波深层传播特征,进一步完善了风生近惯性内波对深层混合贡献的认识,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深海研究I》(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近惯性内波是海洋内部频率接近于惯性频率的一种波动,占据了内波谱中约一半的能量,并存在强的垂向剪切,对维持海洋层结、物质和能量输运具有重要意义。风是近惯性内波生成最重要的源,目前大量观测已表明风生近惯性内波是上层强混合的重要机制。尽管如此,由于缺少全水深的连续观测,对风生近惯性内波深层传播特征及其对深层混合的贡献尚未有明确的科学认识。 基于全水深温、盐、流潜标观测(~2290 m水深),我们发现台风和寒潮联合生成的风生近惯性内波从海表向深层传播,深度超过1500 m。该近惯性内波具有相当大的垂直波长,垂向结构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特点,因此强垂直剪切和能量主要集中在垂直波长大于500 m尺度上。相对应地,深层传播风生近惯性内波具有更快的垂直群速度(平均为160 m/day),水平波长从上层600 km向深层逐渐递减至几十公里。此外,有趣的发现是由于流速垂向结构较高的一致性,近惯性动能并未随深度迅速衰减,在100–1500 m深度范围内的平均向下能量通量占混合层内风生近惯性能量通量的19–43%。 为了探究深层传播风生近惯性内波对深层剪切及混合的贡献,我们间接地利用GHP参数化方法分四层水体评估近惯性剪切与总剪切和混合的关系。结果表明,风生近惯性内波对深层总剪切增强具有重要的作用,显著强于全日和半日内潮的贡献,深度平均的总剪切和扩散率增强~270%和140%。因此,该工作促进了我们对深层传播风生近惯性内波特征及其对深海混合影响的认识。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博士后陈子飞,通讯作者为于非研究员,合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南海所研究员陈植武,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任强、刘兴传博士和南峰研究员等。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和LTO开放基金等资助。 文章信息: Chen, Zifei, Chen Zhiwu, Yu Fei, Ren Qiang et al., 2024: Deep propagation of wind-generated near-inertial wav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204, 104226. DOI: /10.1016/j.dsr.2023.104226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7063723002650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深海近惯性能量产生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2-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在深海近惯性能量产生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 近惯性内波是深海混合的重要能量来源,然而大洋中深层近惯性内波的能量来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团队利用位于130°E/15°N全水深锚系潜标连续三年数据,发现热带气旋激发的近惯性内波可以向深层传递至3000米水深,其对大洋中深层近惯性能量贡献占比50%以上,与此同时内潮通过参数次谐波不稳定机制也可以在大洋中深层产生近惯性能量,但其贡献占比小于30%。 团队研究发现在潜标观测时间段内,有四次热带气旋事件经过了潜标观测点海域,并引发了不同的近惯性内波垂向传播特征。通过对比发现在更强的中深层暖涡调控下,风生近惯性内波拥有更快的向下传播速度并且下传过程中的能量损耗率更低。研究还发现中深层暖涡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参数次谐波不稳定机制的能量转化效率,从而在临界纬度以北也可出现从全日潮内波向近惯性内波的能量传递。定量回归分析表明,向下传播的风生近惯性内波对中深层近惯性能量的贡献更大(>50%),而参数次谐波不稳定机制对于中深层近惯性能量的贡献较小(<30%)。该研究结果强调了准确模拟中深层涡旋活动以及热带气旋风应力强度有助于提高对中深层近惯性能量的模拟精度。 该研究由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志祥博士、通讯作者汪嘉宁研究员,以及合作作者王凡研究员、自然资源部北海局高静博士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等资助。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Zhang,Z.,Gao,J.,Wang,J.,& Wang,F. (2024). Contribu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s and internal tides to deep near-inertial kinetic energy under eddy modulatio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1, e2024GL111330. https://doi.org/10.1029/2024GL11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