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开发细胞选择性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 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2-06
  • 据生物谷网1月3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正交化学激活的酶诱导的CRISPR系统eiCRISPR,实现了细胞选择性基因编辑。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包括Cas9核酸酶、自封闭失活的向导RNA(bsgRNA)、化学修饰的脱氧核酶DNAzyme,其中DNAzyme可特异性降解bsgRNA的自封闭区进而激活CRISPR系统。此外,研究人员利用可降解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系统实现细胞及活体层次eiCRISPR的高效递送和在体激活。该成果为解决CRISPR-Cas9技术中面临的基因编辑脱靶效应及缺乏疾病靶向性等挑战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ACS期刊。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769e5437946.html
相关报告
  • 《化学所发展细胞选择性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14
    •   CRISPR/Cas9是源自细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及基因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CRISPR/Cas9技术使用引导RNA(single-guide RNA,sgRNA)识别靶标基因,并招募Cas9核酸酶对基因组进行切割、编辑等操作。然而,由于sgRNA识别基因组存在非特异性结合作用,现有CRISPR/Cas9技术应用于基因编辑时存在一定的脱靶效应,且缺乏对疾病细胞的选择性,限制了其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汪铭课题组围绕可控及细胞选择性CRISPR/Cas9技术开展研究,发展了酶诱导的CRISPR系统(enzyme-inducible CRISPR,eiCRISPR),实现了细胞选择性基因编辑。eiCRISPR由三部分组成,包括Cas9核酸酶、自封闭失活的引导RNA(bsgRNA)以及化学修饰的脱氧核酶DNAzyme,其中DNAzyme可特异性降解bsgRNA的自封闭区进而激活CRISPR系统。为了实现可控及细胞选择性基因编辑,他们通过设计优化DNAzyme磷酸骨架的化学修饰,抑制了其降解bsgRNA自封闭区的能力;而外源性光信号、内源性化学微环境(如细胞内活性氧、NQO1酶)等可选择性触发化学修饰DNAzyme的脱笼反应,激活DNAzyme并降解bsgRNA的自封闭区,进而激活eiCRISPR系统。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其发展的可降解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系统,实现了细胞及活体层次eiCRISPR的高效递送和在体激活。研究发现,eiCRISPR可在肿瘤组织中被选择性激活,并编辑、敲低人乳头瘤病毒18(HPV18)E6基因,从而可用于潜在的肿瘤治疗。该方法为解决CRISPR/Cas9技术中面临的基因编辑脱靶效应以及缺乏疾病靶向性等挑战提供了新策略。相关成果于近期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
  • 《遗传发育所高保真 CRISPR-Cas9 基因组编辑方法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22
    • 基因组编辑是生命科学新兴的颠覆性技术,特别是基于 CRISPR-Cas9 系统的基因组编辑工具近几年迅猛发展,在医疗、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Cas9 脱靶现象是目前限制其发挥巨大潜力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提高该系统的特异性一直是基因组编辑方法研究的焦点。 通过蛋白质工程的方法,美国两个课题组前期分别对 Cas9 蛋白进行定向改造,获得了三种特异性显著提高的 Cas9 蛋白变体:eSpCas9(1.0)、eSpCas9(1.1)和 SpCas9-HF1。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近期的研究发现,这三种高保真的 SpCas9 核酸酶的基因组编辑活性会严格受到 sgRNA 向导序列(guide sequence)长度的影响。将向导序列设为与靶位点精确匹配的 20 个碱基,是确保三种高保真 SpCas9 核酸酶活性的重要前提。为此,高彩霞研究团队将水稻 tRNAGlu 序列融合到 U3 启动子和 sgRNA 之间,利用细胞內源的 RNase P 和 RNase Z 将未成熟的 sgRNA 中的向导序列加工成为与靶序列精确匹配的 20 个碱基,通过这一策略能够将 eSpCas9(1.0)、eSpCas9(1.1)和 SpCas9-HF1 的活性保持在与野生型 SpCas9 相当的水平,并且还保持其特异性。 该研究成果于 10 月 11 日在线发表于 Genome Biology 杂志上(DOI:10.1186/s13059-017-1325-9)。高彩霞研究组硕士生张定波和副研究员张华伟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科技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